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解放战争时,有20万山东人被老蒋带去台湾,他们后来结局如何?

2024-09-02台海

在1949年开始,随着国军在正面战场接连失利,老蒋也下达转进台湾的命令,除了大部分嫡系部队之外,跟随军队登岛的将近200万从内陆被裹挟过去的各省民众。这里面以靠近台湾的福建、广东和浙江(浙东)等东南省份为主,可除了这三个省份之外,排名第四的并非江西、江苏和安徽这几省,相反则是远在华北的——山东省。

那么为何在解放战争后期,这么多山东人会前往台湾?他们在台湾生活的如何,如今又怎样了呢?

本期,就跟随雨田君的脚步一起追寻这些在台山东人身上的故事吧。

前往台湾的国军

20万山东人,被胁迫进台湾

据不完全统计,在1948年开始,随着国军在山东战场的节节败退,大概有将近20万山东籍人士被迫迁往台湾。

其实有关有多少山东人在台湾的数据一直是一个比较有出入的数据。

岛内的学者——李瞻(祖籍山东寿光)就在自己的著作【山东人在台湾】(怎么有股北京人在纽约的味道)就曾说过

「1949年,也就是在52年前,大约有30万山东人,在炮火漫天,兵荒马乱中,经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到台湾……」

李瞻老先生

而另一位学者则在自己的书【1949大撤退】中认为到台湾的山东人为9万(但这9万里面仅仅是民众,在国军内部服役的军籍并没有算),而近代厦大的博士段芳的论文【1949年山东人迁台历史与两岸记忆】中也是引用这个数据,但这个数据的翔实性一直未能得到取证。

但雨田君综合和这些说法,认为赴台的台湾人大概在20万左右。

登船的青岛居民

为何这么说?

我们来看看当时一起转进台湾的主要有哪些人群……

首先,就是国军部队里面的山东人。

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跟随第11绥靖区司令刘安祺一起从青(青岛)即(即墨)等地在1948年末开始撤离的。

在1948年当时的11绥靖区总兵力不过3万人,但在济南战役之后,为了防止我军进攻青岛,刘安祺开始扩军,而扩军无非就是大抓壮丁。可当时国军早已是江河日下,49年入国军,不就相当于心在入手A股么?

所以看到刘安祺大抓壮丁之后,滨海和胶东地区的民众纷纷逃难躲避。比如老兵周云亭回忆说:

「当时兵荒马乱的到处在抓兵,,我跑到山上藏了七天七夜,直到有一天实在忍不住了,我便跑下山谁知走到半道上带走了。」

而被抓的这个壮丁在当时已经40岁了,可想而知,当时国军抓壮丁有多疯狂。

被抓壮丁的山东青壮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截止1949年6月,国军一共6次,一共从山东带走了12万部队和随军眷属,其中这里面就有将近9万的丁壮。

这些部队含

「32军军部以及266师10400人、50军直属军部以及270师11060人、绥区司令部、第三补给区、青岛警备司令部、警察、宪兵等部队、225师、252师、36师、教导总队、保安旅等在内一共11.2万人,随军家属则有0.9万人,合计12万人」。

国军精锐部队

有一说一,这12万部队作为赴台的主力,确实弥补了国军其他部队青壮的损失。

根据刘安祺身边的参谋长冯宗毅回忆

「只有戴朴的第六军和刘玉章的第五十二军没有调用我们的兵,其他阙汉骞的五十四军、九十六军等很多部队,都是用青岛的兵员来补充。」

而作为主导大撤退的刘安祺,则是仕途恒通。

因为这次大撤退,让仅仅是黄埔四期毕业,勉强够上一线将军标准的刘安祺在上岛后被老蒋委以重任,甚至晚年还成为国军一级上将。

刘安祺将军

而除了担任人口主力的国军部队,之外还有很多来自山东的其他群体也一起转进台湾。

这里面主要有三类:

一类, 是国民政府山东省政府部分职员和家眷、国民政府在青岛的办事人员以及他们的家眷,这些人都是拖家带口从青岛海路撤退。

一类, 则是青岛和即墨等地的富户、青岛船坞公司的职员和水手、银行职员、工厂员工等人和家属。

最后一类, 则是学生群体,在1948年国军淮海战役大溃败开始之前,在老蒋蛊惑下,这些学生群体也只能被迫背井离乡,根据记载,一共有8所中学(联中)参与此次迁台,合计有9000学生到达了台湾。

前往台湾货轮在接驳乘客

可相较于国军是从海路开溜,这些人则是一路步行和走路南下,先后在浙江、湖南等地流浪穿梭,很多人因为物资紧缺营养不良患上肠胃炎,到达台湾的时候,早已面黄肌瘦,疲惫不堪。

而以上4类皆为前往台湾的山东籍人士的全部总和。

12万国军,再加上其他3类群体合计将近10万余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刘安祺所部还在两广战役中被我军击溃,损失不小,因此总计1949年赴台的山东人大致为20万左右。

前往台湾的货轮

而李瞻口中的30万可能是包含这些人及其后代,而另一个数据9万完全是非军人户籍,并不包含山东籍军人,而要知道在进入台湾之后,这些非国军的其他三类人也有不少,如学生群体也被编入国军里面。

所以保守估计,20万人左右到台湾是较为准确的说法……

前往台湾的山东统计(这个不含军队)

在台湾的眷村生活

而这20万人左右的山东人,在台湾的山东人生活在开始之初,确实让人一言难尽。

他们被迫跟随老蒋到达台湾,是一种离乡逃难的心情,到达台湾之后也是一直在颠沛流离致之中。

在山东籍国军方面,由于皆是人高马大的山东大汉,因此作为优质兵源的他们一开始就部署在最前线的比如浙东、澎湖等地,担任一线警备任务。

在澎湖的国军精锐部队

比如电影【军中乐园】里面,陈建斌所饰演的特种兵士官长老张,就是一个四十四岁的山东人,1949年跟随刘安祺到台湾,和家人两岸分离,在这里他是孤独的,而为了寄托相思,经常找手下给他写寄不出去的家属。同样,在【异域】里面郎雄就饰演一个山东老班长,一路跟随李弥(当年驻扎在就胶东),最后到了缅甸当孤军,他也是背井离乡。

因此很多山东籍士兵大多数都是只身前往台湾,与家人隔绝。

而这些山东老兵大多数在台湾也都是独自一人生活,微薄的退伍金和工资让他们根本没发在岛上安家……

陈建斌的老张(剧照)

而与山东老兵们同等遭遇的,还有普通被胁迫到台湾的山东人。

其实这里面,比如来台的国民政府山东籍官员、办事人员的处境倒也还好,毕竟当时老蒋的行政机构运转离不开这些人,虽然偶尔流露出乡愁,但在生活上并不愁吃穿用度。比如傅斯年、刘道元的那个山东籍国民政府的重要人物,皆是如此。

傅斯年先生

但在他们之后,大部分山东人则都过的很拮据。

当时老蒋为了安置这么多庞大从内地来的群体,也弄了过渡性质的「眷村」将他们都集中安置,前前后后在全岛一共800多座,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山东籍的民众。

而当时这些眷村可不是在城市里面,多数是城郊的公园甚至是公募所在地,这些在村里搭着棚过日子,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个山东人的小社会和生态,算是在异乡对山东的一种慰藉。

台湾的眷村

这里面具有代表性的有

「桃园宪光二村、台北基隆路联勤四四南村、长安东路新村、越南新村以及高雄小港区三家村

而哪怕是军属,在眷村里面生活也是很拮据的,很多军官在退役之后,也只能出去摆地摊、打零工甚至当年竹联帮内部都有很多山东籍的打手在里面。男人出去打零工,女人同样也承担起帮被人洗衣服、在码头当苦工或在厂里面打螺丝的工作。

现代山东人的两岸来往

到了近代之后,这些从山东到台湾的「鲁二代」们,都已经融入了岛内的生活,他们有的人说话也机车了起来,但身上却始终保留着山东人的淳朴、大高个还有习俗。

比如在吃面食这块,台湾今天之所有很多面馆,少不得山东人的带动。

在岛内很多都是以「眷村」为主题的餐厅,基本上也都代表着赴台外地人的美食传统:

广东的粥、江西辣椒、浙江的臭白鱼、以及山东的面食和蘸酱……

山东大馒头甚至一度是台湾早点届的扛把子。

山东大馒头在岛内很受欢迎

在台北就有很多山东人开办的饺子馆、以及面食馆。

比如,台湾基隆市的宋家味儿水饺馆,就是从青岛过去的宋家人开的。

在台北市就有30多家有名的「山东水饺馆」,甚至因为其太出名还被我新闻部发言人当众点赞。

这也在证明这些当初在异乡过的苦难的山东人,已经开始适应好融入当地生活。

台湾早餐店

但哪怕是生活富足的他们,也依然没法忘记心底里的那股乡愁。

在两岸来往之后,青岛成了首批试点城市, 大批的山东籍台胞也纷纷回乡探亲,2 006年青岛成为台胞落地签注城市,2013年成为赴台自由行试点城市,更是加深了两地的来往。

而一时间,去「山东找太爷」也成了很多台籍艺人到内地的必要行程之一。

比如,焦恩俊他家祖籍就是青岛的,而且虽然没去过青岛,但却能说出一口流离的青岛话

「俺是焦恩俊,大家到青岛哈啤酒、吃蛤蜊……」

而如今将事业都放在内地的焦恩俊,更是逢人就说自己是:

俺是青岛的好儿郎……

焦恩俊是地道的青岛人出身

同样一起回到山东老家探亲的还有郭品超、王心凌、王耀庆、林青霞还有齐秦等人。

有一次在内地参加节目的时候,有人问齐秦这个名字的由来,然后大哥跟人回忆起自己的父亲齐济(国民政府的国大代表)祖籍就是山东的,为了追忆家乡将他和妹妹的名字,叫成齐心和齐豫。

齐秦也是山东人

可见老一辈山东籍在台人员,对于家乡还是有自己的「乡愁」在里面的!

参考文献:

1、【1949年山东人迁台历史与两岸记忆】;段芳

2、偏居东南的中国台湾省,山东含量为何这么高?;国家人文历史

3、【一 九 四 九 来 台 的 山 东 人 】;张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