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唐朝寒食七絕5首,這小詩人竟然寫出了大境界?王維白居易有話說

2024-04-08國風

七絕.寒食汜上作 盛唐 · 王維

廣武城邊逢暮春,汶陽歸客淚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

首句「廣武城邊逢暮春」,詩人開篇即點明了地點和時間。廣武城,一個充滿歷史沈澱的地方,而暮春,則是萬物雕零、生機漸逝的季節。這樣的背景設定,為全詩奠定了淒涼哀婉的基調。

接著,「汶陽歸客淚沾巾」,詩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描繪了一個從汶陽歸來的旅人,面對暮春景象,心中湧起無盡的哀愁,以至於淚水沾濕了衣襟。這裏的「歸客」既可能是詩人自己,也可能是詩人所見的他人,但無論是誰,都傳遞出了一種深深的思鄉之情和人生無常的感慨。

第三句「落花寂寂啼山鳥」,詩人將視角轉向自然環境,透過描繪落花和山鳥的啼叫,進一步渲染出暮春時節的寂寥和淒涼。落花,象征著生命的雕零和消逝;山鳥的啼叫,則像是大自然的哀歌,為這暮春時節的悲涼氣氛增添了更多的哀愁。

最後一句「楊柳青青渡水人」,詩人筆鋒一轉,以楊柳的青青之色和渡水人的身影,為全詩註入了一絲生機和希望。雖然暮春時節萬物雕零,但楊柳依然青翠,渡水人依然前行,仿佛在告訴人們,即使生活中充滿了困苦和挫折,但只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就能渡過難關,迎接新的生活。

七絕.送李校書趁寒食歸義興山居 唐 · 白居易

大見騰騰詩酒客,不憂生計似君稀。

到舍將何作寒食,滿船唯載樹陰歸。

「大見騰騰詩酒客,不憂生計似君稀。」首句便鮮明地刻畫出李校書的形象——一個瀟灑自在、以詩酒為伴的隱逸之士。騰騰,形容的是一種悠然自得、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而「不憂生計」更是突出了李校書超脫世俗,不為物質所困的豁達態度。在白居易看來,像李校書這樣的人物,實在是世間少有,因此用「似君稀」來表達自己的贊賞之情。

「到舍將何作寒食,滿船唯載樹陰歸。」這兩句則是對李校書歸隱生活的具體描繪。寒食節,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節日,通常在清明節前一兩天。在這一天,人們會停止生火做飯,只吃冷食,以紀念介子推。而李校書在這個節日裏,卻是滿載著樹陰,乘船而歸。這裏的「樹陰」既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樹蔭,也可以理解為李校書心中那份對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他用這種方式,表達了對世俗生活的疏離,對自然與寧靜生活的向往。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生動地展現了李校書這位隱逸之士的形象和生活狀態。同時,也體現了白居易對人生境界的獨特理解:在喧囂的世俗生活中,保持一顆超脫的心,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自由,才是真正的人生之道。這種理念在白居易的許多詩作中都有所體現,也是他作為一位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的重要思想特征。

此外,這首詩還透過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李校書與世俗生活的不同。在白居易的筆下,李校書成為了一個不受物質束縛,以詩酒自娛,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人物。這種形象與當時社會上普遍追求的功名利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了白居易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獨特見解。

七絕.寒食寄京師諸弟 中唐 · 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七絕·寒食寄京師諸弟】是中唐詩人韋應物的一首佳作。這首詩寫於唐德宗貞元二年或三年的江州刺史任上,正值寒食節,詩人思鄉之情濃厚,於是寫下了這首滿溢手足之情的七絕。

首句「雨中禁火空齋冷」直接點出了時間和環境背景,寒食節禁火,本就蕭索,再加上陰雨連綿,更顯得空齋冷清。詩人用「冷」字一語雙關,既描繪了環境的清冷,也反映了詩人心情的孤寂。

次句「江上流鶯獨坐聽」中,詩人獨坐江邊,聽著黃鶯的啼鳴。這裏的「獨坐」和「流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黃鶯的啼鳴充滿了生機,而詩人的獨坐卻顯得如此寂寥。這種對比進一步突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對家鄉的思念。

第三句「把酒看花想諸弟」是詩人的情感高潮,他端起酒杯,賞花之時,心中的思緒卻飄向了遠方的京師,想起了家中的諸弟。這裏的「想諸弟」既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深深思念,也體現了他在異鄉漂泊的無奈和孤獨。

最後一句「杜陵寒食草青青」則是詩人對家鄉的想象和回憶。他想象著在寒食節這一天,家鄉的杜陵應該已經是一片青青草色了。這裏的「草青青」既是對家鄉景色的描繪,也是對詩人心中那份對家鄉的眷戀和思念的寄托。

整首詩以寒食節為背景,透過描繪環境和景色,表達了詩人在異鄉漂泊的孤獨和對家鄉的深深思念。詩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充滿了情感,展現了韋應物深厚的詩歌功底和人文關懷。

七絕.寒食日即事 唐 ·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首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詩人以廣闊的視角,展現了寒食日長安城的繁花似錦。這裏的「春城」指的是春天的長安城,而「無處不飛花」則生動地描繪了花瓣隨風飄落的美麗景象,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次句「寒食東風禦柳斜」,詩人將視線轉向皇宮內的景象。寒食日,東風輕拂,禦苑中的柳樹隨風搖曳,呈現出一種優雅而寧靜的美。這裏的「禦柳」指的是皇宮中的柳樹,而「斜」字則形象地描繪了柳枝在風中的姿態,增添了詩歌的動感。

第三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寒食日傍晚皇宮中的特殊景象。按照習俗,寒食日禁火,而皇宮卻可以在日暮時分傳燭,這是一種特殊的恩典和榮耀。這裏的「漢宮」借指唐朝的皇宮,而「傳蠟燭」則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最後一句「輕煙散入五侯家」,詩人以輕盈的筆觸,描繪了蠟燭的輕煙飄散入五侯家的情景。這裏的「五侯」指的是當時權貴之家,而「輕煙散入」則形象地描繪了蠟燭燃燒時產生的輕煙緩緩飄散的景象,給人一種寧靜而祥和的感覺。

整首詩透過描繪寒食日長安城的景象,展現了唐代宮廷文化的獨特魅力。詩人以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意象,將寒食日的節日氛圍和文化內涵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這首詩也反映了唐代社會的風俗習慣和人們的生活狀態,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七絕.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中唐 · 竇鞏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首句「煙水初銷見萬家」,詩人用「煙水初銷」來形容春天襄陽城周圍的景象,隨著寒食節後的暖陽高照,煙霧逐漸散去,露出了萬家燈火,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日畫卷。這裏的「見」字用得尤為巧妙,既描繪了煙霧消散的過程,又生動地展現了萬家燈火的景象,使畫面更加鮮明。

次句「東風吹柳萬條斜」,詩人以「東風」和「柳」為意象,描繪了春風拂面,柳枝隨風搖曳的情景。其中「萬條斜」更是形象地描繪了柳枝在風中搖曳的姿態,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態美。

第三句「大堤欲上誰相伴」,詩人筆鋒一轉,開始抒發對友人的思念之情。他站在大堤之上,想要欣賞更多的美景,然而身邊卻無人相伴,這使得他的心情變得有些落寞。這裏的「誰相伴」不僅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也暗示了他對友情的珍視和渴望。

最後一句「馬踏春泥半是花」,詩人以「馬踏春泥」和「半是花」為意象,描繪了春天泥土的濕潤和花瓣的散落。這裏的「半是花」既形容了花瓣散落的情景,又暗示了春天的美好和短暫,使整首詩的情感更加深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