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任务,第一个握住水枪的永远是杨炳。
「队里没人抢得过他。」在广东省茂名市消防救援支队站北六路特勤站战斗班,大家都知道这位班长身上的猛劲儿。不论面临怎样的危险,他总跑在最前面。2022年6月8日,当地一家石化企业爆燃,杨炳冲进1000多摄氏度高温的火场,在距离随时会爆炸的储罐十来米的地方,架设水炮,关闭阀门。
敢冲,而且靠得住,是队友对他的印象。为了有这样的业务能力,训练场上,他也是最严格的那个:别人休息,他还在练;队员达不到要求,他就一遍遍讲解。
他曾被国家消防救援局表彰为「训练标兵」,荣获「全国应急管理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中国消防忠诚卫士」称号。
近日,在一次媒体座谈会上,他说:「我想保持初心、去做每一件事,也要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灭火技能和战术。」
曾被国家消防救援局表彰为「训练标兵」的杨炳。 受访者供图
火场「七进七出」
2022年的6·8火灾,是杨炳感触最深的一次任务。
2022年6月8日,当地一家石化企业一球罐动力泵泄漏,引发爆燃。火场周边200米内的草地都被烤焦,核心区域温度达到1000摄氏度,储罐出现局部变形,保温层部分碎裂脱落,随时会发生爆炸。
关键时刻,杨炳主动要求加入「党员敢死队」,和几名队员一起,将水炮往距离火场不足20米的位置推。
「那里面未知数太多了。火场的声音,让人感觉随时要爆炸。」杨炳说,当时噪音很大,通讯也有问题,队员之间就靠打手势交流。
第一次架设完水炮后,因为后坐力的原因,水炮慢慢往后退。达不到预想位置,就再推回去,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杨炳说,「如果停了水,往前推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我们不能停水。推到前面发现,水炮的角度太低、打不到罐子上面,而且也没法再调高了,我们就用旁边有点儿硬度的海绵、废铜,把水炮一点点垫高。」
架设完水炮后,他们又花了6个小时手动关闭134个阀门,火势终于明显减弱。「其实一开始架水炮的时候内心也很害怕、很紧张,后面就麻木了,恐惧感就没了,只想赶紧做事,战斗时间是很长的。」杨炳说。
经过5天4夜的战斗,他七进七出火场,大火终于被扑灭。
工作中的杨炳。 受访者供图
「在关键时刻一定会想到他」
「每次出警、抓水枪,我们都是冲着抢着去抓,但是他每次都比我们快。」杨炳的队友说,每次警铃一响,不论是面对交通事故还是火场,杨炳总是行动最快的那个。
他有胆识,也有能力。「所有的救援任务都存在危险,但他永远走在前面,不论是当初作为新消防员,还是现在作为骨干。而且在关键时刻,你第一时间也会想到他、选择他,因为你知道他一定能和你一起协力完成任务,他只要在,就会让大家心安。」队友仝传龙说。
队友邹异锋记得,2020年一次任务中,有人被困在3米深的井道下,坍塌的泥土堆积在身上,让被困者呼吸困难。井道空间狭窄,为了让被困者能尽量呼吸到新鲜空气、保持意识清醒,整个救援过程中,杨炳始终躬着腰,用小铲子一铲一铲地刨开被困者身上的土,还不断鼓励被困者,「不要怕,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和你在一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救援,被困者被救出。
2022年7月,杨炳处置一起决堤事故,他跃进齐腰深的水流中,扛起沙袋封堵缺口。救援过程长达十几个小时,他的腿脚被泡得发白。
这份职业有很多不易。一次,杨炳和队友出了一整天的任务,一整天没吃饭,也不觉得饿。当天下着雨,他们浑身湿透,水灌进衣服里,他们走路时把大腿内侧的皮肤磨破了,「最后大家都得叉开腿走。」邹异锋笑着说。
「训练时,我从来不会懒」
加入消防队伍前,杨炳在部队服役,「刚来的时候像一张白纸,很多业务方面不太懂。」拉梯、空呼怎么用,水枪怎么控制,绳结怎么打,「我没见过这些,除了体能还行,其他都落后了很多的。」杨炳感到了压力。
但他没灰心。每次跟着老队员出任务,他都往前靠,「哪怕多看几眼、学一下经验也行。」任务结束,回来,他就开始抓住身边人问,「我刚才操作得对吗?」「下次我要注意什么?」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也学习,搞不明白的术语、操作,他一定要研究明白。队友伍焱说,「他很好学。很多专业术语,他会用自己的语言理解。」
杨炳正在进行先进典型事迹报告。 受访者供图
训练也是一样。「我从来不会懒。」杨炳说。大家训练时他抢着练,别人休息时他加练,别人练五遍,他练十遍、二十遍,跑步跑得脚上起了血泡,他也没停。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炳疯子」。2021年,在支队全员岗位练兵大比武的3000米长跑和负重5000米长跑科目中,他夺得双冠军。
以前,他不会游泳,但茂名又是洪涝灾害和水域救援任务相对较多的城市,为了克服这一短板,他学了游泳,每次出差参加会议,也会带着泳裤练习。
邹异锋曾对他的坚持印象很深。一次比武时,在管道破拆科目,机械一开,狭小的空间里烟尘弥漫,「后来我都快忍不住了,他一直没停,就说一定要破拆完。」
「做班长要以身作则,自身技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任何事情要带头去做。」杨炳不但对自己严格,对队员也一样,无论是「老同志」还是「新队员」,不论是体能还是内务,他都要求高。「生活里我们就是兄弟一样,大家有说有笑,但如果训练、业务做不好,我说话比较直,哪怕是比我资历深的老同志,我该批评就批评,一点儿面子不给留的。」
有队员曾问他「怎样能立功」,他总是严肃地批评,「做消防不是为了立功、拿奖的,而且如果目的性太强,到了火场上就会忽视安全问题,只知道往前冲。」
从业近5年的时间里,虽然驻地离家只有50公里左右,但因为常需要24小时执勤备战,除了正常的休假外,杨炳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曾经因为工作把订婚推迟了好几次,「反正年轻,也不着急。」
他觉得,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时代在发展,比如以前只有汽油车,现在有很多新能源车,我们相应的救援技术和策略也要变化,还是得不断学习才行,多参加培训,以后才能在消防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新京报记者 彭冲
编辑 甘浩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