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体育

陈深|以五大招牌战术为切入点,解析雷迪克如何重塑湖人进攻体系

2024-10-16体育

三场季前赛过后,我们终于可以认真聊聊洛杉矶湖人本赛季进攻体系的变化了。

23-24赛季结束,防守型教练达文-哈姆下课。下课原因除了赛季中的轮换安排招致球员不满外,其中一点重要原因便是有多名球员认为他没能在上赛季成功搭建好湖人的进攻体系,导致上赛季湖人没能发挥出阵容的全部潜力。

关于哈姆是非功过的讨论不是我们本文的主题,接下来让我们聊聊换帅过后,JJ-雷迪克是否做到了像湖人管理层和球迷希望的那样给球队带来了新的比赛内容和活力。

先说结论:答案是肯定的。

甚至不需要太多比赛,仅仅季前赛前三场,甚至仅仅季前赛第一场,我们就能看到新教练组带给球队的改变——因为它是如此的鲜明。忽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名。湖人简直变成了另外一支球队——他们打法上的转变,甚至比许多休赛期进行了大手笔引援的球队还要明显。

过去,湖人队进攻逻辑建立在持球挡拆、防守反击、低位单打上,虽然也有空切和高位策应,但在比赛中的占比并不高——简单来说, 哈姆时代湖人的战术核心理念依然是通过持球球员的进攻威胁去得分或改变防守,再为其他人创造机会。

哈姆打多持球手体系有他的逻辑:

湖人有詹、眉、拉、里,四人都可以持球发起进攻,如果算上八村垒,阵容中五人都有自主进攻、都能投篮,能够搭建起一套接近5-out的阵容。

哈姆对于5-out阵容进攻的理解是:利用多个持球手的存在,分担单个持球手身上的进攻压力,寻找对手的进攻弱环和错位进行针对性攻击,同时空间和持球手相互反哺、消除协防,持球手在撕裂防线后彼此之间又相互形成联系,从而达成常规时间为詹眉减负,关键时刻又能让詹眉一锤定音的「理论闭环」......

我们不能说这套进攻逻辑是错的——事实上很多球队都在使用或曾使用过这套进攻逻辑,甚至湖人自己使用这套进攻逻辑也并非没有获得过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但两个赛季的时间,也让我们看到哈姆这套逻辑在湖人的身上是有局限性的。

哈姆多持球体系的局限性

局限性何在?

多持球手体系,根基始终建立在持球手持球发起上——这意味着,持球手的质量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而湖人队的四名持球手:

勒布朗年事已高无法做到持续输出;

戴维斯作为内线偏向终结点,策应上赛季虽有进步,但作为发起点带动队友能力依然有限;

拉塞尔依赖投篮手感,撕裂防线能力较差,一旦遇到高级别的防守人相当不稳定,时常隐身;

里夫斯虽然有「关键先生」属性,手比拉塞尔硬一些,但实际同样依赖投篮、撕裂防线能力较差,且目前主控和主攻技术还没到能够撑起产量的级别。

可以说,持球手的质量和稳定性,从根本上限制了湖人队打这套体系能达到的上限高度。

(除非,他们能防住,但一旦防不住.....)

在体系的「长板」不够长的情况下。体系的短板就会被放大:

1、无球跑动较少。

上赛季手递手频率、无球掩护频率分别联盟倒数第五和倒数第三——场上经常有两到三人长时间定点抽烟,实际上进攻点、进攻方式还是较为容易预判,类似于「明牌」;

2、球员战术参与感低,状态难延续。

哈姆执教期间,拉塞尔、里夫斯都曾抱怨过战术地位,甚至最新美剧【首发五人】中詹姆斯都抱怨过「在场上半天没出手权」——而戴维斯就不用说了,多少次上半场超神、下半场隐身;前三节超神、第四节隐身大家都有目共睹。

为什么球员经常「隐身」?原因其实还是持球支配进攻体系中,只有持球球员是处于「主动状态」的,而其他球员都处于「被动状态」。

虽说球队也强调转移球、强调分享球,但是终究是「僧多粥少」——而始终处于「被动等待」状态、在进攻中没有一点参与感,对这些习惯了打持球的球员来说也很难熬。

尤其是当对手进行一些针对性布防时,多持球体系(或者直白点:哈姆)有时甚至会自动把被针对的「持球点」忽略掉.....这是我上赛季观赛时很多时候不理解的一点。

3、非持球手角色球员难以发挥

由于缺乏有设计的无球掩护、跑动和传导球,哈姆的多持球手体系相当依赖球员的即兴处理球能力(这样才能形成流畅的转移球),于是,那些球商一般、处理球能力一般的非持球手角色球员就成了该体系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几乎只有【将自己比赛简化,成为单职能「工兵」】和【淡出轮换】这两种选择。

例子有很多,马利克-比斯利、克里斯蒂安-伍德、卡姆-雷迪什,这些有一定得分能力但是处理球能力较差的球员,在哈姆的体系中都没能发挥自己的实力,最终都经历了如出一辙的:角色削减、不断边缘化乃至DNP的进程——甚至强如「首发答案」八村垒,上赛季都经历过一段迷失、被边缘化的时间。(如果不是范德比尔特受伤,甚至都不知道他能否得到证明自己的机会)

事实上,对于许多角色球员来说,简化职能未必会变得更高效。让他们能够在体系中做一些自己习惯、擅长的事情他们才能更好进入状态。

简而言之,多持球体系,初看适合湖人,但实际深入分析,这套体系在湖人的上限显而易见 ——哪怕是凯尔特人这样的「终极五外多持球」阵容,也有比湖人更多的无球掩护和跑动,湖人虽然具备了打多持球体系的基本配置,但实际这个配置只能算是「入门」的水平:

这也就导致了,哈姆执教下的湖人,始终是一支隐藏在进攻型球队表象下的防守型球队。

(即便他们上赛季后段进攻效率达到了联盟前四也是如此——季后赛,湖人打掘金,哈姆的思路依然是拼防守而不是对攻——他们将掘金的进攻效率从117.8压低到113.4,但自己的进攻只有109.7,风格和局限性展露无遗)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

现在,我们分析完了达文-哈姆体系的局限性,那么新赛季JJ-雷迪克做出了哪些改变呢?

简而言之,他重塑了湖人的进攻逻辑——季前赛的湖人焕然一新,不再以持球进攻为体系的底层逻辑,而是打造了一套类似「Motion Offense」也就是动态进攻的体系

不再过度依赖持球手策动进攻,用大量的手递手来代替持球挡拆,增加了大量无球掩护、空手跑位、强弱侧传切,通过连续的战术跑动来迷惑对手,尝试让场上所有人参与到进攻中。

虽然目前样本较小,该体系具体效果以及面对高强度防守的执行情况我们还不得而知,但这种尝试对于每名湖人球迷来说应该都会感到新颖:

JJ-雷迪克竟然真的把【Mind The Game】节目上的一切搬上了赛场!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季前赛湖人使用最多的几套招牌战术以及其变招,解析一下雷迪克新的战术体系的理念,以及这套体系是如何詹眉提供帮助的:

「Grende Action」手榴弹战术

接下来的文章我们会按战术的不同起手式分段,那么在此之前,先为大家展示了一个湖人在对阵森林狼、雄鹿两场都选做开场战术的「Grende Action」战术。

这个战术虽然出现次数不如接下来几个战术多,但他同时包含了【持球手过半场交球后空手跑位再接球】、【空切】、【无球掩护】、【手递手】的要素——很好地体现了湖人如今的动态进攻风格,我想这也是雷迪克两次将他选做湖人开场战术的原因:

先走一遍战术:

拉塞尔持球过半场,里夫斯从左侧借八村垒掩护空切(Iverson cut)到右侧接球,然后立刻大对角甩给左侧底角的海斯。而拉塞尔在交球后,也立刻开始跑位,先借八村垒的掩护,再和运球上提的海斯形成手递手掩护快拆,吸引到戈贝尔麦丹两人防守注意力、逼迫上线的里德协防海斯后,出球八村垒形成一次机会良好的大空位三分。

这个动态进攻战术与过去湖人挡拆战术最大的区别就是除了右侧底角的克里斯蒂之外,每个人都处于「主动状态」,不停的进行移动、掩护、传接球,不再是通过个人威胁,而是通过多威胁的战术动作去撕扯对手的防线:

小里一开始的「Iverson cut」是第一重佯攻;拉塞尔交球后空切借掩护+手递手的「Grende」是才是真正的进攻点—— 持球手交球之后,对手通常都会放松警惕,这时突然挂双掩护空切,就比持球双掩护更具威胁,而在麦丹被甩开的情况下,戈贝尔延误拉塞尔、里德协防漏三分已经是必然的结局。

同样,这个战术还能发展出多种变招:比如根据里德的站位,拉塞尔还可以选择在第一重掩护后往篮下卷切(如果底角球员具备三分威胁这个选择将很难被防守)、弱侧的里夫斯有两种选择:可以上提再找八村垒跑无球交叉掩护,也可以给底角的克里斯蒂做掩护,配合拉塞尔手递手突破后的横传球形成「Hammer」......

单纯的文字大家如果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那就直观的看一下湖人对阵雄鹿时「Grende」的变招吧:

这一次,湖人没有使用Iverson cut作为起手式,而是詹姆斯直接上提接球,而后续第二、第三步的选择都和对森林狼时一样:詹姆斯接球立刻转移对角的戴维斯,而拉塞尔交球后迅速借八村垒掩护空切,找戴维斯打"Grende"——但后续有区别了:

比起第一场成功甩开麦丹,这一次特伦特并不「配合」,他紧逼拉塞尔,很好的挤过了两次掩护没有被甩开——戴维斯和拉塞尔在肘区的手递手没打成。接下来怎么办?

变招来了: 詹姆斯在出球后,迅速观察到了特伦特没有被甩开,意识到拉塞尔和戴维斯可能需要接应,于是他先是朝八村垒身后移动,假装给八村垒做掩护,实际上在与防守球员接触瞬间突然内切——瞬间将这个回合变成了「Elbow split」的战术(肘区策应,交叉掩护空切)。

(熟悉湖人的球迷应该还记得,这是掘金的招牌战术,上赛季常规赛掘金有过用这个战术连打湖人5-6个回合)

无论是防守习惯多好的防守人,注意力偏向有球侧、在对手战术跑动结束后放松警惕都是难以避免的——如果连续的无球跑动,结合多重战术动作,就很容易让对手的防守露出破绽。

而这样的动态进攻战术,如果执行得当,不仅可以突破天赋制约、提升球队的进攻上限,还能让核心球员打得更轻松 ——詹姆斯像这样假掩护空切,一定比打挡拆挂着普林斯上篮更轻松。

这个回合最终洛佩兹「大脚解围」,但战术的效果已经达到了。

接下来,我们通过湖人不同的战术起手式继续分析。

DHO(手递手)+Side to Side(强弱侧转移)

在如今这套战术体系中,手递手取代了持球挡拆,成为了湖人进攻最常见的战术起手式之一。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用手递手帮助球队在进攻中取得优势的:

动态进攻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不断地掩护、变换攻击点、强弱侧传导球来让对手犯错。这个回合是很好的例子。

第一场对阵森林狼,湖人詹眉缺阵,对比对手显得天赋不足,但天赋上的差距可以一定程度上通过战术弥补,先走一遍战术:

文森特控球过半场后迅速交球,和克里斯蒂换位,移动至底角——让对手最矮小的防守人成为弱侧协防人。

随后,八村垒上提接球,形成强弱侧转移后,里夫斯先是内切,和八村垒打一个假手递手(注意,这里未必一定就是假手递手,如果防守人不是麦丹或者犯错,也可以变成真手递手):

但麦丹很迅速的穿过掩护,追上了里夫斯,于是战术进入第二重变化——里夫斯迅速改为替底角的希菲诺做掩护,希菲诺切出接球,借里夫斯的下掩护和八村垒的手递手形成「Chicago Action」(芝加哥,罗斯招牌战术):

随后,希菲诺借这一战术甩开里德,制造戈贝尔换防后突破,吸引迪文琴佐弱侧刷卡协防后,分球克里斯蒂攻击close out突破抛投得手。

为何湖人这一回合要打这一战术呢?实际上是为了充分利用自身不多的优势:

此时,湖人场上阵容是五小对森林狼的双高,以森林狼的防守资源,湖人直接寻求挡拆很难收获理想的效果——里夫斯文森特很难面对麦丹和康利占到便宜,更何况二人的身后还有戈贝尔,最终回合最可能的结果是八村垒外拆,投一个早在对方预料之中的半干扰三分。

如何破局?湖人选择了以对手认为的「主攻手」文森特、里夫斯、八村为诱饵,佯攻迷惑对手,真实意图则是为希菲诺设置掩护——森林狼双高,必有一高对上湖人的小个子,正是对位希菲诺的里德。里德的身高很难挤过掩护,所以只要让他被掩护挡住,就可以打乱森林狼的防守阵型,从而制造「混乱」。

继续看下一个手递手战术回合:

湖人继续以五小对抗双高,这一回起手式依旧没变,同样是持球手过半场交球换位,将球给到另一侧——但后续有了变化,这一回,弧顶控球的是希菲诺,这意味着戈贝尔和里德有一人对上了射手:克里斯蒂。

克里斯蒂的投篮能力强于突破能力,没有必要再向上回合一样跑芝加哥突破,于是克里斯蒂直接从底线上提——改跑一个幽灵掩护(「Ghost screen」)。

里德和戈贝尔根本没有这种追射手扑外线的习惯甚至都没交流清楚谁应该去追克里斯蒂,两人干脆都没动—— 麦克丹尼尔斯正防着希菲诺的,冷不丁身边跑过去一个没人管的射手,不由得一愣:两个机会出来了。

希菲诺选择相信自己,中投命中。

我们继续看:

两次得手,下个回合湖人继续打这一战术。

依然是手递手、强弱侧传导、底角上提幽灵掩护,再次创造了很好的空位三分机会,但克内克特没有投进。

同一战术同一套阵容,三个回合,根据防守选择的不同,最终由三个不同的球员出手,充分的体现了战术体系的「流动性」——人人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进攻点。

接下来我们再看这个战术另一种变招:

这个回合,湖人进行了人员轮换,海斯上场后,这个手递手战术展示了另一种发展:

湖人起手依旧是持球手过半场交球,八村先和弱侧上提的球员(克里斯蒂)进行一次手递手换位——正常来说,这之后,克里斯蒂应该回传拉塞尔,但是亚利山大沃克阅读到了湖人的战术意图,防守站位很靠上,如果贸然传球,很可能会被抢断——但很显然,湖人在训练中已经针对这种情况做出了布置:

克里斯蒂没有直接回传拉塞尔,而是由海斯上提到肘区接应,随后克里斯蒂先出球给海斯,再由海斯和拉塞尔做手递手切入——这个战术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角进攻」体系中的:「Blind Pig」。(雷迪克的【Mind The Game】有讲解)——通过大个子肘区的手递手掩护,破解对手极具压迫性的防上线接球。

可惜这个回合拉塞尔的传球没有处理好。

接下来两场,我们看到了詹眉融入这个战术后的效果:

起手式强侧手递手换位、转移弱侧后,这回根据球员特点,湖人选择了雷迪克交球戴维斯后突然从45度「Slot」后门空切,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成功创造出底角八村的空位三分。

我们看到, 湖人的新体系在尝试让有缺陷的球员也能发挥出他们的特点,而不是彻底成为单一定位的「工具人」。

而当詹姆斯来执行这一战术时是这样:

里夫斯八村垒手递手转移另一侧后,底线的文森特上来给詹姆斯做反向挡拆——这个动作可以演变出几种发展:詹姆斯借掩护突破、文森特幽灵掩护外弹以及如图所示的文森特掩护后下顺。

这个回合,詹姆斯的选择很好的利用了湖人的5-out空间以及对手「文森特一个188cm球员怎么可能掩护下顺」的心理。

再看这个战术的其他变招:

除了强侧两人、弱侧三人的站位外,此战术还可以变为强侧三人、弱侧两人的初始站位。

持球球员过半场交球后,强侧两名球员正常以手递手交叉作为战术起手,而原持球球员(本回合为拉塞尔)并不去往弱侧侧45度,而是向下为弱侧底线球员(詹姆斯)做反向下掩护——随后詹姆斯做「Zipper」空切切出,接球投篮。

这个变招将强侧三人都作为佯攻点,而实际的攻击点是弱侧切出的勒布朗-詹姆斯。而同样,这个战术也有后续变招:

这是湖人对阵太阳的开场回合——中个回合与上图回合的起手式是相同的:强侧三人,持球手(拉塞尔)过半场交球后给弱侧底线的球员(戴维斯)做反向掩护,同一时间强侧两名球员手递手较差——但后续的区别在于,戴维斯切出后并未获得投篮机会,于是战术进入第二重变化:

詹姆斯马上回身并示意刚刚换位到底角的里夫斯,里夫斯立刻心领神会开始空切——先接詹姆斯的掩护,再接戴维斯的手递手:变为「Chicago」战术。成功创造出一次空中接力。

雷迪克动态进攻的优点就是进攻是「流动」的,在一个战术发生时,就已经准备好了后续的变招,不会因为一个战术被破解进攻就陷入停滞、最后只能依靠球星能力「硬解」——因此,它能够有效地提升球队进攻那道受限于天赋的「天花板」,当然,这也非常考验教练组的能力和球员临场的反应速度、执行力。

此外,当然,常规的跑位之外,詹眉的强大进攻威胁和「硬解」能力也会赋予战术新变招:

这个回合,詹姆斯持球到前场后指挥示意打这一战术(手递手强弱侧转移),浓眉换位接球后与文森特手递手——文森特接手递手之后的突破吸引了杜兰特的协防注意力,于是詹姆斯接球后直接超远三分一锤定音——当詹姆斯能够在弱侧45度接应位命中这样的三分时,这个战术将变得极难防守:如果你不紧贴他,就会被投射惩罚,但如果你紧贴他,又很容易被他借底角上提球员(克里斯蒂)的反向掩护切入甩开。

同样,戴维斯的能力也能在这一战术中得到发挥:

不是每个回合都需要打得复杂——里夫斯先用一次简单的手递手进行强弱侧转换,接着拉塞尔从底线上来反向掩护(小个子给大个子掩护),为戴维斯清空底角协防的同时,帮助戴维斯更轻松地进入低位攻击区域。

这一套动态低位进攻战术在掘金的比赛中很常见,掘金通常用它来帮助约基奇更省力的进入攻击区域。

动态进攻除了能够让每个人参与到进攻中,缓解持球进攻压力、让对手更难预判攻击点外,也能让球星获得更轻松地的得分机会——这不是那种「我们知道你要怎么打但没办法」,而是「我们不知道詹姆斯和戴维斯会何时发动攻击」。

「我喜欢任何流动的进攻,球充满能量,每个人都感觉节奏很好。当你转移球并分享球时,这就是杰出的进攻。你不需要自私的篮球。没有理由那么打。我们有太多的威胁,太多球员知道如何打球。」 詹姆斯说。

篇幅原因,为避免大家阅读过于疲惫。接下来还有三个战术起手式分别是:「Iverson cut」、「Ram」、「Horner Chest」,我分上下两篇来发了。

后续三个战术更加精彩,创作不易,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帮忙点点关注和推荐,也欢迎大家评论区指正交流,笔者会努力创作更高质量的篮球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