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她的和煦家风,吹出了名垂后世的三苏

2024-04-25辟谣

名满天下的苏轼苏东坡,堪称一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但苏轼出场、却为配角,这在以往的话剧中实在罕见。这一次的主角,是他的母亲苏母程夫人。

在【宋史·苏轼列传】中,一开篇就是苏轼受教于程夫人的记载,「母程氏亲授以书。」苏母程夫人出自名门,嫁入苏家后孝敬长辈、支持丈夫、教育子女,不仅为三苏父子的游历、交友、访学和赴京赶考提供了全部的物质保障,更直接教育和塑造了苏轼苏辙成人后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生活观。

【苏母】定妆照

岁月留痕,家风长传。苏母程夫人身上的和煦家风,吹出了名闻后世的眉山三苏,令后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4月27、28日,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大型原创话剧【苏母】将在天坛之侧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观众将通过话剧舞台上苏母形象的首次精彩演绎,深切感受到苏母家风的当下情怀和现实意义。

而在4月20日晚的【苏母】首次带妆彩排试演上,全场震动,掌声雷鸣。

为媳为妻:恭孝勤俭

古代伦理中,孝,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程夫人十八岁嫁入苏家时,苏洵的祖母宋氏仍健在,但因年老多病而导致其性格怪异。有人走过即便是轻微的脚步声,也可能遭来她的一顿严厉呵斥。这样难伺候的老年人,程夫人却能顺其心意,深得宋氏喜爱。

虽然这一场景并未在【苏母】中呈现,但苏家上下对新妇的认可却有历史明文记载。程家本为青神名族,程夫人的父亲程文应又在京身居高位,作为富家千金的程夫人嫁入家境不比自家的眉山苏家,身上却没有丝毫的任性习气和骄横做派,始终对上礼敬、对下关怀,以谦逊和诚恳待人,因而得到苏家上下的敬重和爱戴。苏轼、苏辙的乳母也是程夫人的使女任采莲,一生侍奉程夫人达三十五年之久。在话剧【苏母】中,娇俏可爱的婢女春莲从出嫁就一直伴随程夫人身边,对程夫人忠心耿耿,而任采莲正是其原型。

程夫人(【苏母】定妆照)

程夫人为媳恭孝勤谨,为妻更是贤惠有加。世人皆知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当时眉山人都视苏洵为不学无术的浪荡子弟。程夫人不仅始终支持苏洵、相信苏洵有朝一日必能有所成就,更慨然接下了操持苏家生计的重担。她把家乡青神的丝绸贩来眉山,经营布帛织物的生意,苏洵才有游历的路费,苏家上下才有足用的衣食。

苏洵(【苏母】定妆照)

【苏母】剧中,苏洵第三次科举不中,丧气返乡。一群下人杂役议论纷纷,明里暗中翻着白眼。自感难堪的苏洵,写下一封和离书递给程夫人,程夫人却将和离书一撕两半,一语惊醒苏洵:

「我只替先生不平,何曾为自己惋惜?!我仰慕的是先生这个人,而非功名!」

屡败屡战的苏洵,背后是程夫人始终信任有加、不离不弃的支持。没有这样的贤妻,便没有大器晚成的苏洵,更没有名动天下、光耀后世的三苏。

但若只凭恭孝和贤惠,就能培养出苏轼和苏辙来,似乎显得太过轻易。作为母亲,程夫人超凡的识见和透澈的智慧,或许才是最终造就出「三苏」的关键。

三苏父子,千古罕见(【苏母】定妆照)

为母则教:识虑高绝

由于苏洵常年在外,苏轼苏辙出生后,操持生计的程夫人还要承担教育启蒙的责任。而苏轼印象最深的幼年教育,无一例外都来自出身书香门第、识见卓越不凡的程夫人。

苏轼逝世后,苏辙追忆往事,感叹母亲特别重视以史为教鉴。苏轼十岁时,程夫人带他一起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一节时不仅慨然长叹。

范滂是东汉末年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的大臣,他既有真才实学,又清正廉明、不事奸邪、为黎民百姓的疾苦而呐喊。公元169年,范滂因宦官陷害而被汉灵帝下狱并判死刑,临刑前,范滂的母亲到狱中与他诀别,程夫人正是读到这里而感慨。

在【苏母】中,这一节堪称浓墨重彩铺排的章节。聚光灯下,当程夫人和苏轼相对而顾时,白发苍苍、手拄拐杖的范母和一身缟素、满怀忠义的范滂忽然现身,如东汉时人穿越八百余年的时空来到北宋。范滂下跪向母辞行诀别,深明大义的范母仰天长笑,掷地有声:「如今儿要赴死,娘送儿一程!」

一旁的苏轼见证这一幕,被范滂的气节和操守所感染,问程夫人:「若我的志向是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可准许?」

程夫人的回答平静如水却又坚如金石:「你即是做得那范滂,我又有何做不得范滂的母亲!」

程夫人对苏轼的教育,从33岁即为国为民而赴难牺牲的范滂开始。她把范滂的事迹叙述得具体而生动、历历如在目前,再给苏轼留出自我思考和感受的空间,让范滂为国为民、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在苏轼心里自己树立起来,也由此塑造了苏轼一生正直、绝不曲学阿世的人生观。这就是程夫人以史教子的智慧。

苏母教子(【苏母】定妆照)

不仅从小就以史为训,在日常生活里,程夫人更以言传身教来塑造苏轼苏辙宽容、和善、大气的品质。

苏轼和苏洵的姐姐八娘,向来是程夫人的掌上明珠。但八娘嫁给程夫人哥哥程浚之子程之才后,却因程之才的家暴和虐待身染重病。在【苏母】中,当八娘挣扎着想要抱一抱自己的孩子时,却被跟小妾鬼混的程之才踹倒在地。目睹这一情景,不由得人不心痛鼻酸。

八娘就此因病离世。噩耗传来,愤怒的苏洵打上程家,并将程家的罪状刻石为碑,通告乡里。程夫人痛失爱女,又夹在苏家与娘家之间,身心交瘁的程度比苏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剧中一段程夫人的独白,将母亲的悲痛表现得入木三分:

「我的人生进入暗夜,我活在噩梦之中。没想到母女一场,竟是有限的温存,无限的辛酸。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比一个母亲的懊悔更像炼狱的地方。喊不出的悔痛一次次撕裂我,皮开肉绽。我的心……被生生地剜了去,我变成了一口枯井。」

程夫人向来教导孩子们要常怀仁爱之心。苏轼在【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中回忆,程夫人向来禁止苏轼苏辙和家中仆役捕鸟,因而鸟雀也就纷纷筑巢、与人相近。即便在遭受丧女之痛过后,苏洵宣称与程家断绝往来,程夫人依然教导苏轼苏辙不要将仇恨遗传下去。

程夫人和八娘(【苏母】定妆照)

而苏轼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1094年他被流放惠州,在岭南为官的程之才对苏轼处处照顾有加,而久历坎坷的苏轼,也因此与程之才再度往来,将两家长达数十年的宿怨就此化解。

程夫人对苏轼的教导,往往在苏轼的传世杰作中有所表露。苏轼少年时,纱縠行曾在地下挖出一个大瓮,下人们都猜测里面是金银财宝。但程夫人却做了出人意料的决定:命人用土将陷下的坑填好,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既然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有什么必要知道里面究竟装着什么呢?

多年后,苏轼在【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旷达,正是来自程夫人无时无刻的言传身教。

才学识见卓尔不凡的苏母(【苏母】定妆照)

家风传承,百代不息

话剧【苏母】由始至终,场景基本只聚焦于苏家。程夫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展示着她身上所蕴含和代表的、家风的意义:一个家族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家风,既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一部优秀的舞台艺术创作,不仅需要一个好的题材,一个能够打动人、具有真实性的人物,还需要对现代社会有价值、有意义。【苏母】正是这样的一部优秀作品:它不仅是第一部以程夫人作为主角的话剧创作,也堪称全国首部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题材的话剧作品。它让人不仅记得「三苏」,更铭记三苏背后那一位杰出的女性、伟大的母亲。

苏母齐家而泽被后世(【苏母】定妆照)

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母子之间的心心相印、母女之间的舐犊情深、姊弟之间的深情厚谊……【苏母】将苏门家风家训化作鲜活戏剧场景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苏母家风成就「三苏」的伟大精神品格。精湛的演技、深刻的内涵和话剧特有的艺术魅力,足以触动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弦。

天下之本在国,而国之本在家。三苏之家风高山仰止、流芳百世,而程夫人则是苏家的主心骨和内核灵魂。一部【苏母】,便展示着流芳百世的起点。

文/启凌 编辑 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