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谁懂啊,差点以为救我命的东西出问题了

2024-04-25辟谣

过敏又双叒叕上热搜了。

什么? 你没听过这个东西?

那恭喜你,你离一个叫「过敏」的烦人精远得很。

有网友看到热搜的时候心里一惊,以为自己的「救命药」出了什么问题。

对过敏的人来说,氯雷他定实在是居家旅行必备药了:「春天我的命都是氯雷他定给的」。

每年的春天花刚刚开的时候,就有过敏星人开始痛苦了,等杨柳絮开始漫天飞舞的时候,口罩和护目镜仿佛是要焊在脸上一样。

还有网友写道: 「未若柳絮因风起,氯雷他定装兜里。」 北方的春天,风大柳絮多,过敏的人越来越多了,作为缓解过敏的常用药,很多人都会随身携带着几片氯雷他定(友情提醒:虽然热搜是虚惊一场,但较长时间服用建议咨询医生)。

打开手机不难看到,过敏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全民性话题。

自进入过敏季以来,过敏相关的症状、用药、产生过敏的原因等内容,在微博上的讨论量和热度陡然提升。据统计, 3月以来,30余条与过敏强相关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累计阅读量超11亿,讨论量近40万。 如「氯雷他定」这款过敏用药的讨论词条更是连续四天不断登上热搜,最高登至第一位,登榜时长长达18小时。

@人民日报 发布的「全国花粉预告」可以看出,全国多个城市春天的花粉浓度非常高。 在今年3月,「过敏」的相关搜索量环比增长400%,搜索前三的病症是「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和「过敏性皮炎」。

京东买药数据也显示,近一周以来,过敏用药氯雷他定在平台上的搜索量环比提升了121%,订单量环比提升了87%;其中,来自北京、天津、湖北、河北地区的订单总量占整体订单量的四成。

过敏,可以说是很多人春天的「老朋友」了, @新浪医药 主持的话题#春天是一个巨大的过敏原#里,各路网友都在交流自己因为这位「老朋友」受的罪。

尽管从自身出发,大众对过敏话题的关注度一直很高,但事实上,仅仅在「我到底是不是过敏了」这个问题上,人们就存在着认知误区,具体体现为两类极端。

有人片面地理解过敏,认为是皮肤过敏、食物过敏,「有点痒忍忍就过去了」。殊不知,过敏反应因人、因事而异,不同的过敏反应,后果不尽相同,症状较轻的可以通过脱离过敏原迅速缓解, 而严重的过敏,会迅速引发较重的全身反应,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甚至是休克和死亡。

与此对应,有人扩大了过敏的反应。比如北方春季本身就比较干燥,很多人拿不准自己皮肤瘙痒、起红疹到底是过敏还是缺水,不少人本着「保险起见」见药就吃、就涂,滥用药物的后果,就是症状没有得到缓解,身体还产生了耐药性。

针对如何区分春季过敏和皮肤过敏,南京鼓楼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医生徐晔曾在微博上为网友们进行详细科普。

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徐晔:南京鼓楼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医生

如果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过敏,还是去医院让医生进行判断为好。例如,有专业药剂师就曾对乱吃药的行为提出警示—— 过敏药也可能是个别人群的过敏原。

微博知名健康博主 @宋药师 针对「对过敏药过敏」进行科普

由于传统观念的误导、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各种有关健康的「伪科学」信息传播,公众对过敏存在着很多误解,这些误解不仅可能延误治疗,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面对公众的认知误区,众多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正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积极开展医学科普,普及常识,介绍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例如,人民日报在北京杨柳飞絮高发期发布了「杨柳絮预警地图」,还邀请三甲医院医生为网友解答「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飞絮过敏」等问题。夸克app上线了「春季过敏预防攻略」专题,通过大模型产品自测、防护知识科普和健康助手对话问答等方式,让用户能更简单地获取实用知识。

导致过敏的因素很多/摄图网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专业博主也针对公众关注的热点展开科普。小红书上有医生博主发布短视频,详细讲解了「同样是过敏,同样是咳嗽,过敏性哮喘有何特点」。与此同时,知乎上也有不少针对「过敏性鼻炎」的科普长文,为网友分析这类疾病的成因,介绍实用的防治知识。

而针对像「过敏可以自己扛过去」这样的认识误区,也有不少专业医生在进行科普。浙大二院急诊科医生卢骁就曾在自己的微博上分享关于「过敏性休克」严重性的内容,帮助更多人提高对过敏的警惕。

卢骁:浙大二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这些医疗科普从不同的细分角度,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过敏,并对过敏的症状、过敏的应对、过敏的种类等有了更科学的了解。由此,当自己或身边的亲友出现有关症状的时候,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一位知名医生曾经说过:「任何疾病都是防大于治,这就是医学科普的意义。」

了解疾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就像按时体检一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哪怕一百人里有一个人因为医学科普得到了预防,或避免了误诊,那么科普工作都是有价值的。

常在微博分享科普内容的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 @谭先杰医生 曾收到过一面特别的锦旗。送锦旗的女士不是他的患者,而是他的观众。原来她是在看了谭医生的科普文章后,按照其中建议做检查,发现了早期子宫颈癌。由于发现得早,治疗干预良好,这名女士在手术康复后,特意定制了锦旗送给谭医生。

对很多疾病而言,科普做得好,就有更多的人知晓相关的知识,疾病就越可能被早期发现和治疗,恢复健康的可能性就越大。

从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开始,医学科普就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发展中不断演进。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与时俱进,借助社交媒体开展医学科普。

但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谣言和误解屡见不鲜,错误的医疗信息对公众造成了巨大的误导。

互联网上的谣言和误解

任凭谣言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大量医疗领域内容创作者都在不遗余力发挥着及时辟谣、减少误导、维护健康信息生态、保护公众免受虚假信息伤害的作用,充分在医疗科普价值的层面上贡献己力。

随着大众对科普内容专业性需求的提升,真人医生纷纷在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打造更便捷的科普渠道。 有了线下的真实医院身份做背书,科普权威性和专业性得到有效保障。据悉,入驻微博并被认证为医生的账号中,大部分是近三年新注册的。这些医生在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疾病科普外,也不间断的把复杂的各类医学知识用普通人听得懂、记得住的话语,变成日常生活里能用得上的常识,不断促进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

医生线上进行医学科普/摄图网

在聚焦于过敏的成因、症状、解决方案的科普价值之外,我们还看到了更多过敏话题在医生博主推动下得到延展,例如术后过敏的应对知识、过敏领域的最新科技应用,特别是对罕见病人群的过敏问题、贫困山区儿童过敏问题等公共价值领域的关注。

在每年的「国际罕见病日」,用户的关注与微博医生的科普让#2024国际罕见病日#的话题从小众走向大众。 「一起关注1%人群的世界」,让1%人群的声音在这里被更多人看到。

这些关注视角跳脱出个人过敏症状的医治范畴,上升到一种人文关怀践行落地的层面,也是对全民健康认知和理念的重塑。而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博主成为最核心的公共价值实践者,造福大众。

参考资料:

1.医生明明那么忙,为什么还要做科普?澎湃新闻

2.祝益民: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学科普创作中的作用

3.国内首个【数字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专家研讨会在复旦成功举办 复旦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