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饲养分为5个龄期,其中1到3龄期被称作小蚕。俗话说「养好小蚕七成收」,在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黔江区,今年首批2万多张蚕种开始共育。通过科技助力,蚕宝宝不仅住进了「别墅」,还有了「智能保姆」。
在黔江区新华乡,小蚕智能共育工厂一次就共育了200多张蚕种,再过一个星期,完成共育的小蚕就会被发放给蚕农饲养。和传统共育室不同,智能共育工厂不需要人员长时间值守,从升温、加湿到消毒、通风,都交给智能控制系统来完成。
「根据小蚕的不同发育阶段,如果监测到共育室的温度、湿度和气流发生变化,系统会自动调控到合理值,确保小蚕始终保持在最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发育。」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重庆市蚕业总站蚕桑处处长胡文龙介绍道,「它的精准程度和即时性,传统的共育室是很难实现的。」
小蚕从1龄期到3龄期,大约要10多天时间,对温度、湿度和消毒有着严格要求。在黔江区,过去受到环境限制和技术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影响,小蚕共育阶段容易发生病变,影响养蚕收益。从2021年起,当地在科研机构支持下,开始探索智能工厂集中共育,运用智能温控、自动饲育等技术,小蚕共育就像有了智能保姆,省时更省力。
「智能共育工厂投用后,小蚕年共育能力可提升到2000张,相当于过去的5到10个共育室。」黔江区蚕业公司副经理孙泽波说,「每张小蚕至少可以给共育户降低20块钱的生产成本,节约出来的资金,可用于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经过连续3年的技术创新和生产试验,智能共育的小蚕,它的整齐度和抗病性更高,单张的产茧量能够提高5%。」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重庆市蚕业总站蚕桑处处长胡文龙表示,「接下来,我们会在条件适宜的地区推广这项技术,加快蚕桑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
在黔江区,智能工厂共育的小蚕占到全年蚕种发放量的10%,随着小蚕全面开始共育,智能工厂的用电负荷也随之增大。为此,供电部门派出电力服务队,上门对线路设备进行全方位「体检」,及时消除缺陷隐患,确保小蚕共育期间可靠用电。今年,重庆黔江区首批家蚕预计产茧2万担,实现蚕农综合收入5000余万元。
上游新闻特约摄影 张瑜洋 邹勇 摄影报道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