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中,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是当之无愧的「战国四大名将」。无论从军事才能还是个人知名度、影响力上来看,这四人都是战国名将的卓越代表,实力不容小觑。
但除了这四人,其实还有一些著名将领,比如齐国的名将匡章,就曾经带领军队攻破了秦国的生命线函谷关,让变法富强后的秦国直面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挑战,最终不得不通过割地求和的手段来换得一线生机。
匡章为何如此厉害呢?
1.
匡章是战国中期的齐国人,早年间曾经游学魏国,是「亚圣」孟子十分器重的学生。
当时的匡章,非常擅长辩论,曾经和魏国国相惠施当庭雄辩,最终使齐、魏双方互相承认了对方的王位。也正是因为此事,匡章开始得到齐威王的看重。
公元前323年,秦国借道魏、韩两国,向齐国宣战,桑丘之战爆发。
秦国善于谋划,他们先是假装进攻大野泽左岸的阳晋要道(今山东省曹县),实际上经阳晋迅速来到齐国的西南重镇亢父(今山东济宁任城区)。
秦国的如意算盘是:通过亢父这个交通险恶的地方,直接插入齐国的南阳腹地,攻齐国一个出其不意。
临危受命的匡章,此前连一场仗都没有打过,却成为了齐军主将,要带领齐军前去迎战。
很快,两军在桑丘(今山东省兖州市)这个地方狭路相逢,对垒扎营。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匡章没有焦虑紧张,他看破了秦军孤军深入,不敢冒进的矛盾心理,在开战之前,频繁派遣使者同秦军交涉,只谈不打。
见匡章不按常理出牌,军中的斥候怀疑匡章有意投靠秦国,所以多次向齐威王告发匡章,好在齐威王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匡章。
匡章为什么要和秦国交涉呢?其实是为了获取对方的旗帜和标记的信息。等匡章掌握这些信息后,迅速安排了一部分士兵变换旗帜,混入了秦军队伍。
战争开始后,匡章通过巧妙部署,和秦军中的齐国士兵里应外合,重创了秦军,逼得秦国不得不派遣使者前来求和,此战让匡章一举成名。
「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战国策】
2.
捷报传回齐国后,齐国大臣在祝贺齐威王的同时,也纷纷询问齐威王:为何如此信任匡章,断定他不会背叛?
齐威王说:
「当年,匡章的母亲被匡章的父亲杀害并埋葬于马厩之下。任命匡章做将军时,本王曾向他许诺,只要他得胜归来,便可以风风光光地为母改葬。
他却回答说:‘没有得到父亲的允许,我无法改葬母亲。’你们想,匡章连已经去世的父亲的意愿都不愿违逆,又怎么会背叛自己国家的君主呢?」
就这样,匡章以齐国大将的身份,一直守护着齐国,一转眼,就是20年。
公元前314年,齐威王之子齐宣王当政期间,曾趁着燕国内乱,派遣匡章率军进攻燕国。由于当时燕国正处于混乱中,无人组织抵抗,匡章轻轻松松便攻入了燕国都城,斩杀了燕王哙。
如果不是其他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权」举动,帮助逃亡在外的公子职返回燕国即位的话,燕国或将彻底地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接下来,在燕国百姓的强烈反抗下,匡章只能率兵回到齐国,留给了燕国一线生机。
公元前301年,匡章再次奉齐宣王之命,会同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的队伍组成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
楚国派唐昧为主将抵抗联军,双方在沘水两岸驻扎,一耗就是半年多。
其间,齐宣王多次催促匡章出战,但匡章认为时机不成熟不可冒进,因为只要齐军渡河,楚军就会箭如雨下,不顾后果地渡河将损失惨重。
后来,匡章通过向当地樵夫打听,找到一条规律:只要是楚军安排重兵把守的地方,河水一般都比较浅;只要是楚军驻扎兵力少的地方,河水一般都比较深。
匡章立即安排士兵连夜从楚军重兵把守的地方渡河袭击楚军。楚军将领唐昧因为防守了六个多月已经疲惫大意,等齐军上岸后才反应过来。
仓促应战的后果是:楚军2万余人被杀,主将唐昧战死,楚国大片土地丢失,楚王被迫以太子为质子,向齐国求和。
这一次,匡章再次立下大功,战绩足以彪炳史册。
3.
匡章的最后一次出征,是在齐闵王时期,受命与韩、魏两国组成联军,攻打强大的秦国。
齐国敢向秦国宣战,是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力大增,不断进攻周围国家,并拉拢其他国家与齐国为敌,这让齐国感觉愤懑难忍。
但是秦国之所以难打,是因为他们拥有易守难攻的函谷关。
借助函谷关天险,秦国可以任性地攻打他国,他国却很难攻破函谷关,直入秦国境内。比如当年信陵君多次率联军攻打秦国,都是在函谷关的阻挡下铩羽而归的。
匡章也知道函谷关难打,这一次,他又一次将耐心发挥到极致,在函谷关下安营扎寨,足足磨了三年之久。
在此期间,匡章不断派人前去刺探军情,得知秦国抽调了一些函谷关兵力前去攻打楚国后,匡章立即对函谷关发动进攻。
僵持三年,秦国早已对匡章军团的存在见怪不怪,没想到匡章会突然发动进攻,再加上秦军此时驻扎的兵力本就不足,在匡章的猛烈进攻下,秦军很快败下阵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函谷关被彻底攻破,齐魏联军汹涌而入。
秦昭襄王闻讯大惊,此刻秦国的主力云集于楚国,秦国国内的兵力根本无法与匡章军团相抗衡。
为了保全身家性命,秦昭襄王只能慌忙派遣使者向齐国求和,同意割让大部分领土。
匡章不愿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灭秦机会,但是齐闵王和齐相孟尝君听信了秦国使者韩庆的劝说,再加上当年差点被灭国的燕国借着齐国攻打秦国的时机伺机报仇,齐国君臣不愿再与秦国耗下去,同意了秦昭襄王的求和请求。秦国得以逃过一劫。
关于匡章的最后归宿,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匡章死后,齐国被燕国将领乐毅率领的联军连下七十余城,险些灭亡。
如果年轻时的匡章遇上如日中天的乐毅,不知道齐燕之战,又将鹿死谁手呢?
纵观匡章的一生,从临危受命对抗强秦开始,他的战斗生涯几乎从未败绩。
更可贵的,是他作战时从来不受他人干扰,即使是齐王命他进攻或息战,他也会坚持己见,绝不轻易妥协。
这样的性格特点,让他在几次关键的大战中立下了不世之功,留下了永远的惊叹号。
你怎么看待匡章?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