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之一

2024-04-08國風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卷二。

下面我們來看原文:

原文1:

畫訣: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似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不爾,縱儼然及格,已落畫師魔界,不復可救藥矣。若能解脫繩束,便是透網鱗也。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矣。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潑墨沈成畫。夫學畫者,每念惜墨潑墨四字。於六法三品,思過半矣。

今譯1:

畫訣:文人作畫應當以草書、隸書和奇字的筆法來進行,畫樹要像彎曲的鐵絲,畫山要像畫沙一樣,徹底擺脫甜俗的套路,這樣才能有文人的氣概。不然的話,即使畫作看起來符合標準,也已經陷入了普通畫師的魔境,無法挽救了。如果能夠擺脫束縛,就像是透過漁網的魚兒一樣。畫家的六法,以氣韻生動為首要。氣韻是無法學習的,這是天生就知道的,是上天賦予的,不過也有可以學習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胸中擺脫塵世的汙濁,自然就能在心中營造出山水的意境,立刻成就卓越的畫作。隨手畫出來,都能為山水傳神。李成作畫惜墨如金,王洽則善用潑墨來作畫。學習畫畫的人,常常思考惜墨和潑墨這四個字。對於六法和三品,就已經理解了大半了。

(六法三品出自【格古要論】,是中國古代品評繪畫的標準和重要的美學原則。六法指的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傅彩、經營位置、傳模移寫。氣韻生動被認為是神品,筆墨超絕、傳染得宜、意趣有余被認為是妙品,得其形似、不失規矩被認為是能品。)

原文2:

古人論畫有雲:「下筆便有凹凸之形。」此最懸解。吾以此悟高出歷代處,雖不能至,庶幾效之,得其百一,便足自老以遊丘壑間矣。

今譯2:

古人論畫時說,下筆便要有凹凸的形狀。我認為這句話最難以理解。我從這句話中悟出了自己比歷代畫家高明的地方,雖然不能完全達到,但也能模仿得差不多,能得其百分之一,便足以在山林丘壑間終老了。

原文3:

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宋畫院各有試目,思陵嘗自出新意,以品畫師。余欲以此數則,徵名手圖小景,然少陵無人,謫仙死。文沈之後,廣陵散絕矣,奈何?

今譯3:

雨過天晴,地面的霧氣漸漸消散,天空的浮雲也收斂了蹤跡。洞庭湖的湖面開始泛起漣漪,樹葉也微微雕零。春草青翠欲滴,春水碧波蕩漾。送君南浦,心中悲傷難以言說。四更天,山邊吐出了月亮,夜色未盡,江水倒映著明樓。海風不停地吹,江上明月的倒影卻不會被吹散。宋代畫院各有考試科目,宋高宗趙構曾經自出新意,以此來品評畫師。我想用這幾句詩,來征召名家高手繪制小幅山水圖,然而杜甫不在了,李白也已仙逝,文徵明和沈周之後,廣陵散也成為絕唱,這讓我感到無可奈何。

原文4:

潘子輩學余畫,視余更工,然皴法三昧,不可與語也。畫有六法,若其氣韻必在生知,轉工轉遠。

今譯4:

潘子這一輩的人學習我的畫作,看起來比我畫得更精巧,然而對於皴法的精髓,我卻無法與他們交流。繪畫有六法,而氣韻這一法則,必須是天生就知道的,越是追求技巧,就離氣韻越遠。

原文5:

畫中山水,位置皴法,皆各有門庭,不可相通。惟樹木則不然,雖李成、董源、範寬、郭熙、趙大年、趙千裏、馬夏、李唐,上自荊關,下逮黃子久、吳仲圭輩,皆可通用也。或曰:須自成一家。此殊不然,如柳則趙千裏;松則馬和之;枯樹則李成,此千古不易。雖復變之,不離本源,豈有舍古法而獨創者乎?倪雲林亦出自郭熙、李成,少加柔雋耳,如趙文敏則極得此意。蓋萃古人之美於樹木,不在石上著力,而石自秀潤矣。今欲重臨古人樹木一冊,以為奚囊。

今譯5:

畫中山水的位置和皴法,都各有門道,不能相通。只有樹木不是這樣,李成、董源、範寬、郭熙、趙大年、趙千裏、馬夏、李唐,上至荊浩、關仝,下至黃子久、吳鎮等人,都可以通用。有人說:必須自成一家。其實並非如此,比如畫柳樹就學習趙千裏,畫松樹就學馬和之,畫枯樹就學李成,這是千古不變的方法。即使稍有變化,也不會偏離本源,哪有舍棄古人的方法而獨自創新的呢?倪瓚的畫作也出自郭熙和李成,只是稍加柔和雋永而已,趙孟頫就深得這種畫法的精髓。他的畫作能夠匯集古人畫作中樹木的優點,不在石頭上著力,而石頭自然秀潤。我現在想重新臨摹古人的樹木畫作,作為畫囊收藏。

原文6:

古人畫,不從一邊生去。今則失此意,故無八面玲瓏之巧,但能分能合。而皴法足以發之,是了手時事也。其次,須明虛實。實者,各段中用筆之詳略也。有詳處必要有略處,實虛互用。疏則不深邃,密則不風韻,但審虛實,以意取之,畫自奇矣。

今譯6:

古人作畫,不會只從一個方向畫起。現在的人卻失去了這種意境,所以沒有八面玲瓏的巧妙,但是能夠做到有分有合。而皴法足以發揮這種畫法,這是畫家熟練掌握的技巧。其次,必須明白虛實的含義。實,指的是各段中用筆的詳略。有詳處必然有略處,虛實相互映襯。畫得疏就不會深邃,畫得密就不會有風韻,只要能夠審慎地運用虛實,根據自己的心意取景,畫作自然就會新奇。

原文7:

凡畫山水,須明分合。分筆乃大綱宗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於此了然,則畫道過半矣。

今譯7:

凡是畫山水,必須明白分合。分筆是繪畫的大綱宗。如果能夠掌握一幅畫的分筆,以及一段的分筆,那麽對於畫道就已經理解一大半了。

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卷二將分十五集講解,本集到此,未完待續。

如果本專輯對您有所幫助,歡迎轉發、分享,讓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對其他相關內容有興趣,希望聽到更多的書籍專輯,請留言告訴我,我會逐步進行制作釋出的,感謝您的閱讀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