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学术交流会在厦门市委党校召开

2024-05-19台海

中国日报5月19日电 5月17日,"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学术交流会在厦门市委党校顺利召开。研讨会由厦门市委党校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联合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安徽、江苏、四川、广西、福建等地的40余位学者共同探讨了两岸融合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拓宽两岸融合发展的福建以及厦门实践提供新思路。

厦门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谷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学术交流会将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积极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推动厦门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强调,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实现两岸同胞的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福建是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桥头堡,要贯彻落实中央意见,既要依靠惠台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学界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建言和集体智慧。

厦门市台联党组书记、会长张劲秋指出,厦门一直以来充分发挥对台战略支点作用,坚持畅通经贸合作、铸牢亲情纽带,引才引智,是联系两岸同胞的桥梁纽带。近年来,厦门着力做好"通惠情"文章来促进两岸同胞融合发展,既重视两岸融合发展具体实践,也正视和回应目前在两岸融合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对台湾同胞国家认同的历史、现状与基本特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剖析多维度多类型认同的形成原因,评估这种疏离认同对于当前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影响,指出当前增进台胞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前院长、教授、海协会原副会长张铭清指出,对"融合"的概念进行深入诠释,指出"融合"是在情感、态度、认知上融为一体,中央对福建提出探索融合的要求,是因为福建在做好对台工作方面具有"多缘"的独特优势。

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闽台研究院院长罗海成认为,融合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融合发展就是两岸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双向接近的演化过程。要增进融合发展,就需要弥合"现实落差",扭转台胞在认同上"实用主义的过客"现象,关注认同形成的交易过程、关系过程,探索激发台胞的"主人翁"意识和在陆"扎根"的积极性的有益机制。

广西师范大学桂台合作中心主任刘澈元强调,广西作为我国西部沿边地区的代表,具有许多增进民族和谐、国家团结的独特历史文化经济资源,在桂东盟华裔留学生和桂籍台胞都发挥了交流交往交融的作用,能够与福建在增进两岸融合方面形成协同呼应、优势互补,为福桂两省今后加强联动、深化合作拓展了新的空间。

福建社会科学院刘凌斌副研究员对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在教育互惠、产业融通、群团交流、法治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探索,他指出扩大深化闽台民间交流,助力台胞台企扎根融入,支持厦金、榕马加快融合发展,借鉴跨区域合作经验推进示范区建设,是下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邓涵副教授指出,化解两岸同胞心结已成为新时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持续推动解开两岸同胞的心结,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石东坡教授指出,要积极借助两岸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方法,为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资源、教育、文化等条件和内容确认法律基础,由厦门经济特区进行探索性、原创性的融合发展立法,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融合实践制度供给状态。

会上,多名与会学者围绕当前两岸形势对两岸融合发展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不同维度就两岸如何加强融合、化解心结、形成共识、增进信任、巩固认同的实践经验和路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