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准备跟以前一样,在棉花地里过。」74岁的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一边查看地里棉花的长势,一边笑呵呵地说道。为了加快棉花育种过程,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赵国忠每年10月在北方收了棉花带到海南种一季,次年4月再将种子带回河北播种,就这样往返于河北、海南两地,当了46年的「候鸟」。观察、选择、挂牌、记录,这些是赵国忠每天在棉花地里重复做的工作。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对不同棉花的性状特点了如指掌。谈起去年发现的一个表现优异的棉花材料,他激动不已:「我现在天天去看看它的长势,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些好的棉花材料。」「多中选优、优中选优」是赵国忠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几十年南北穿梭的育种生涯,赵国忠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他培育出「石远321」「冀棉17」「冀棉8号」等多个优质棉花品种,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只要我的身体没问题,我就要在棉花地里一直待下去。」
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右一)和同事在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查看记录本(2023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1月30日,赵国忠在海南三亚家中制作植株标签。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1月30日,赵国忠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观察棉花长势。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1月30日,赵国忠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听棉花撕开的声音以判断棉花质量。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1月30日拍摄的赵国忠的工作工具。笔、记录本、卷尺、自制标签,这些都装在他爱人用面粉袋改造的帆布袋里。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右一)和同事在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给棉花做杂交实验(2023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1月30日,赵国忠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观察棉花长势。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1月30日,赵国忠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观察棉花长势。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赵国忠(左一)和同事在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给棉花做杂交实验(2023年12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