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深夜,杜聿明从南京匆匆回到徐州,召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及舒适存、文强等人开会,由作战处长邓锡光口头传达撤退命令,总体原则是「撤而不打」,置黄维兵团于不顾,撤到蒙城、涡阳、蚌埠间即是胜利。路线先向西,经萧县向永城,然后折向南到上述目的地。行程为500公里以内,时间为四到五天。所部带七天给养,各类车辆预备500公里的燃油。具体时间为11月30日晚。还具体制定了各部撤退的路线及掩护部队、假动作等。
从这个命令本身上来看,制定的也算严密,足可执行。可如此大的行动,杜聿明为何没有书面命令,而且只下达了口头命令呢?当时李弥就曾经问过这个问题,杜聿明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答应他,以后补发文件。可一直到被围、被歼灭,杜聿明也只是下达了一个撤退序列的命令,再也没有补发正式文件。
杜聿明之所以口头传达这个命令,是出于保密的目的。因为这个命令是没有通过国防部认可的「小道命令」。严格意义上说,这个命令,只有蒋介石、何应钦、顾祝同、王叔铭和杜聿明五个人在场决策的撤退令,他不相信郭汝瑰,也不相信国防部里的其他人,甚至他连徐州「剿总」的一些人也不相信了。
杜聿明之所以口头传达这个命令,是因为蒋介石给他下达的也是口头命令,只是同意了他「撤而不打」的撤退方案,具体的实施,全权交由杜聿明负责,和此前的具体作战部署,有着明显的区别。而杜聿明上行下效,也下达起口头命令来。
杜聿明之所以口头传达这个命令,是因为他怕担责,一怕担徐州失守之责,二怕担放弃徐州之责,三怕担泄漏军机之责,四怕担全军覆没之责。处于险地绝境中的三个兵团,无论是死守徐州,还是「撤出来再打」,都有随时被歼灭的危险,而唯一的出路,便是这个「撤而不打」的命令,其实就是「逃跑」的代名词。对于所谓的「名将」杜聿明而言,他不想落下这个骂名。
杜聿明之所以口头传达这个命令,是因为他怕挨骂,因为他这个撤退命令,是以黄维兵团的固守为代价,换取自己这三个兵团逃跑成功的。打着救援黄维兵团的旗号,实施逃跑自保,反而害黄维于死地绝境,这话好说不好听啊。
杜聿明是一个善算者,对于这一点小事,他的「小算盘」,还是算得挺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