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解放前夕的厦门:「三荒」加速国民党政权崩溃

2024-06-25台海

从这两份档案可以看出,货币疯狂贬值。1948年11月30日,百市斤白米的价格是金圆券190元;1949年2月21日,百市斤白米的价格是金圆券12900元,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米的价格增长近68倍。

1949年7月12日厦门市商会关于建议登记公共房舍分配给国民党军驻用并取缔占驻民房情形的公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取得胜利。正当厦门民众期盼重建家园,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时,国民党却挑起内战,将光复区的「接收」变成「劫收」,让民众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本期「厦门档案故事」,将透过几份早已泛黄的档案,再现解放前夕厦门面临的「三荒」,借此一窥是什么使国民党政权加速崩溃。

钱荒

金圆券泛滥

民众手中钱财变得一文不值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严重通货膨胀。鉴于法币信用完全丧失,为了挽救财政经济危机和维持日益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实施币制改革,把法币换成金圆券。

实际上,这是以国家的名义对国统区全体民众的一次掠夺,造成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厦门本来就是一座小城,物资有限,容纳不了太多的货币。随着战争南移,大批的官员和国民党军部队进入厦门,也带来大量金圆券。一时之间,厦门市场上金圆券泛滥,钞票不断贬值,通货急剧膨胀。持有金圆券者莫不争相套购美钞,以免受贬值损失,小面值的金圆券则直接被市场拒用。为了自救,福建省各县市相继停止流通金圆券,大量金圆券流入厦门,造成厦门市场上金圆券泛滥成灾。厦门市档案馆内就藏有国民党政府「禁止拒用小额金圆券由」的档案。

许多不良商人利用上海和厦门两地之间的汇率差价,做起金圆券买卖,更加剧了厦门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混乱,造成美钞价格狂涨。金圆券与美钞比价,1949年4月1日,1美钞兑换金圆券15800元;4月16日,1美钞兑换金圆券达到100000元;5月22日,金圆券与美钞的比价从早上1美钞兑换金圆券2000万元,到晚上兑换15000万元,一天涨幅达到近7倍。货币严重贬值,物价扶摇直上,人心惶惶,金圆券也失去信用。

粮荒

一粒米的价格

十一年前可买五颗珍珠

人多食贵,饮多水涸。抗战以前,海运畅通,厦门的粮食多由缅甸、安南等地大量进口。抗战胜利后,百业待兴,生产尚未得到恢复,缅甸、安南等处又实施粮食禁运,停止输出。厦门粮食改由上海、芜湖等处调运,粮食短缺问题时有发生。1948年下半年,闽南又遇大旱,粮食减收,城市的粮食供应更为困难。

1948年6月16日,厦门一粒米的价格,在沦陷前的1937年可买 5 颗上好珍珠。国民党政府放任粮荒,民不果腹,卖儿鬻女,路遗尸骨。厦门市商会在1948年8月的【厦门市商会复员周年纪念刊】上有这样的文字:粮价暴涨不已,贫民挣扎于饥饿线上,街头游乞,饿殍载道。可见当时厦门民众生活得十分凄惨。厦门大学学生甚至组织活命自助筹备会,围住省政府田粮处处长陈拱北要粮食,学生们高声呼喊「我们要吃饭!」「我们要活命!」

进入1949年,随着战事南移,大量涌入的军宪部队,更加剧了粮食供应困难。当时的香港【星岛时报】报道:「厦门现在可以说是‘遍地皆兵’,一间商店平均每月得养上半打兵,但更可怕的是像蝗虫群的金圆券,每天数不尽地争向这里飞来,吃光闽南所有的金银财宝。」

屋荒

大量民房学校商店被占

商业陷入停顿状态

厦门沦陷期间,日本侵略者及倚仗日寇势力的汉奸,大量强占甚至拆毁房屋,许多民房遭到破坏。抗战胜利后,厦门的住房就显得非常紧张。

随着内战国民党当局的失利,大批官员和部队南逃进入厦门后,引起更加严重的房荒。当时,达官贵人可以出高价获取住房,国民党部队找不到住房,就强占学校、商店、民房,甚至占寺庙为营房。厦门市商会在1949年7月2日给当时的厦门警备司令部的公函中写道:过境及调厦部队频增,住户、商店多被占驻,鹭江道、开元路、人和路、开禾路等几乎全被占领,商业陷入停顿状态。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纠纷和矛盾也层出不穷。

读者黄灿芳曾撰文发表在【厦门日报】,他回忆,在厦门解放前几天,鼓浪屿中华路19号就有伤兵撞倒了靠近虎巷一侧的大铁门,住进了大楼的地下室。

「钱荒 」「粮荒」「房荒」让市民怨声载道,随着厦门局势的日益紧张,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越来越乱,加速了国民党政权垮台。

(文/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 陈冬 通讯员 刘莉丽 图/厦门市档案馆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