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 中国制造业展现蓬勃「向新力」

2024-03-16辟谣

央视网消息: 中试,就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产业化应用的过渡性试验,也被称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这是把科技成果由生变熟的关键一环,也是困难重重的一环。特别是对于一些首台套、首批次的创新产品,下游用户企业往往「不愿用、不敢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3月14日,我们就去看看上海一家高端数控机床的科技成果是如何完成中试的。

汽车发动机被称为汽车的「心脏」。生产发动机零部件的高端数控机床,定位精度要达到微米级,相当于头发丝的1%。我国是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但用于生产汽车动力总成的中高端数控机床大多依赖进口。如今,这一现状正在被改变。在上海通用汽车的这间工厂里,由数台国产高端数控机床组成的动力总成加工中心,投入规模化应用已有近两年时间。

实际效果如何?技术人员介绍,根据从系统库里面截取的去年一年的国产化设备的故障率表现来看,它完全满足内控标准,部分指标反超同类型的进口设备,已经达到了同类设备国际的先进水平。

动力总成加工中心是发动机产线里最重要的设备类型,单价高、用量大,占据了整条产线成本的一半左右。由于工艺要求高,一直以来,国产厂商很少涉足这一领域。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上汽通用汽车动力总成设备开发高级技术经理张应淳当时有一个最大的顾虑,「当时最担忧的还是高端数控机床设备稳定性和加工质量的可靠性的问题」。

张应淳的顾虑是行业普遍面临的一个矛盾。如何突破这样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呢?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提出,建立一条「汽车动力总成智能制造集成验证线」,为国产数控机床等装备和相关技术提供中试验证平台,按照汽车工业实际生产场景搭建了一条验证线。

中试打消了下游企业「不敢用、不愿用」的顾虑,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当这台历经千锤百炼的国产高端数控机床走向市场时,也在合作中实现了共赢。通过中试验证,汽车主机厂引入了新的高端数控机床供应商,实现降本增效;供应商也培养了研发能力和技术人才,打入供应链体系;而以前局限于实验室的高校也了解到市场实际的需求。目前,基于这一模式转化的技术成果开始进入航空航天等更加广泛的领域。

目前,成熟的中试平台数量较少,企业仍然面临资金、技术、人才不足以及缺乏成熟完善的产业生态等问题。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的【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将在布局建设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完善中试产业发展生态、发展壮大经营主体等方面给予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刘伯超称:「支持地方制定本地区扶持中试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中试要给予资金、土地、人才、金融等多方面的保障,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项目。」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