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古人教你如何處世:少說話、少欲望、少擔憂

2024-06-25國風

古人雲:「多言必多過,多欲必多苦,多畏每失時,多事則多擾。」

事之平衡在於適度,過度則如滿弓之弦,反受其害。

觀人之幸福,無需繁復探求,其言語行為,足矣泄露踏實與安寧之秘。

多言常致敗,慎語免失誤

朱用純在其【治家格言】中精辟指出:「處世之道,在於慎言。」

此言寓意深遠,恰如俗諺所雲:「言多必失,災殃口出。」

誠然,言語若不加節制,失誤乃至得罪他人在所難免。

回溯隋代,曾有一位重臣,自視功勛卓著,不滿官階,屢發怨言。

帝雖以其功績為念,未予深究,然該臣非但不感恩戴德,反而張揚其與皇室的私交。

此番言行終被政敵所乘,誣其心懷不軌。帝雖表面未置可否,實則令其致仕歸田。

【易經·系辭上】有雲:「言行,君子之所以立身之門戶也。門戶一開,榮辱隨之。」足見一言一行,關乎個人命運及事態發展。

另有一典故,講述古時一小國進獻兩座金人,形制相同,難以分辨貴賤。

難題拋給了中原帝王,使者要求辨明何者更為珍貴。

帝百思無解,幸得一智臣獻策。該臣以稻草探入金人之耳,一稻草從口中掉落,另一則隱沒腹中,無聲無息。

智臣斷言後者價值更高,使者聞之,心悅誠服。此例生動詮釋了「藏鋒斂銳,方顯智慧」之理。

古人論及文采,有雲:「意至十成,言傳三即風雅;六分言語,已近李杜之境;若全盤托出,則淪為晚唐之末流。」

此論不僅適用於筆墨之間,亦是處世哲學之精髓。

真正的智者,行事言語皆含蓄內斂,即便握有十足道理,也只輕描淡寫三分,秉持「理直亦和,留有余地」的態度,以防「多言」之患,確保人生的航船平穩航行於世事的波濤之中。

多欲致債深,寡欲心自安

【韓非子·解老】有言:「欲望過盛,則心邪易占上風。」

現實世界,誘惑紛繁復雜,環繞於每個人的身邊:口腹之欲、物欲橫流、名望渴望、利益追逐、美色吸引、權力欲望……種種私念紛至沓來,常令人內心失衡,方寸大亂。

曾有一書生赴京趕考,途中偶遇漁夫擒獲巨魚,便詢其技巧。漁夫欣然分享:「起初以小餌垂釣,巨魚不屑一顧,改用大餌後,未幾,大魚即刻上鉤。」書生聞此,深感震撼。

【菜根譚】有雲:「人欲之路,窄且險,一旦涉足,荊棘滿目,泥濘遍地,前行維艱。」

世間欲望,猶如羊腸小徑,踏上便知前路坎坷,障礙重重。【大學】闡述:「昔人欲普照德行於四海,首當治國;治國之前,必先齊家;齊家需以修身為基礎;修身則首在正心。」在此觀念中,人生最高理想為「明德於天下」,而達此境,「定」、「靜」、「安」為關鍵,欲望則是最大絆腳石。

【淮南子·道應訓】記述了公儀休拒收贈魚之事。

公儀休,昔日魯國宰輔,嗜魚如命,幾日無魚便心癢難耐。

某諂媚之人聞訊,特贈佳魚。

公儀休竟堅辭不受,眾人愕然。

弟子們不解,紛紛勸說:「先生嗜魚,今有人饋贈,何故不受?」

公儀休答曰:「正因我愛魚,故不能受此魚。」

「受之於人」與「受制於人」,一字之差,天壤之別,不慎則誤入歧途。

蘇東坡詩雲:「酒能不醉乃豪傑,情不迷亂最高潔。」

勿讓心為形役,勿使貪欲成為背負,彎曲了脊梁。

唯有心如止水,方能洞察外界浮華背後的真相;唯有細品生活瑣碎,方能領悟生命的真諦所在。

剪除那些紛擾的枝蔓,定能立足於清朗之地,心向寬廣的藍天。

多慮多憂,人生易陷平庸

在禪宗的歷史長河中,有一位尊名為馬祖的大師,某日突發奇想,欲試探其愛徒修行之境地。

適逢時機,見其弟子正推板車穿行於羊腸小徑,馬祖便故意臥於路中央,雙腿橫伸,阻斷了去路。

弟子遇見師父躺於路途,懇切言道:「尊師,請速起,以免車輪傷及尊腿。」

馬祖淡然回之:「既已伸足,豈可輕易收回?」

弟子隱峰聞此,即刻應道:「同理,我車已出,亦無回頭之路。」

言畢,毅然決然推車越過了馬祖的腿,鮮血隨之滲出,染紅了地面。馬祖非但未怒,反以笑容滿面,贊曰:「善哉!善哉!」

此番舉動,實則是馬祖巧妙設局,考驗弟子如何於禪修之路上破除萬難。

而隱峰之舉,正表達了他修行路上堅定不移的決心。

古籍【省心錄·四三】有雲:「行於險道者,因畏懼而慎行,故緩步得以穩健。」

恐懼,被視為人心之大敵,它剝奪幸福,使人怯懦不前。

一日,一位登山高手面對詢問:「倘若攀登途中,突遭暴雨侵襲,身處半山,何以為計?」

高手答曰:「向上,向山頂進發。」

詢問者不解,追問:「為何不速返山腳?山頂風雨豈不更甚?」

高手釋疑:「山頂雖風雨交加,卻不足以致命;反之,若急退山下,看似風雨稍減,實則可能遭遇山洪暴發,危及性命。面對風雨,躲避或許將你卷入洪流,勇往直前,則是生路所在。」

孔子有雲:「君子無憂無懼。」

順境,人皆向往,卻不可強求;逆境,人所畏懼,卻常不請自來。

生活之旅,我們常陷於風雨交加的境地,本能驅使我們逃避。然而,逃避往往引領我們步入更深的險境。

唯有正面迎接,勇敢面對內心的恐懼,方能在風雨中屹立不倒,成就不敗之境。

事務繁多徒增忙碌,不如專一事而精進

在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區,一位擅長捏泥塑的老藝術家正為一名顧客現場創作泥人肖像,雙方事先已就造型與價格達成一致。

老藝術家的手藝確實精湛,但顧客卻發現泥人缺少了胳膊,於是有些不滿地打趣道:「哎,老師傅,這難道是按照我來塑造的嗎?為何沒有胳膊呢?」

老藝術家耐心解釋道:「尊敬的客人,我們之前已經說明,這尊肖像是特制的,設計上並不包含胳膊。」

顧客堅持道:「嗯,可我偏偏希望我的泥人能夠擁有胳膊。」

老藝術家微笑著勸解:「先生,有時候,簡單就是美,給肖像加上胳膊可能反而影響整體的美感。」

顧客好奇地追問:「嘿,您說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什麽意思?」

老藝術家哲理般回答:「就如同制作任何物品,每增加一個部份,就多一分損壞的可能。」

顧客聽後,似乎有所領悟:「您說得在理,我算是被您說服了,胳膊就不必了。」說完,顧客滿意地離去了。

老藝術家隨即向周圍的人群笑道:「各位,這並不是我無法捏出胳膊,而是肖像的精髓在於簡潔流暢,這樣更利於長久保存。試想,即使能捏出成千上萬只胳膊,若失去其一,豈不成了敗軍之將?」周圍的人聞言,皆報以會心的笑聲。

這場景讓人想起路遙【人生】中的名言:「行事當隨心,既已選擇,便應全心投入。」很多人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往往會逐漸偏離初心,變得心神不定,最終迷失自我,無法堅持到底。

正如古訓所言:「專一勝於多而不精。」

專註當下,為手頭之事傾盡全力,已是通往成功的重要一步。

更有古語雲:「人生宜有度,過度則反傷。」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掌握適當的分寸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既享受心靈的寧靜,又確保前行的步伐穩健,這正是人生最難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