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大学生参军入伍是什么体验?来听两名退役大学生士兵的故事

2024-03-22辟谣

每年3月,参加春季征兵的大学生将陆续「走兵」,奔赴一线。大学生参军入伍是什么体验?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了两位退役大学生士兵。他们一位刻苦磨砺,终成陆军「尖刀上的尖兵」;另一位同样服役优秀,荣立三等功——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00后」炼成侦察兵

「看到他们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几天前,中国传媒大学大三学生贾燕南,跟随学校武装部老师一起,送走了参加今年春季应征入伍集训的8位学弟学妹。看到学弟学妹的身影,一幕幕往事,涌上了这位贾燕南的脑海。

当时,还是大一新生的「00后」北京男孩贾燕南,看到校园中的大学生参军入伍宣传海报。海报上「热血青春 保家卫国」等内容,瞬间点燃了他内心潜藏多年的参军愿望。「我爸是退伍转业军人,爷爷、姥爷也都有在部队的经历。我把想法一说,他们都很支持。」报名、政审、体检、役前训练……贾燕南于当年9月正式入伍。

火车从北京站开出,他不知道自己会去往什么地方,也未曾料到最终会成为「尖刀上的尖兵」——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侦察营侦察兵。「有没有同学想去侦察营?」火车上一名征兵干部问。「什么是侦察营?」贾燕南好奇回复。「侦察营会训练得更辛苦,单兵科目更多更难。」征兵干部说,如果想体验「许三多」那样的军营生活,就来侦察营。如果对体能没信心、怕吃苦,就别来。

北京男孩,有一股「倔」。本身就是跆拳道和空手道「黑带」的贾燕南,脑子一热报了名。从新兵连第一天起,不仅每天要训练跑圈、打扫卫生、叠被子等等,贾燕南笑言,他还用了一段时间把口头的「在」「干嘛」,纠正为立正喊「到」。「哨声意识,也是我们学习的第一课。无论在做什么,只要听到哨声响起,就要紧张起来。」

与其他新兵经过数月新兵连训练后下连队不同,侦察兵还要接受约4个月的专业集训。集训期间,会陆续刷掉一些人,再补充新的人。只有通过专业集训测试,才能正式成为侦察兵。

攀登爬绳,是侦察兵测试合格的数十个科目之一,也是贾燕南对专业集训印象深刻的科目。面前是一根完全悬空的15米长绳子,新兵要在背负20-30斤的全副武装下攀登。合格时间,只有25秒。「第一次攀登,太漫长了。」他还记得教官的话,「虽然你后面爬得不怎么样,但也算爬上去了,今天也不说你了……」

对于新兵来说,只有通过一个科目,才能进入下一个科目。为此,贾燕南每天一遍遍练习。最长一次,他脚不沾地攀登了14次。「戴着劳保手套,手上打了4个茧,手磨破了,靴子鞋带也磨断了。」就是在这样的练习中,他把训练时间由几分钟缩短到25秒、22秒,最短一次仅用18秒。通过全部数十个科目后,贾燕南拿到了宝贵的等级证。

演习应急发光发热

服役的两年,贾燕南经历了不少「刺激」时刻。让他难忘的,是在大漠演习和应急抗洪抢险战备。

「大漠的风,一年刮两次,每次刮半年。」贾燕南笑着说,这对新兵是一种考验。如果不戴面罩,训练一天结束,脸上就会留下一道道刮痕。「就像砂纸在脸上不均匀搓了一下。」那段时间,贾燕南和战友白天携带装备,徒步侦察,走在一望无边的大漠中,执行好上级下达的任务。入夜之后,还要尽己所能保证营地安全。

「有天深夜,大风把帐篷摇晃得厉害,我们有人压着帐篷四个角,有人抱着帐篷杆过了一夜。第二天才发现,帐篷地钉都晃出来有小十厘米。」而在北方大雪的冬季,他也会利用所学技能,在野外做「猫耳洞」或者搭建一个雪屋过夜。一次次演习训练,让他深刻感觉到我国军队在科技化、信息化、电子化等方面的进步。

演习训练之外,夏季汛期的应急抗洪抢险战备也很紧张。那年,牡丹江汛情紧急。每天训练的时间,被压缩了一半。贾燕南和战友上午一遍,下午一遍,不断练习沙袋、补给品等抗洪物资装车。「约半个月,每天都在重复。为的就是命令一到,能够立即响应,奔赴前线。」

退役复学的贾燕南,目前正就读大三年级,未来计划读研。课余,他也继续在学校国防教育方面发光发热。「学校每年会在毕业生双选会上设置‘正青春·征兵宣传站’,去年我和几位退役大学生士兵一起帮助老师宣传征兵政策,不少学弟学妹都来咨询。」他说,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大学生想要参军入伍。「人没有最大仰角。」贾燕南说,携笔从戎很有意义,他很愿意做好「传帮带」的一分子。

一顿外卖温暖人心

「很多学弟学妹都问我入伍是否值得,我都会坚定地说‘值’。」北京林业大学动画与交互设计专业研一学生杨远哲说,在武警江苏总队盐城支队机动中队服役的时光,是他人生中最精彩的一笔。

出生于1999年的杨远哲,从小便有军人梦。本科军训时,一位学长的入伍分享会,让他对大学生入伍兴趣更浓。大二的一天,学校武装部老师邀请他帮忙设计征兵海报,他与武装部老师沟通中,了解到大学生入伍的政策和优待条件。「本来就有志趣,后来我毫不犹豫报名了。」

经过一系列严格流程,杨远哲于2020年9月踏上从戎之路。新兵连的几个月,让他对即将到来的军旅生活有了心理准备。新兵连第一天,老兵班长热情地帮着他拎行李,介绍战友。「拿着!这是跟着你军旅生涯的被子。」老兵班长一边把新被子抱过来要求叠好,一边跟眼前的这名大学生唠着家常。

下连队第一顿饭,吃的是温暖。「役前训练和新兵连几个月时间,都没吃过外面的东西。其实挺想吃点不一样的。」而当他看到桌子上摆着一整桌外卖时,惊讶了。「老班长、老战友都经历过这一段,所以点了外卖给我们。几位新兵非常感动。」

热情过后,很快就是部队特有的节奏。杨远哲说,中队训练中,再也没有了「大学生」标签。让刚下连的他印象深刻的,是训练强度和站哨(站岗执勤)。机动中队相当于整个支队的「尖子中队」,训练量和训练内容更多。「我们是跟着特战排训练,有很多班长此前都是特战老队员,练得比较狠。」仅以跑步训练为例,平均每天要跑约10千米。「最初很不适应,为了提升体能素质,后来穿上了防弹衣负重。」

站哨也是新兵「必修课」。每次几乎纹丝不动,一站两小时。「第一天站哨是自卫哨,需双手背到身后做跨立姿势。站哨结束,整个手臂和手肘是僵硬麻木的,没什么知觉。」后来随着日常各类训练,他逐渐进步了。「平均每两三天,会有一班夜哨。」

专业出彩立三等功

狙枪、劈刺刀、擒敌拳、跑步练体能……日常训练一项项深入,杨远哲很快适应了军旅生活的节奏。训练之外,他还结合设计专业所长,帮中队办板报,绘制文化墙等等。

一次偶然的机会,支队领导来到中队检查,看到文化墙上丰富精致的内容,询问起作者和背后构思。慢慢地,支队机关知道了杨远哲的专业特长,主动请他帮忙拍照、修图、剪辑视频……随着杨远哲的多个新媒体作品被发布到「人民武警」和东部战区新媒体,2021年6月,他得到一个机会——借调到东部战区总部机关工作。

借调期间,杨远哲认真领悟任务,一笔一画、一字一句构思,创作出一个个精彩的新媒体作品。另一方面,他还不忘日常体能训练,每天至少跑5千米。「我们的任务挺重。从接到任务到拿出成品,时间很紧张。」2022年,从东部战区机关回来不久,杨远哲再次被借调到武警江苏总队机关新闻文化站。在这里,杨远哲完成新媒体作品的同时,也通过自身专业技能,帮助设计了江苏武警公众号专栏结构和新媒体logo(标识)。

2021年元旦前,杨远哲接到任务,要赶制新一年的武警日历。「我在接到任务命令后,就想着如何突出人民武警的风采,又要有意思、够精致。」为了在元旦当天拿出作品,他熬了一整夜。成品日历上,每个月都选取一张当月武警部队基层官兵的代表性日常事件,结合每个月的节气植物加以点缀。比如2月过新年、3月下连队、4月新兵授衔……这本日历在网上转发关注都很高,且在支队批量印刷,下发到各基层单位。

努力,终会被看见。退役那年,杨远哲收获了诸多荣誉:两次获得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表彰,立下个人三等功……「三等功,中队此前没有义务兵拿过。」杨远哲把这些荣誉当做是对自己两年服役的认可。回校后,他每年都会协助学校武装部宣传征兵,解答学弟学妹的各类咨询。在杨远哲看来,携笔从戎是大学生的责任,也是难得的锻炼机会。而自己这一生,始终都是祖国和人民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