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综艺

种地吧!给耕地最好的保护——对话【种地吧】节目总导演杨长岭

2024-06-25综艺

农田中的10位少年。【种地吧】节目组供图

「认真对待土地,土地会回报我们吗?」

2022年冬天

揣着各自的困惑

10位少年走近土地寻找答案

从最初的142.8亩土地

到后来的450亩

他们排水、播种、施肥、收割

亲历「汗滴禾下土」

饱尝「粒粒皆辛苦」

在躬耕之间长理想的穗、收梦想的笺……

这便是慢综艺【种地吧】的主题呈现

开播一年多来

从不被看好到广受赞誉

再到连续两年入围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综艺节目奖

它像一粒「种子」那样倔强生长

这粒「种子」

是如何孕育、生根、发芽、成长

「种地」这个朴素的词汇

又究竟蕴含怎样神奇的力量

第34个全国土地日前夕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和

【种地吧】节目总导演杨长岭

进行了一场关于土地的对话

重建少年与土地的连接

当年轻人遇到土地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一想法划过杨长岭的脑海时,是2020年。

那时,阅读了【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的他,有了不少对农民与土地的思考。而在山东寿光、杭州临安青山湖实地感受现代化农业后,要做一档关于「种地」综艺的想法,则开始变得清晰。3年后,一档名为【种地吧】的劳作纪实真人秀上线,掀起了一场有关土地和成长的讨论。

导演杨长岭。【种地吧】节目组供图

「我希望让人们看到的农村,不再是暮气沉沉,而是拥有现代化的农业和活跃的新农人;也希望更多年轻人从‘种地’这件最朴素的事情中找到对生活的掌控感,去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谈及制作节目的初衷,杨长岭的想法很简单:在年轻人纷纷离开乡土的当下,找一群年轻人种地,传播关于土地、种植与责任的理念。

想法有了,怎么呈现?「思路变了好几次。」杨长岭坦言,本来想着拍摄明星嘉宾在田里种植蔬菜瓜果,不用每天守在那里;几番讨论后,节目组决定还是「老老实实种地」——以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为叙事逻辑,用接近纪实的方式,展现少年们与庄稼一起成长。

最初,选地就花了很多力气。「2022年7月开始,我们先是跑遍了北京周边130多个农场,后又去了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地方考察。这些地块要么已有关联的农业品牌,要么过于碎片化,涉及户数太多,很难一次性流转,也不利于规模化种植。此外,还得考虑农时、拍摄进度等问题。」杨长岭告诉记者。

最终,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后陡门小组的142.8亩地,成为第一季的拍摄地。八块农田、一条河道、三个鱼塘、两栋旧房子、一个仓库,搭配着原生态的乡村面貌,精准匹配了节目组的需求。

然而,如此「地利」并非天生。

据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西湖分局副局长王海峰介绍,这142.8亩地正是杭州大力推进的「百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的成果之一,原来有许多鱼塘,地势低洼不平且排灌设施不完善,通过整治变为集中连片、易于耕种的水田。节目第二季新增的地块,属于二期成果。

做电视节目20多年,在杨长岭眼中,【种地吧】和制作过的其他综艺都不一样:「土地关系着粮食安全,拿土地做选题是很严肃的事儿。比如,种植冬小麦一年只有一次机会,春水稻也只能在三四月份播种,农时不等人,种地不能儿戏,更不能拿来作秀。」

正因此,【种地吧】在开播之前,导演组做了大量「功课」——不仅在办公室用一口长约1.6米的生态缸打造微型农场,还开辟了一小块地当作「试验田」,将种小麦的过程走了一遍,甚至还种了些家常菜、孵了两只鹅。「心中有数,才敢开机录制。」杨长岭说。

和导演组一样,10位少年在正式拍摄前,也经历了一月有余的培训:了解粮食安全、土壤、农作物方面的知识,学习各类农机驾驶技术并考取执照等。

节目中,允许少年们有纠错的过程,但也设置了警戒线,做好了预案——如果有导致减产或者错过重要农时的举动时,节目组便会下场干预。「要对土地有责任感」,是杨长岭在节目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

2022年国庆节期间,节目启动前,西湖区政府相关部门和节目组在一起开了个会。「我们讲了耕地保护、依法用地的重要性,也希望通过节目更好传递‘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王海峰表示。

这,也是对土地负责。

改变,从耕耘开始

土地与粮食,是宏大而严肃的命题;在10位少年面前,则现实而紧迫——从「双抢」(抢收水稻、抢种小麦)开始。

2022年11月10日,进村第二天,少年们就要收割上百亩水稻,随后必须在11月25日前种下冬小麦。时间紧迫,却偏偏赶上南方「烂冬」,雨雪连绵,农田里水积得不成样子。没啥种地经验的「门外汉」们,一上来就和坏天气打了个正面「遭遇战」。

「6天时间,收割八块农田水稻,收割机陷泥37次,经历48次农机维修,收获62.66吨稻谷,可供万余人食用1个月。」这是少年们拼尽全力抢收水稻的劳动成果,亦是他们对「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的一次具象感知。

时间花在哪里,果实就会结在哪里。

少年们抢收水稻。【种地吧】节目组供图

眼看着,田里的小麦黄了,大棚里的玫瑰花开了,樱桃萝卜更是上了餐桌,成为盘中美味。少年们还注册成立了「十个勤天」公司,对于土地与粮食的更多认识,也像种子一样,生发于少年们的心间。

「守规矩」是他们学到的重要一课。节目第二季伊始,杨长岭给少年们展示了扩大后的农业版图,并郑重告诉他们:新增的地块,必须得种主粮。

这让少年们冒出了「稻虾共养」的想法。但虾塘的沟渠到底能挖多大,得按规矩来——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采访中说起这一规矩,杨长岭脱口而出。

在田劳作期间,少年们也不时会发现巡田的无人机略过头顶,日积月累中,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也多了些了解。

田间的少年。【种地吧】节目组供图

「这些孩子还开始关注土地质量。游学路上,去河南的时候,他们会羡慕黄河滩的肥沃土壤,去云南时会专门研究红土如何适合种花,等等。」镜头外,少年们对土地的关心与热爱,让杨长岭印象深刻,「赵小童甚至给我发来微信,表示想做‘土壤医院’研究改良土壤,卓沅也想继续水培生菜之路。」

改变的,还有杨长岭自己。他坦言,从前对粮食安全「有认识但不多」,在地里干了两年后,认识越来越清晰,也深刻意识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多么重要。

从土地出发,少年们将目光放到了更广阔的大地上。

少年们到腾格里沙漠种树。【种地吧】节目组供图

今年3月,甘肃腾格里沙漠,少年们用一周的时间,与当地村民和志愿者共同栽下18万棵梭梭树苗,占地超过500亩。种树的费用全部来自种地的收入,这是他们所希望的,用土地的馈赠回报土地。

种树的想法,源自游学路上的感悟。「他们说想去沙漠做点‘厉害’的事儿。」杨长岭回忆道,后来看到甘肃经历了地震,少年们又想着为甘肃做点事,于是到了腾格里沙漠。

种树的影响,有些出乎杨长岭的意料。沿着「十个勤天」的脚步,越来越多「禾伙人」自发前来种树,真实感受治沙之不易。

春夏秋冬,四季流转。麦子在成长,树苗在成长,少年们也在耕耘劳作中成长。

从十个人到千百人,从小小村庄到广阔沙漠,从「禾下乘凉梦」到「沙漠变绿洲」,「扎根土地」「做大做强」不断照进现实。

相信土地的力量

「相信土地的力量」,节目的这句口号,影响着屏幕内外。

曾有一封来信,让杨长岭颇为触动。写信人22岁,年纪不大却已换了十多份工作,在工作中遇到一点困难就辞职。某一天,当他看到节目中几个少年反反复复修建大棚数月,改变发生了。「以前都是给自己找不干的理由,现在要给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他这样写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手上的工作起码先坚持180天。

「你看,土地的力量不仅在土地本身,也在土地之外。」杨长岭说。就像许多南方老宅中至今仍会悬挂的「耕读传家」匾额那样,不断提醒家族晚辈:耕耘土地,也是耕耘自己。

随着拍摄时间的推移,杨长岭愈发认识到种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会种地到发展智慧农业,就好比从一楼直接到十楼,没有年轻人进来,很难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年轻人回归土地,恰是抹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的「神奇变量」。

2023年5月,西湖区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十个勤天·种地星球」项目,打算建一个农文旅融合的体验基地。如今,三墩镇打开了农产品的销路,后陡门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子变身网红打卡地,区域共富有了新思路。

一年之后的5月18日,「十个勤天」发起了「种地吧518爱侬日」活动,以超8小时直播的方式,与山西、湖南、江苏、浙江等地相关部门和新农人们一起推介农产品,收获了线上4500万次的观看,25种农文旅产品秒售罄。

两年时间,10个年轻人的出现,为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更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正如卓沅写在麦田牌子上的那句话:我们终于做了一件有结果的事。

丰收的麦田。【种地吧】节目组供图

节目第一季结束时,赵小童模仿【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话:如果再也不能见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这是电影里的经典台词。

对于【种地吧】来说,这个「楚门的世界」能否照进现实?

关于未来,杨长岭已有了许多想法:去更多地方「种地」和创业,体验不同的农田、地貌和农耕方式,试着描绘更多维度的现代化农业图景……「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土地、粮食、种子、农业。两年时间远远不够,期待越来越多‘合伙人’参与进来。」

相信土地的力量,也是相信人的力量。

今天再问:「谁来保护耕地?」

从种地开始,行动就是最好的答案。

【种地吧】节目组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记者: 李卓聪、车娜

文字编辑:高悦、陈舒

新媒体编辑: 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68047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