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庆余年 | 如果历史上真有「庆国」,国号从何而来?

2024-06-09台海

在小说【庆余年】的世界观中,大陆上曾先后出现几个国家。

首先是立国千年、矗立在「大陆正中方」并「横亘大陆」的大魏,是上一代最强帝国。但在故事中经庆帝三次北伐,被打得七零八落,只剩一半疆土。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

后来魏国军头战氏夺位称帝,魏国剩下的一半疆土成为北齐。北齐位于庆国东北方,占据东北平原。位于北齐之南的庆国,从一个边隅小国,成为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

除了庆齐两个大国,最东面的海边还有天下最大的城池与最繁华的海港东夷城,以及一大堆小诸侯国,如原著中出现的宋国、小梁国等,被东夷城控制。

春秋时期的东夷

魏、齐、宋、梁等,都是真实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国号,还都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封国,但「庆」,却从未成为过一方政权的国号。

那么,如果在现实历史中,要「建立」一个「庆国」乃至「庆朝」,应该从哪里发家并夺取天下呢?

从汉朝到宋朝,开国之君多以称帝前的封号做国号,而封号又多出自祖籍、封地等地域名,常有一隅之地名逆袭为天下之号。

春秋诸侯国

如刘邦的汉,源自据汉中后所封的汉王;王莽的新,也与其新都侯的封号有关;曹操封魏公,因其治所属魏郡;司马昭的封域则「皆晋之故壤」;

十六国时,刘曜因「王中山,中山,赵分也」,改(匈奴)汉为(前)赵,石勒则因据古之赵地亦称(后)赵;

十六国时期两赵对峙

刘裕祖籍彭城,为」春秋之时宋土「,从宋公到宋帝皆以此为号;陈霸先虽国号同姓,但实以」先祖「胡公满封地陈为号;

杨坚曾任随州刺史,后封随国公、随王,称帝时「随以魏、周、齐不遑宁处,文帝恶之,遂去‘走’,单书隋字」;李渊袭爵为唐国公,是封地晋地的古名;

隋大业八年疆域

朱温祖籍砀山古属梁地,又在汴梁发家,故称梁;石敬瑭自晋地起事,被契丹封为晋帝;赵匡胤曾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黄袍加身的匆忙中便以宋为国号。

如果延续这个逻辑,庆国的开国之君,必与「庆地」有莫大关联。放在现实历史中,最贴合的选择,莫过于庆州。

唐时期的庆州

古代的庆州,辖区范围大抵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庆阳市一带。隋文帝开皇六年设置,治所便在今天的庆阳,直到宋徽宗宣和七年改为庆阳府。唐肃宗时,庆州被划入邠宁节度使辖区。

【元和方镇图】邠宁节度使辖区

唐僖宗时改为静难军节度使,由王行瑜割据,后来又被歧王李茂贞所据,梁末帝时并入后梁。

五代初期庆州属岐国

如果五代十国时,某位静难军节度使称王称孤,便可以「庆」为国号,毕竟【庆余年】中的庆国最开始也是个边陲小国,如小说中写到:」直到大魏势弱,庆国以及庆国的前身,那个诸候国开始暗中崛起「。

假想庆王南征

之后庆国便在「天降猛男」庆王的带领下,南下取蜀地,东征扫荡南方诸侯,最好再来个三次北伐中原,最后乃定天下之号曰:庆。

假想庆魏对峙图

代入到【庆余年】的小说中,我们似乎也可以想象,庆帝打下的大魏半壁江山便是中原,南庆与北齐如宋辽般相对峙,不过燕京却已被庆帝收入囊中。

毕竟书里写到:」经由一条通往沧州的平行官道,往东北方伸展,便到了这座大城。此地在数十年前,还是大魏的一座城池,史称南京,只是被庆国伟大的皇帝陛下硬生生打了下来,改名燕京,取之燕衔泥而回之意」。

假想庆齐对峙图

那么话说回来,真实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庆国」呢?其实还真有。

大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封庶十六子朱㮵为庆王,次年就藩陕西韦州(今宁夏吴忠市同心县),是为庆国。

朱㮵做了48年的庆王,直到曾孙辈的英宗正统三年才去世。庆国也是贯穿大明始终的藩国,到崇祯十七年末代庆王朱倬㴶被杀,整整存在了253年。

明代庆王就藩地

除了有封国的庆王,唐玄宗之子李琮、唐宣宗之子李沂都曾被封为庆王。而在清末,还有「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庆亲王奕劻 ,不过这就是以嘉名为号,而和地域无关了。

嘉庆四年,奕劻的爷爷、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被嘉庆帝封为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晋爵庆亲王,奕劻的大伯绵愍降爵为郡王,后王位传给养子奕彩,还被允许以郡王爵位再袭封一次。

清庆亲王奕劻

然而奕彩因罪革爵,以奕劻的二伯绵悌奉祀,又因罪被撸成了镇国将军,去世后才追封了个贝子。而奕劻的父亲绵性不过是不入八分辅国公,奕劻最开始也只是辅国将军,但之后的一路晋升有如开挂。

道光三十年辅国将军→咸丰二年封贝子→咸丰十年封贝勒→同治十一年加郡王衔→光绪十年封庆郡王→光绪二十年封庆亲王→光绪三十四年亲王世袭罔替,奕劻用了58年时间,实现了从辅国将军到铁帽子王的七连跳,也算是无出其右了。

清庆亲王奕劻

末代庆亲王载振在民国六年经黎元洪特准袭爵,在英租界买楼开公司,直到1947年在上海去世,庆王的历史也就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