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海螺灯、鱼灯、水仙花……这个小乡村有「艺」点点好看

2024-08-16辟谣

这个暑假,很多大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浙江,连续六年的暑假多个乡村都会迎来一群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青年师生。这些年轻人以乡土为课堂,用艺术作品助力美化乡村与环境保护。

今年,这项名为「艺塑乡村」的公共艺术实践活动,又带来了哪些新的创意?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这几天

浙江舟山定海区新螺头村里

多了些新物件

海岸边 五彩斑斓的风动装置

梯田中一人多高的 水仙花雕塑

夜色中的 海螺灯和竹编鱼灯

……

为这个小乡村

增添一抹独特的 艺术风景

游客:我在那边看到有一个贝壳灯,走到这里又看到这两盏鱼灯,就感觉很漂亮、很新颖,没有想到村里边有这么多漂亮好看的东西 。

这些村里新落成的艺术装置都是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公共艺术赋能乡村实践团的创作成果。今年,他们的创意是利用回收到的海洋垃圾,汇集当地儿童的奇思妙想,进行公共艺术创作。

海洋垃圾如何变身艺术装置?研二学生徐闻秋和同学们利用海边回收来的玻璃瓶碎片,创作了一组名为「向未来·新螺头号」的海螺灯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研二学生 徐闻秋:我们捡到一些玻璃碎片、贝壳碎片,给它上色或者进行一些处理,抹平之后融入海螺灯的创作当中去。在里面还要铺设防水层和石棉网的结构,让它更加牢固一点。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新螺头村驻村第一书记 安之堃:我们远远看是一只海螺,但是近看这个却是海洋的垃圾,海洋的垃圾组成了一个很美丽的海洋生物。

学生刘瑞和谢易澄创作的风动装置「与海为邻」,则是将废旧玻璃经过敲碎、喷色处理后,用树脂固定在鱼类造型的不锈钢框架内,让废弃物变得五彩斑斓。 在学生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新螺头村的田埂上也「长」出了一朵用钢架结构和尼龙渔网等海洋垃圾做成的「水仙花」。

村民 葛海勇:就地取材,废弃渔网利用起来,很好的,变废为宝变成艺术之家、艺术之村。氛围就不一样了,有古老的气息又有现代的文明文化在里面。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雕塑系学生 刘楠超:希望能让村民每天看到这个比较光鲜亮丽的花朵有一种很好的心情,外面的年轻人看到村子里面有这样一个年轻化的装置,他们也更愿意来这个村子里面参观。

六年来,一批又一批师生每年暑假都会前往乡村,通过公共艺术创作、为村里娃开展美育支教、在文化礼堂办展览等方式,用艺术赋能乡村,助力乡村旅游和留守儿童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新螺头村驻村第一书记 安之堃:其实是我们同学跟当地村民相互之间的双向奔赴。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去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这样的一个艺术理念。让我们的同学们走出书斋,走出工作室,把我们的创作做在中国的大地上。

(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 许浒 舟山台)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