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人工智能时代,什么定义了人类自身?这个展览带你寻找答案

2024-07-12辟谣

古往今来的智者和哲人都说:「认识你自己」。

新型的技术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塑造新的人类主体,技术变革使得虚拟与现实的矛盾由外部世界渐渐转向人本身。

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何以称得上为「人」?

7月10日,作为2023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CAFAM赛道特等奖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团队策划的展览项目【数字分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C展厅呈现。此次展览由王樱桓、黄丽欣、姜肯帝担纲策展。

在展览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谈道:「今年是全国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的第二届,有趣的是第一届我们当时入选和最终获奖的项目就叫做‘web2.5固态存储’,今年是‘数字分身’,这两个展览都是讨论的数字媒介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的数字技术、最新的科技和人类自身,和我们生存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所以我想,这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当下的大学生所最关心和最想讨论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策展大赛和我们的时代紧密地结合,能够敏锐地把握最前沿的话题和最新鲜的事物。」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中央美术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教研室主任康俐认为,关于「数字分身」这个话题,在全球范围内有不少的艺术家和作家都在进行探讨。康俐说:「比如美国的文学理论家凯瑟琳·海勒,在他的书【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里把物理的身体替换成了虚拟身体,把认知科学替换成信息科学和控制论,同时谈论了非常多的关于具身性的课题,在后人类这个话题的领域当中,提到了非常多具有开拓性的一些创建。我想今天这样的展览,也会给大家带来更多延展性的思考。」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此次展览展出了5件青年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表达在新的数字科技裹挟之下,崭新一代对人工智能身份和人类自我核心的认知,沿着人工智能初步诞生、自主学习、自我进化的发展脉络,以人与数字人的关系为出发点,以人类未来发展为中心论题,寻求「人」平衡自我认知的途径。

【且共肉身游戏】 谌汐雨晓 2024 多模态大模型、网页、机械臂、石膏、树脂等 尺寸可变

我们如何想象人工智能的「肉身」?人工智能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谌汐雨晓的【且共肉身游戏】由多模态大模型、网页、机械臂、石膏、树脂等制造而成。作品题目「且共肉身游戏」出自苏轼【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两个搭载多模态大模型的机器人将触碰、轻抚彼此的身体,并在抚摸的同时进行扫描、分析所看到的物象。他们将根据对彼此身体图景的分析相互发问,试图以人工智能的视角对身体性、具身智能等议题展开诗意的讨论。

【断层】 张可 2024 媒体影像 尺寸可变

张可的【断层】是基于帧格世界观所创作的一个系列作品。其中的灾害「断层现象」即为认知差异的具像化表现,在虚构地区塞维提雅,人类向断层争夺物理意义上的生存空间,科技爆发由此展开,最终人类以新的生命形态夺得信息网框架间的自由,但也因此开启了与其底层框架结构「女希」系统的纠葛……

【人科】 彭逸涵 2023 数字影像 尺寸可变

彭逸涵的数字影像作品【人科】将科技像素风与手绘逐帧动画相结合,在手绘创作和技术美感间寻求平衡,从「什么定义了人类自身」这一问题出发,探索情感、智慧、生命定义的边界。人工智能、动物、人类,三个角色联结碰撞,在无数碎片中映射人类自身的倒影。在作品中,故事最终形成一个封闭的轮回,然而对于自我的提问,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开放性答案。

【具身——辨人】 胡家博 2024 人工智能算法、芯片、机器人、石膏柱、影像 尺寸可变

胡家博的【具身——辨人】涵盖人工智能算法、芯片、机器人、石膏柱和影像等元素。作为一个AI生物,Predator bot会感知环境并作出回应。基于ROS2机器人系统和Nav2导航框架,它可以像生物一样在场地中游走,而YOLO模型是它的「眼睛」,帮助它辨别人的特征。大语言模型则控制着它的思考以及对人类观点与想法的理解。

【Dream】 刘依琪 2024 可穿戴装置,影像,压力传感器,多面投影 尺寸可变

刘依琪的【Dream】则包括可穿戴装置,影像,压力传感器,多面投影。作品以影像交互装置的形式,展现身体与人格面具下梦境内容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维度思考人格面具和真我,以此来辩证性的思考和正视无意识的欲望、想法和动机。当我们沉入梦的汇编,或许可以在另一个维度重新思考——我是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