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从一位「专家型」挂职干部的基层实践,透视西部区县转型发展样本

2024-01-23辟谣

每经记者:程晓玲 每经编辑:刘艳美

「如果要回顾一年挂职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面100天熟悉环境,中间100天真抓实干,最后100多天攻坚克难。」

为期一年的博士服务团挂职锻炼已接近尾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龙海波用「三个100天」概括其切身体会。

2023年2月至今年1月,龙海波从一名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人员「转场」到成渝双圈相向发展主战场、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主要承办地——成都市龙泉驿区,挂任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分管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智慧城市、营商环境等方面工作。

尽管分管领域专业性强,任务艰巨、考验重重,但在龙海波看来,这是一次回到家乡深入基层历练成长的难得机会。

作为四川省、成都市重要制造业基地,龙泉驿区经济总量已连续十年居四川省县级行政区首位,并同时拥有国家经开区、全国百强区、全国首批「两业融合」改革试点园区等多个标签。如今,龙泉驿区已进入后大运时代借赛营城提能新阶段,正深入推进六大功能片区做优做强加快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龙泉驿区政府网站 摄影:嘉楠

通过深入调研和基层实践,龙海波发现,这座西部超大城市的二圈层区县,既有着诸多西部区县典型的共性特征,也不乏因时因地独有的发展差异。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地方发展实际献良策、解难题,努力在有限时间内做出经得起检验的业绩?又如何使其为今后的专业研究工作赋能?

这一年来,龙海波肩上的「担子」不轻。结合「智库专家+挂职干部」双重身份,他通过开展深入调查和比较分析研究,力求做到精准「把脉问诊」、科学「开具良方」,以期为外界提供一个剖析西部区县转型发展样本的观察切口。

不同身份视角:「把脉」机遇与挑战

2023年2月13日,第23批赴川博士服务团岗前培训暨工作部署会议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央国家部委、人民团体、中央金融企业、国有企业、高校和部分省市的第23批赴川博士服务团成员悉数参会。以这次会议为起点,龙海波正式开启在龙泉驿区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

对于已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0多年的龙海波而言,从一名政策咨询研究人员到区县政府担任实职领导岗位,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全新考验。

图片来源:龙泉驿发布

陌生的环境如何适应,纷繁的工作如何破局?

「首先需要通过与领导同事深入沟通交流、实地走访调研,逐步实现理念认知的同频共振,进而在凝聚共识下有力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在他看来,迅速进入角色、打开工作局面的首要前提就是认知上的「同步」。当然,这种同步并不是要求部门完全跟上领导思路,尤其是对于初来乍到的同志而言,更要有一种合作谋事的意识。

加之此前多年积淀的专业研究「功底」,调查研究成为贯穿其挂职始终的关键词。

经过前100天的熟悉环境,龙海波对龙泉驿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近年来,从「水蜜桃之乡」到国际汽车城,再到全国首批、四川省唯一的「两业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园区,龙泉驿经历了三次产业的结构性转变,「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打造‘两业融合’样板,需要有一些新的思考和突破」。

去年底召开的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重点研究了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明确提出下大力气打好这场攻坚战。在此背景下,「一半山水一半城」的龙泉驿,有望成为城乡融合的典型示范。如何抓住这一「窗口期」,为城乡融合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每个区域都有其显著特征,这是由其自然资源和产业资源禀赋决定的,有些是先天就已经存在的,有些是无中生有闯出来的,无论何种禀赋都蕴藏着发展机遇,但如果不能抓住机遇有可能就会转化为不利条件,这在快速变革的今天感受更为明显。放眼全域,这些不仅是摆在龙泉驿面前的抉择,也是诸多西部区县面临的共同考验。」龙海波直言。

发挥专业优势:献良策、解难题

回看近一年的挂职锻炼,龙海波将其概括为从熟悉环境到真抓实干,再到攻坚克难。

所谓攻坚克难,需要具备主动分忧的意识,并将重大战略政策与创新举措打法相结合,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力求实现「加分项」。在他看来,更大的挑战在于利益的平衡与取舍。与以往偏宏观的战略咨询研究不同,在地方工作,「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但大道理也要能够结合现实情况,解决眼下的‘燃眉之急’。」

双重身份下,「所面临的处境是完全不同的。我时刻在提醒自己,首先得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因时因地将其落到具体工作、具体项目中去。」龙海波说。

换言之,科学「把脉」之后,还需进一步找准解决实际问题的发力点。对此,这位「专家型」挂职干部作了哪些探索?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的机遇。而在全国智慧城市实践版图中,成都作为首批试点示范城市理应先行引领。

通过对国内外先发城市、成都市各区县的调研了解,龙海波发现,成都市及龙泉驿区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也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短板。

早在2020年,龙泉驿就先行先试打造全省首个「智能化大气环境监测管治系统」。成都大运会期间,「Alpha MAPS智能大气监测管治应用场景」进一步经过「实战」检验,高标准赋能智慧蓉城建设,成功入选2023年智慧蓉城优秀应用场景区(市)县十佳案例。

与此同时,物联感知源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龙海波给出的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市物联感知源密度为3.5万个/平方公里,尤其是城市生命线工程涉及地下管线方面还没有形成智能预测的全覆盖体系,在这方面与上海等先发地区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图片来源:成都智能网联公司

「为此,我重点抓了几项工作,包括物联感知源的全面摸排、应用场景的集成优化、数据资源体系的构建完善,等等。」他强调,「我们要在财力可行情况下多部署感知源,少建不切实际的应用场景。现在还有一些应用场景就是作为摆设演示用的,它的实际应用功能怎么样呢?确实值得思考。」

此外,龙海波还牵头开展了一些特色应用场景探索。比如,东安湖数字孪生、区块链+政务服务、智慧灯杆等,「这些试点场景相信很快就能有所呈现。」

「现在做场景都强调小切口改革,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而且花不了多少钱。不要一来就搞一个大呼隆工程,不仅浪费财力,往往也缺乏系统规划,容易成为‘烂尾工程’。尤其是数据的‘烂尾’,后果可能比建筑工程更严重。」他补充道。

「围绕地方所需、发挥自身所能」,龙海波类似的履职实践还有不少。

作为国家面向未来确定的战略必争领域之一,新材料被视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眼下,四川先进材料产业正处于冲刺万亿新台阶的关键期,新型材料也被明确为成都市建圈强链重点产业链之一。

「龙泉驿新材料链主企业占成都市的四分之一,新材料上市公司占比达三分之一,是全区产业规模仅次于汽车、烟草之外的第三大产业。」作为龙泉驿新材料产业链的链长,龙海波曾多次赴区内新材料产业链主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走访调研。

在深入一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摸清了产业发展现状与实现路径,从而更好助力重塑未来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他看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特别是对于特种金属功能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龙泉驿重点细分材料领域,必须把握好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分析研判细分市场需求潜力。」为此,龙海波提出了「以平台创新抢抓新材料前沿布局、以市场创新助力新材料产业优化、以融通创新推动新材料企业集聚、以机制创新强化新材料要素保障」的思路建议。

龙泉驿新材料企业 图片来源:龙泉驿发布

挂职留「心」:「不给后任者留历史包袱」

无论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创新发展还是营商环境优化等,分管工作专业性强,需要运用已有的专业积淀和社会资源,但龙海波透露,这些工作反过来也能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延展赋能。

「深入地方基层的挂职实践,可以说为理解央地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他举例称,比如说,如何看待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地方市场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不同层面其实有着不同的表现。

「现在各地招商引资趋于‘内卷化’。从全国来看,很多地方都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加紧招商布局,但具体到地方,一定要对其产业细分领域有所思考,否则就会带来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龙海波分析指出。

再比如,科技创新策源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现在全国多地都在争相布局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着眼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近年来,作为四川争创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的天府实验室以组团式快速发展。我们强调创新共同体的重要性,就是说在‘一盘棋’整体部署下,各区县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发挥所长抓好原始创新和转化落地的关键环节。」他补充道。

在龙海波看来,这些区域经济发展背后的典型问题、共性逻辑,也将为其未来的专业研究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尤其在政策建议的精准度、落地性等方面。

图片来源:龙泉驿区政府网站

如今,在川挂职服务期满,一次次会议活动、项目招引、走访调研仍令他历历在目。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一年来,我不敢说工作做得有多出色,但一定是用心用力,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龙海波坦言,「近期正加紧努力,对已有工作进行圆满或阶段性收尾,做到不给后任者留下历史包袱。」

「现在的感受是依依不舍,感谢组织的关怀信任,能给我一个在家乡施展才华的舞台。今后会把这种基层锻炼的踏实作风和务实态度带回到原单位继续奋发努力,同时继续为成都市和龙泉驿区的发展牵线搭桥。」他说。

1月18日,中组部、团中央第23批赴川博士服务团总结欢送暨第24批赴川博士服务团欢迎会在成都举行。此举标志着,第23批赴川博士服务团成员正式结束服务锻炼回到原单位,第24批赴川博士服务团成员正式入川奔赴新征程。基层实践代代接续,不断为四川省、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注入强劲「生命力」。对龙海波来说,挂职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推动成果转化的新起点。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