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是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的二甲进士,30岁刚出头就幸运地做了裕王的老师。后来嘉靖皇帝驾崩后,裕王做了皇帝,高拱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帝的老师,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这位正直无私、对裕王有着如父亲般慈爱之心的重臣,最终却在官场斗争中灰头土脸地被驱逐出京。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幸运的背后:各方势力的博弈
高拱为人十分正直,没有儿子,对裕王充满了慈爱之心。嘉靖皇帝忙着修道,对「二龙不相见」的忠告深信不疑,和裕王之间父子之情十分淡薄,高拱恰好填补了裕王的情感缺失,裕王后来做了隆庆皇帝后,对高拱一直无条件信任。
那我们不禁好奇,高拱是如何幸运的在30来岁就做了裕王的老师呢?裕王那时是嘉靖皇帝仅存健在的两个儿子中的老大,很有希望继承皇位,这看似幸运,实际上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不断推动的结果。
在高拱做裕王老师前,内阁首辅先后是严嵩和徐阶。嘉靖皇帝当时年龄很大了,这两位官场老手就在提前布局,考虑嘉靖皇帝死后政治势力的较量。毫无疑问,一旦嘉靖皇帝驾崩,继承人大概率是裕王,严嵩和徐阶见高拱有才能,做事干练,都想拉拢高拱,就不断向嘉靖皇帝推荐。
因此高拱从翰林院编修很快晋升为太常卿,又做了国子监的祭酒,直接有了很多接触嘉靖皇帝的机会。很快高拱做了礼部尚书,具备了入阁为大学士的资格,并于嘉靖四十五年,入内阁为文渊阁大学士。
高拱入阁时,内阁中资历最老的是徐阶,也就是首辅,徐阶本以为自己对高拱有提携之恩,至少不会和自己作对吧,万万没想到高拱脾气十分拗,非但不尊重自己,还处处和自己抬杠,真是失算,这不是引狼入室嘛?
日子长了,徐阶感觉这样下去不行,高拱有隆庆皇帝这个大靠山,自己怎样与他抗衡呢?环顾四周,他发现隆庆皇帝的另外一个老师张居正对自己十分尊重,也许可以通过他来制衡高拱,于是很快把张居正招入内阁。
张居正和高拱同为隆庆皇帝的老师,两人早年性情相投,曾结为生死之交,共同发誓要携手执政振兴大明。与高拱的直脾气所不同的是,张居正工于心计,两边不得罪,并没有从中调解徐阶和高拱之间的矛盾,反而是坐山观虎斗。
权力更替:新老势力的较量
终于有位叫胡应嘉的言官弹劾高拱,引发了一场很大的官场风暴,这场弹劾事件虽然没有斗倒高拱,可是高拱的直脾气坏了事。
本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高拱却咽不下这口气,抓住一个机会给胡应嘉穿了小鞋,将其革职为民,还和徐阶在内阁当众吵起架来,因为他觉得徐阶是幕后黑手。
两位高层当众公开争吵,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有违谦谦君子之风。很多言官又开始了猛烈的新一轮攻击,纷纷上书弹劾高拱挟私报复,太不成体统了。
最后闹到高拱自己也觉得在朝廷待不下去了,只得请求辞官。隆庆皇帝很舍不得自己的老师,不愿意他回乡,就做和事佬,允许高拱离职回原籍养病,但保留所有官职和待遇。
可见皇帝处理的结果,释放了一种信号,也就是以后必定会重新重用高拱。
高拱与徐阶的斗争,实际上是老皇帝嘉靖皇帝的内阁,和新皇帝隆庆皇帝的东宫首臣之间的一场新老更替的权力斗争。隆庆皇帝和嘉靖皇帝的性格有很大不同,他不爱生事,是位好伺候的主。
自己的老师被赶回家了,隆庆皇帝虽然愤懑、心怀不满,但并没有立刻打压徐阶,只是疏远了徐阶。
其实高拱和徐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到完全不可挽回的地步,徐阶觉得隆庆皇帝对高拱的感情如此之深,自己或许及时止步,才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在高拱回乡的一年后,徐阶主动请求退休。又过了一年半,高拱又被隆庆皇帝召回北京重入内阁,做了内阁首府。
高拱为官正直却不通人情世故,按说回家闭门思过两年半应该有所长进吧,可是他还是没有弄清楚官场斗争的潜在法则。
高拱的靠山是隆庆皇帝,如果隆庆皇帝寿命长,高拱或许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大干一场,可偏偏隆庆皇帝只做了五年半皇帝就病死了。
张居正:深宫中的布局者
在又一轮老皇帝和新皇帝权力更替之际,不懂官场潜在法则的高拱能胜出吗?
隆庆皇帝在驾崩之前,托孤给内阁三位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怡。托孤之后的第二天,隆庆皇帝去世了。年仅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继位。
出于对隆庆皇帝深厚的感情,高拱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忙前忙后,丝毫没意识到背后已是危机四伏,磨刀霍霍,万万没想到自己竟栽在一名太监之手,更没想到幕后黑手竟然是自己最信任的生死之交张居正。
万历皇帝即位的第七天,文武大臣来到了会极门,这是明朝经常发生重大政治事件的地方。众大臣来到会极门时,以掌印太监冯保为首的司礼监的各位太监早已在此等候。
见众人到齐,一位太监开始高声宣读圣旨,这是一道以皇后、贵妃、皇帝三人的名义共同下达的旨意。皇帝即万历皇帝,皇后和贵妃是隆庆皇帝的皇后和贵妃,其中贵妃姓李,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此时还没有上尊号,上了尊号之后才能叫太后。
这道圣旨十分蹊跷,意思大致是说;皇帝对顾命三大臣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但首辅高拱却不知图报,专权擅政,连皇帝的权利都夺去了,弄得孤儿寡母很恐慌,只能立即让他辞官回原籍闲住,不许停留,你们一帮重臣受国家厚恩,怎么一味附和高拱不敢和他做斗争?希望各自认真反省,好好为朝廷办事,以高拱为鉴。
众大臣听的发懵,这闹的哪出啊?高拱听着圣旨差点当场没背过气去,稀里糊涂被戴上了一顶有罪的大帽子,还不知道到底犯了什么事?
就这样灰头土脸的回老家吗?大庭广众之下一道圣旨,毫无挽留的余地,连申诉的地方都没有,能找皇帝理论吗?况且这也不是皇帝的意志,真正的幕后黑手是谁呢?是谁暗中操纵的这一切?
毫无办法,口呼「谢恩」,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高拱只能卷铺盖走人了。
那么这道圣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高拱在新皇帝登基之际,轻松被对手拿下,可见他的官场斗争敏感度太低了。
他的性格很直,就像一个大炮筒,平时没少得罪人。有隆庆皇帝庇护时,还没人敢动他,可隆庆皇帝一死,没有了大靠山,像他这种口无遮拦、心无城府的人,又怎能立足于复杂的官场?
做首辅时,高拱干预内府,特别是干预司礼监的事,多次得罪了司礼监太监冯保,堵了冯保升迁的路子,剥夺了冯保本来应该得到的利益,三番两次的,自然冯保对他十分不满。
尽管高拱看不上冯保,可是冯保是皇后和贵妃的大红人,还是未来万历皇帝的大伴。这种人哪里能得罪呢?
此时张居正窥视到了其中隐藏的巨大的机遇,频频与冯保眉目传情,还攀上了姻亲关系,而这一切高拱却浑然不觉,问题就要严重了。
隆庆皇帝一病死,皇后和贵妃做主,立刻让冯保做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并且下旨让内阁大学士们和冯保一起辅佐皇帝。
站在皇后、贵妃和新皇帝的立场,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肯定是身边的人更可信,冯保相比较高拱更值得信任,冯保信任的张居正自然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
一名太监竟然可以和内阁大学士们平起平坐,一起辅佐皇帝,这在高拱看来问题相当严重了。他又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低估了冯保的实力,打算让自己的两个言官上疏弹劾冯保,达到驱赶冯保的目的。
他把这个计划悄悄的告诉了好友兼同事张居正,并不知道张居正早已攀上了冯保、新皇帝、皇后、贵妃。
显而易见,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高拱最终输的彻彻底底。
结局是新的内阁首府张居正和新的司礼监冯保的配合默契,并且与新皇帝,新皇太后之间关系融洽,开创了万历前十年的辉煌。
性格决定命运:高拱的悲剧
高拱的下台,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性格决定命运的生动写照。他正直无私、对皇帝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却因为性格太直、不懂官场斗争的潜在法则而屡遭排挤。他看不起太监冯保,却没想到冯保竟然能够在政治斗争成败中起到关键作用。
高拱的失败,也在于他低估了官场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他以为自己有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就可以立足官场,却忽略了其他势力的存在和影响力。他不懂得妥协和退让,不知道如何在复杂的官场中保护自己,最终只能成为官场斗争的牺牲品。
然而,高拱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败。它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在这种环境下,正直无私的人往往难以立足,而那些善于钻营、工于心计的人却能够步步高升。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历史有时很戏剧化,性格决定命运。深宫中的小人物,有时也能决定大佬们的命运。在复杂的官场斗争中,没有人是绝对的赢家或输家。今天的风光无限,可能就是明天的灰头土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