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体育

张怡宁:李隼教练是我的另一个父亲

2024-05-25体育

一、不懈追求的力量

2024年4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43岁的张怡宁坐在香港家中的阳台上,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年轻时的回忆。

她深深地叹了口气,眼神越过眼前的海湾,越过重重云层,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那个勇敢拼搏、不懈努力的自己。

回想起来,她的乒乓球生涯可谓是征战无数。2004年雅典奥运会,她以4比0的大比分击败朝鲜名将金香美,夺得女单冠军,还与王楠合作拿下女双冠军。

这一年,她只有23岁。

之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怡宁再次在决赛中以4比1战胜王楠,蝉联奥运女单冠军。这一届奥运会,她更是包揽了全部4枚金牌,与"乒坛女皇"邓亚萍持平,创造了个人的最高成就。

是啊,如果没有恩师李隼的悉心指导,她又怎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张怡宁想起当年最低谷的时候,差点就放弃了。

2000年,她在资格赛中发挥失常,与悉尼奥运会失之交臂,一度萌生了退役的念头。

那段日子里,她经常一个人窝在宿舍里痛哭,甚至用餐刀在大腿上胡乱划拉,自残的伤痕累累。正是李隼教练及时拉住了她,用亲身经历鼓舞她,用家人之语开解她,让她重新燃起了斗志。

一股对李隼的无限感激之情在张怡宁心头油然而生。她想起李隼常说的那番话:"骨子里要有股韧劲,你现在正是缺少这一点!"是啊,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她才能从谷底重新走向巅峰,一路高歌猛进。

二、两代乒坛英雄的缘分

李隼出生于一个体育世家,母亲叶佩琼曾是国乒女队的主力,号称"三剑客"之一。妹妹李隽也是国手,两次夺得世乒赛女双铜牌。

而张怡宁的家境则要简陷得多,父母是普通的工人,她是在舅舅王保新的引荐下加入了乒乓球运动的。

11岁那年,李隼被父亲送到三叔家,在延庆一所中学跟着体育老师学习乒乓球。进入北京什刹海体校后,他凭着过人的天赋很快成为国家队的种子选手。

1979年第三届全运会,他帮助八一乒乓球队夺冠,堪称耀眼的明日之星。

然而命运往往难料,1982年铁道兵体工队解散,李隼的运动生涯就此中断。一度被分配到西城区体委当勤杂工,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地板刷油漆。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他才最终进入北京乒乓球队执教。

与此同时,小小年纪的张怡宁已在北京东单练起了球,父母王凤英和张启源挤着时间接送,风雨无阻。通过一番辗转,1994年,李隼被调入女队,开始担任张怡宁的主管教练。

两代乒坛英雄,由此结下了师徒之缘。

三、师徒情深酷爱球技

从担任张怡宁教练的那一刻起,李隼就见证了她在球场上一步步成长,也亲手将她建造成了一座乒坛大厦。

"张怡宁,记住了,你的成长需要有个过程,现在别操之过急,想当冠军可还为时尚早。"第一次见到这个充满朝气的少女时,李隼便严肃地说道,语重心长。

作为一名"自费生",张怡宁当时很是浮躁,渴望尽快成为正式队员。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隼让张怡宁勤加基本功训练,他会在一旁不住喂球,有时一个上午就要给她喂上一整筐,直到手臂酸麻。

有时训练到很晚,食堂关门,李隼便带着张怡宁吃碗热腾腾的炸酱面。周末的时候,他更是把张怡宁带到家里用午餐。

看着单薄的张怡宁,李隼的父母总是哄着她多吃点,并亲自下厨做她爱吃的菜肴,可她往往吃不了多少就饱了。为了让张怡宁身体好起来,李隼还两次带她去医院开中药调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张怡宁终于入选国家队,李隼也随之进入国家队执教,继续担任她的主管教练。可在激烈的国家队内部竞争中,张怡宁曾一度陷入迷茫。

2000年,她在奥运会资格赛中发挥失常,与悉尼奥运会失之交臂,一度萌生了退役的念头。

那段日子里,张怡宁常常一个人窝在宿舍里痛哭流涕,甚至用餐刀在大腿上胡乱划拉,自残的伤痕累累。

李隼并没有责备她,而是与她一同写检讨书,主动为她承担了部分责任。接着,他推心置腹与张怡宁沟通,向她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经历:仅有初中学历,从未当过世界冠军,却凭借一股韧劲最终站在了执教之位。

李隼还将张怡宁的父母请来,让他们回忆当年那些为女儿操劳的岁月,勉励女儿珍惜当下、奋勇向前。在亲人的环绕之下,张怡宁慢慢重拾了斗志。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训练,张怡宁在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次夺得世界杯冠军,2002年还获得了亚运会女单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她击败朝鲜名将金香美,获得女单冠军,与王楠一同拿下女双冠军。从这一刻起,张怡宁接过王楠手中的大旗,成为国乒新一代领军人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怡宁在决赛中4:1力克王楠,蝉联奥运会女单冠军,并包揽了奥运会全部4枚金牌。

看着张怡宁在赛场上高高举起冠军奖杯时,李隼的内心无比激动,他彻夜难眠。第二天一早,张怡宁就给李隼的父母发去短信,称呼"师爷爷"、"师奶奶",感谢他们的关注和支持。

四、赤子之心永垂不朽

运动员能走到今天,离不开执教者的慈爱与智慧。正如张怡宁所说,"李隼教练就是我的另一个父亲"。一个出色的教练,不仅要熟知球技,更要有耐心和真挚。

面对张怡宁的迷失,李隼从未对她置之不理,而是一次次以赤子之心开导她、鼓舞她。

有人说,张怡宁场上表现冷静自持,实则私下她是个暴脾气。每逢重大赛事来临,她都要先写下预案,但一旦对手出现变招,她就会暴跳如雷、莽撞冲击。

1999年世乒赛,张怡宁仅拿到女单亚军和女双季军就是如此。李隼体谅张怡宁的焦虑,从不责骂她,而是一次次陪她分析比赛录像,找出问题所在。

"骨子里要有股韧劲,你现在正是缺少这一点!"李隼常常如是告诫张怡宁。他说着说着,就将自己初中文凭、被大学拒之门外的遭遇讲了出来。

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他才能一步步做到如今的位置。

李隼不仅用知心话语鼓舞张怡宁,更是用行动支持着她。为了督促张怡宁刻苦训练,他甚至吃住在国家队,一个星期只有星期天回家半天。

有时训练太晚了,食堂关门,李隼就亲自下厨,给张怡宁做一份热腾腾的夜宵。

张怡宁当时的暴脾气可把李隼折腾惨了。每逢重大比赛前夕,她必定先给自己写一份"大赛预案"。可一旦对手出现变招,她就会暴跳如雷、莽莽撞撞地乱打一气,结果常常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李隼从不因此责骂张怡宁,而是耐心地陪她分析录像,指出问题所在。

有一次,张怡宁在九运会上因为这个问题受到了国家队的处分。她又一次陷入了酝酿退役的阴霾中。李隼没有丝毫怪罪她,而是主动替她写了检讨书,并亲自与她的父母取得联系,请他们回忆当年的付出与汗水,激励女儿重拾斗志。

是李隼的慈父般的呵护和言传身教,才让张怡宁重新燃起了对乒乓球的热爱,重新走上了追求冠军的征途。正是有了李隼这个"另一个父亲"的精神支柱,张怡宁才能最终成为乒坛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