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一滴水带动的产业链,产业与机遇在广阔农田蓄势待发

2024-07-22辟谣

央视网消息:2024年以来,在全国财政支出中,农林水支出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国家的钱用到了农林水事业的方方面面。

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2024年,中央财政把亩均补助水平从1300元大幅提高到2400元。不仅如此,2023年底增发的万亿国债中,有1254亿元也用在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 农田里的「硬核科技」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财政持续加力,如何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又激发了怎样的市场活力?

记者来到河南新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时候,正赶上农技工作人员在监测站里清理昆虫。

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区域站工作人员薛胜军介绍,这里光是昆虫监测设备就有三种,有能跟踪预测直径20公里范围内昆虫群的昆虫雷达,有监测低空区域的虫情监测系统,还有在夜晚能打出六七公里远光柱的高空监测系统。

除了监测昆虫,这个「六情」预警监测站还能监控苗情、墒情等农作物生长的情况。这样一个监测站,可以对周边10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行指导。

在平原示范区,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新基建」。这样一根杆集成了高清摄像头、气象系统、土壤监测系统等多个装置。

农田有了「智慧大脑」,种田也从「靠经验」变为「靠数据」。平原示范区的「数智大脑」平台上,汇集了监测站和数据传感集成杆的所有数据,气温、风向等情况一目了然。

科技也在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在获嘉县,记者在玉米地边上见到了种粮大户老李,他正忙着用手机浇地。

老李介绍,传统灌溉方式,一个人只能管理一个水泵,一天浇5亩地,每亩工钱24元。使用智慧灌溉后,一个人能控制4—5个水泵,一天能浇100亩地,每亩工钱直接降到了一两块钱。 「淡季不淡」 一滴水带动的产业链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田地增产、农民增收,还带火了众多产业。俗话说,农业「有收无收在于水」,记者在河南新乡走访时发现,一滴水已经引发了灌溉设备市场的震动。

离开获嘉县,记者赶到了30多公里外的灌溉产业园。

孙光泽是这家节水设备企业的负责人,他们主打的这种卷盘式喷灌机,一台设备就能浇200亩地。厂房建成不过一年多,生产量却是像玉米拔节一样快速生长。

浇水的设备有了,输水管道就在隔壁,不过十几米的距离。管道生产企业正在发货,这一车管道的长度就有24000米。

这种正在生产的是专门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输水管道。上半年,企业的产值同比增长30%左右,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旺季,他们开始提前生产备货。

据了解,这个260多亩的园区里,已经集中了10家国内知名灌溉设备生产企业。2023年,光是支持新乡第一批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从这个园区供应的灌排装备就超过130多万台(套),价值10亿多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邓忠介绍,目前,灌溉产业园已形成了一套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由于科企紧密合作,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率从2021年的不到10%,提高了现在的26.6%。 高标准农田蕴藏多少机遇

不光是灌溉设备,在河南新乡,按示范区标准建设的农田,每亩都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气九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每个方面的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这块玉米地边上,农户冯艳霞正在忙着铺滴灌带。

据了解,目前,新乡已经完成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建设,第二批100万亩也已经启动。在这张新乡地图上,记者看到,围绕市区已经形成了一条高标准农田建设产业带。

沿着产业带,记者发现,在新乡,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上下游产业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当地一家化肥生产企业的测土配方实验室,检测员王荣静介绍,比以前更忙,每个月各项指标样品加起来大概有六七千份,比2023年多20%左右。

企业负责人刘兴旭介绍,农民测土施肥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加,他们2023年整体复合肥的销售量是250多万吨,2024年可能会达到280多万吨。

同样热火朝天忙生产的还有农机装备产业园,工人正忙着将设备装车。

从种子到土壤,从化肥到养护,从收割到加工,围绕一块高标准农田铺展开的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和机遇链。

2023—2030年,我国平均每年要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巨大的产业机会和发展机会正在广阔的农田上蓄势待发。

编辑:杨书杰 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