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唐代詩人趙嘏的一首思鄉七律,全詩意境深遠,頷聯更是千古名句!

2024-09-17國風

唐文宗大和六年,唐代詩人趙嘏舉進士不第,寓居長安。

詩人獨在異鄉,見深秋淒涼景象,頓生懷鄉思歸之情,創作了這首七律。

這首詩中的「長笛一聲人倚樓」,連杜牧讀後也贊嘆不已,直稱其為「趙倚樓」。

此詩透過詩人望中的見聞,描寫了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寫盡秋日之美,也道盡了思鄉之愁。

【長安晚秋】

趙嘏〔唐代〕

雲霧淒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這首詩的大意是:

拂曉的雲與霧氣攀在漫天遊動,樓台殿閣高高聳立觸天空。

殘星點點大雁南飛越關塞,悠揚笛聲裏我只身倚樓中,

艷縈的菊花靜靜地吐芳幽,紅紅的蓮花落瓣憂心忡忡。

可惜鱸魚正美回也回不去,頭戴楚冠學著囚徒把數充。

趙嘏,字承佑,楚州山陽人,唐代詩人。頗有詩名,尤工七言律詩,清圓熟練,律切工穩。【全唐詩】稱其「為詩贍美,多興味」。

這首詩透過詩人望中的所見,寫秋風中夜間長安景象,並寄離著詩人思鄉的深遠情懷。

首聯即點題。在一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而望,眼前淒冷清涼的雲霧緩緩飄遊,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

「淒清」二字,既屬客觀,亦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淒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頷聯寫得極妙。這兩句,仿佛使讀者看見拂曉時候天空稀疏的殘星和飛越關塞的大雁,又看見詩人正倚高樓聽長笛的孤寂的身影。

「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

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

頸聯仍是「望」中之景物:籬邊半開的菊花寂靜無聲,水邊開放著的蓮花雕謝了,花瓣紛紛墜落,使人感到寂寞愁悶。

這聯對仗工整。菊花、紅蓮本是無情之物,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將菊花和紅蓮人格化了。

籬菊的寂靜之感,乃是詩人自己身居異鄉為官而感到寂寞;紅蓮的愁悶,乃是詩人自己愁悶而假紅蓮述之。

末聯則抒寫胸懷,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詩人說: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也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

「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鐘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這首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了天色隨時間推移由暗而明的變化。

以秋日典型形象入詩,以拂曙淒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聲明】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