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了解清代流放地宁古塔上官地官屯刘家大院的兴衰经历(二)

2024-06-07图片

接上文:清朝康熙四年,山东省青州府昌洛县城东郭七刘屯村的贫困户刘尚隆,来到宁古塔后因城里谋生无法养活家人,故此,到上官地屯当了「官屯佃户」,扎根此地后刘家人丁兴旺,也开垦了一些土地。

刘尚隆将少许的土地分成四份给四个孙子,打下了刘氏家族四大支系的基础。

链接:了解清代流放地宁古塔上官地官屯刘家大院的兴衰经历(一)

(文/陈达)光绪元年,刘尚隆的第四直系、第七代传人刘君起老人膝下又添一孙,取名为刘玉陹,此人是宁古塔上官地屯刘家的第九代,也是日后刘氏家族的总族长。

宁古塔上官地屯刘家第四直系

据说,天资聪颖的刘玉陹,不满周岁就像个小大人似的话都会说,二三岁后更是能言善道。五、六岁时便能体谅父母的辛苦,主动帮助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七岁破蒙,进入当地的私塾读书识字,因天资出众很受老师喜爱。

中国有句古谚:三岁看大,五岁看老。意思是说在小孩还是三五岁时,观察他的表现出的人格及性格,就能看出这个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在刘家的子孙中,小刘玉陹的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和能说会道等优点是与生俱来的,爷爷刘君起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对这个孙子格外关注、倍加疼爱。

刘玉陹每天早晨去私塾里读书,放学回家后就成了爷爷的「跟屁虫」,帮助刘君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一张小嘴总能哄得爷爷特别开心。

爷爷刘君起也觉得这个孙子既聪明又勤劳,加以重点培养后,小玉陹日后肯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因此,当刘玉陹私塾毕业后,他就跟着族长爷爷学习家业管理、庄稼经营外加生财之道,刘玉陹的悟性极高,爷爷一点他就通。

爷孙俩

十几年后,刘玉陹成长为身材高大、魁梧壮硕的大小伙子,他头脑机敏聪慧,勤快吃苦耐劳,说出的话令人信服,深得大家的喜爱,在家族当中人缘极佳。年轻的刘玉陹不但早起到田里忙干活,晚上也要写写算算忙到半夜,仿佛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气,日久天长,大家都叫年轻力壮的刘玉陹为「刘半夜」。

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之下,刘玉陹成长迅速,在族人当中的声望也很高。此时的第四支的家族长刘君起因年事已高,深思熟虑之后,执意将刘家第四支的家业管理大权交给了孙子刘玉陹执掌。

为此,刘君起特地召集了刘氏家族传位大会,邀请了刘氏家族总族长、其他支家族长、附近的大户和家族所有男人参加这个仪式。

仪式开始,在司仪的主持下,第一环节是老族长刘君起带领所有家族成员向祖先神位行三鞠躬礼,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第二个环节,老族长高举点燃的香火向先人祷告传位之事,宣布刘玉陹为刘家大院的家族长传承人,统管家族的财政,生产婚配、外交等一切大事,并宣布了新的家法,然后,他将点燃的香火郑重其事地传递给新族长刘玉陹,意味完成家族的权力交接。第三个环节,新族长祈祷敬香。象征着祖先的精神,在先人的见证下代代相传,同时也祈求祖先的庇佑和指引之意。最后,司仪高声宣布,族长传位仪式礼成。并请所有参会人员就餐环节,共享美食增进彼此感情,同时也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和感恩。

图片来自网络

这年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仅有23岁的刘家第九代传人刘玉陹接过第四支家族权柄,成为名副其实的家族带头人。

继任刘家第四支家族长之后,刘玉陹在爷爷的指引下又收购了很多旗人抛弃的荒地,拥有好地上百垧,并在田里试种黄烟等经济作物,还进一步开展多种经营,养猪、养羊、上山采参。

据说,刘玉陹发家或与挖到的人参有关。在宁古塔一直经久流传着【一担二斗米砬子】的传说,故事说:一群放山挖棒槌的老客傍晚在牡丹江边安营后,一连几天毫无收获。这天攀上了鹰嘴砬子顶,发现了大片人参,老客们挖的人参太多了,把装满一担二斗小米的粮食口袋全部倒空,用棒槌装满才回家。有人津津乐道地说,带头挖到棒槌的人是刘玉陹,还有人说是刘玉陹的先人。任别人怎么说,反正刘家人的态度始终是矢口否认……

作家曲波在林海雪原剿匪时也听到了这个传说,他在小说当中多次提到鹰嘴峰也就是鹰嘴砬子,书中称:牡丹江有一岛中山峰耸立,林木葱郁,峰顶裸露的危崖酷似一只巨鹰俯视着湖面,特别是那突起的额头和鹰嘴,鬼斧神工,惟妙惟肖,故名「鹰嘴砬子」,当地人也叫它「一石二斗米砬子」。

(【智取威虎山】电影中的鹰嘴峰)

没过几年,刘玉陹族长就带人接连建成了榨油厂、木工厂、烧锅和粉坊等,又盖了大片的房子,上官地屯远近闻名的刘家大院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