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中越划界,为何边境地区的越南人争相归附中国?
1887,三岛归来:一群「越南人」为何争做中国人?
咸咸的海风裹挟着渔网的腥味,拍打在苏光清黝黑的脸上。他眯起眼,望着眼前这片碧蓝,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激动。漓尾岛的哈亭里,刚刚挂上他亲笔题写的对联:「古在南邦成原例山河之永固;今朝北国敬严村社稷之遗风」。 这不仅仅是一副对联,更是他,以及岛上所有京族人对未来的期盼,对新身份的认同。 1887年,中法划界,京族三岛——巫头、万尾(漓尾)、山心,正式归属中国。这消息如同春雷,炸响在这片平静的海面上,岛上的京族人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他们要成为中国人了!
这看似不可思议。京族,即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为何他们会如此渴望成为中国人?这要从京族,以及这片土地错综复杂的历史说起。
京族,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 秦汉时期,越南北部便已纳入中国版图,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接受着中华文化的熏陶。唐代之后,当地居民已与汉人无异,都以汉人自居。五代十国,越南趁乱独立,但仍视自身为「中国割据政权」,如同藩镇割据,而非「外国」。这种认同一直延续到1174年,越南正式与中国建立宗藩关系。此后,越南的民族意识才逐渐觉醒,「京人」、「寨人」、「蛮人」等称呼,开始有了新的含义。
京族三岛的命运,也如同这民族认同般,经历了漫长的漂泊。最初,这里只是无人问津的荒岛。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越南渔民发现了这片富饶之地,开始移居至此,以渔业为生。由于中国并未实际管控,这里形成了自治的局面。岛民与邻近的中国人交往,称中国人为「唐人」,被中国人称为「安南人」。他们使用越南年号,保留着越南臣民的意识。
然而,这片土地的归属,却始终模糊不清。 名义上,它属于越南永安州。 但永安州本身就是中越模糊地带的产物,其归属在历史上几经变迁,如同一个被双方拉扯的孤儿。明清时期,中越围绕边境问题龃龉不断,越南不断蚕食中国领土,造成大量「飞地」问题。京族三岛,便是其中之一。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19世纪末。法国侵略越南,中法战争爆发。京族人被卷入这场战争,亲身经历了法国殖民者的残酷统治。与此同时,清政府在中越边境谈判中,意外地占据了上风。 1885年【中法新约】签订,勘界工作开始。
这本是一场充满争议的谈判。边境地区错综复杂,中越居民混居,难以划分。钦州的中国人去芒街经商耕种,却送子女回钦州读书参加科举,中举后又回越南做官。如此交织的社会关系,如何界定国籍?
然而,法国的侵略,却意外地促成了京族人的选择。他们亲眼目睹了法国殖民者的暴行,对殖民统治充满了恐惧和厌恶。 相比之下,他们对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对清政府也抱有希望。 因此,当划界谈判开始时,他们几乎一致希望归属中国。
清政府也并非毫无准备。他们据理力争,指出争议地区自古属于中国,只是被越南越界蚕食。最终,清政府以通商为代价,换回了东兴、江平、白龙尾半岛,以及京族三岛的主权。
消息传来,京族三岛沸腾了。 苏光清饱含热泪,写下了那副对联,表达了京族人对新生活的憧憬。他们不再是无根的漂泊者,而是拥有了祖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员。
1887年的划界,不仅仅是一次领土的变更,更是一次人心的回归。 京族人的选择,并非简单的改换国籍,而是对文化认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民族认同的力量,也为这段复杂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京族三岛依然宁静祥和,世代居住于此的京族人民,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这段历史,或许会被时间冲淡,但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对和平的渴望,将永远铭刻在京族人的心中,代代相传。
本文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不良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