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文博日历丨古人的「姜汁神器」 你家厨房也有

2024-06-20辟谣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

论吃姜,没谁能吃得过广东人

那么,南越文王赵眜也好这口吗?

只见他默默地拿出了

你看着挺眼熟的「厨房神器」

「食乜嘢」

「姜汁螃蟹啦」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铜姜礤(cǎ)

这确定不是我家厨房的家伙什儿?

有些文物说它是穿越的

确实有点说服力

比如铜姜礤

看着眼熟,回去翻翻

能在家里厨房找着同款

就是那个鼓捣汁的「厨房神器」

△左:小号姜礤;右:大号姜礤

南越王墓共出土2件姜礤

分别是后藏室的大号姜礤

和西耳室的小号姜礤

两件姜礤造型相似

长得和今天的汤匙差不多

整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半部分是长方形的凹槽,分布小乳钉

用来摩擦生姜

下半部分为半球形,中部有漏孔

方便漏出姜汁

凹槽上端有挂环,便于悬挂、收纳

凹槽背面的四只短足

一方面,在平放时方便磨姜使得上劲儿

另一方面,磨姜时悬空避免沾染灰尘

生姜在方形凹槽处摩擦后

姜汁、姜末顺着下部的漏孔流出

新鲜热辣的姜汁就做好了

经过这一波「安利」

怎么觉得家里「同款」没这个好用?

(南越王,上链接吗?)

喂!连孔子都喊你吃姜啦

姜撞奶、猪脚姜、姜母鸭……

粤菜少不了注入姜的灵魂

作为一剂「热辣滚烫」的猛料

没人能拒绝它在日常生活中的调味

就连山东人孔子都被姜「圈粉」

偏偏不爱大葱,爱吃姜

【论语·乡党】中记述了智者的「食姜之道」

不撤姜食,不多食。

意思是 每回吃饭都要吃姜

但是每顿都不多吃

看来孔子73岁高寿的秘诀也有姜的功劳

△图源:视觉中国

春秋时期

姜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

秦汉时期的饮食调料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生姜的辛辣味可以去鱼、肉中的腥膻味

因此,很多菜「无姜不欢」

姜还可以驱寒保暖,是养生的良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赞颂姜的妙处

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难怪「冬吃萝卜夏吃姜」的下一句是

「不劳医生开药方」

根据出土的大量海产贝类残骸

研究人员推测

南越王使用姜礤

主要是用姜去除异味、激发鱼鲜

此做法也影响至今

成为世代岭南人烹饪的重要佐料

终于知道为啥都说「食在广州」了

从发明创造了「厨房神器」姜礤

把姜能吃出花儿来这件事上看

广州人「会吃」的名声没准儿遗传南越王

因为「会吃」少不了「会做」

南越王墓后藏室是一个贮放御膳珍馐

和各种炊具、容器的库房

有类似蒸锅的「甑(zèng) 」

能户外烧烤的「铜烤炉」

△南越庖厨图 蓝圈处为「铜挂钩」

还有晾晒食物的「铜挂钩」

一起来解锁这些「烹饪神器」吧

铜挂钩

岭南气候温暖潮湿,多虫蚁

聪明的岭南人在上方的铜铃内注水

下方的挂钩挂食物

告诉蚂蚁们,如果不想淹死

就只能望肉兴叹啦

铜烤炉

此件烤炉的炉壁上有4只乳猪,猪嘴朝上

应是用来烧烤乳猪的

或是烤乳猪的起源

铜釜甑

釜甑分上下两部分

上面的叫甑,用来盛食

下面的叫釜,用来烧水

釜甑之间有箅(bì)子

便于水蒸气上升蒸熟食物

从南越文王的「广东制造」中

我们看到了岭南的烟火油盐

而古往今来

人类对美味的追求一直没变

吃好每一餐,享受每一刻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王楠 视觉丨丁丽洁 技术丨蔡子旭 统筹丨刘莹 戴广宇 特别鸣谢丨南越王博物院 总台广东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