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之江览胜 | 台州天台:胜日寻芳,国清寺美在何处?

2024-04-01图片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

正值春日,浙江台州天台国清寺,此前千年隋梅绽放,引来市民和游客徜徉花海、拍照打卡。梅园里,隋塔、隋寺与朵朵梅花交相辉映,争奇斗艳的花儿,生机盎然,令人陶醉,正是寻芳好时节。

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有着「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钟灵毓秀,颐养性灵,乃天地间一妙境。作为「山岳之神秀者」,时光轮转,四季轮回,天台山中唯晨钟暮鼓,桑禅与共。国清寺便位于这天台山南麓的深山之中,五座山峰环绕,双涧回澜。

图为天台山风光(窦皓 摄)

从隋代走来的国清寺,在渺远与厚朴间抚慰人心,去过的人无一不被它的美所震撼。不禁要问,天台山国清寺美在何处?

(一)

国清寺之美,美在寺外山水。

林壑幽深,草木葱茏,飞瀑清流,声名久远。正所谓一半山水一半禅,国清寺自然也离不开天台山的山水风光。去不厌的国清寺,单是寺外美景就足够令人心驰神往。

走入天台山,如同漫步在唐诗宋词里的山河秘境。「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寄托着李白对这片神奇山水的向往。「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是宋人夏竦的咏叹。

一步一景,灵气十足,国清寺和那安静从容的一方山水,随四季时序轮转,景致各不同。

春天,天台山是被春风无意打翻了的调色盘,一片姹紫嫣红。鲜红的山茶花,淡绿的茶园,还有五月盛放的天台山华顶云锦杜鹃……绽放的杜鹃花,绵延百里,灿若烟霞,吸引着慕名而来的「赏花客」。

夏天,天台山像一首田园诗,熟透了的浓绿遍布山野。池中荷花开,青苔满石阶,到处是勃勃生机。「梅子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季的国清寺,黄墙水雾弥漫,清澈的山涧,响起阵阵鸟啼。

图为国清寺一角(窦皓 摄)

稻子熟,柿子红,国清寺的秋最显不同。伴着飘香的金桂,大片金黄色的水稻田里,村民开始了秋收。晨光熹微,树下的僧人挥着扫帚;古桥阶上,扛着锄头的村民悄然经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僧人们把割上来的稻子铺在席子上,于院中晾晒。禅境寺中,泛黄竹筐里是满堆的稻谷。农禅并重,恰是这寺中千年来的传统。

雪花飘落,冬日的天台山中,是更显清秀的国清寺。蔚为奇观的冰瀑,银装素裹的树木……寺庙悠远沉静的禅香中,一缕腊梅的清甜香气,和着冰清的雪花,愈发沁人心脾。黄瓣腊梅星星点点,和佛堂的黄灯、寺院的黄墙,熏暖了整座山。

(二)

国清寺之美,美在建筑风格。

随山而就,依势而造,层层递高,国清寺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六百多间古建筑。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年间奉敕重修,为清早期的官式建筑。建筑师葛如亮称国清寺「轻松自在,不拘不羁」,是他处森严宝刹少见的灵活设计。

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古寺中别具一格:五进式南北向院落组成,彼此间由阶梯和廊道相连。院落大小形态不一,有的开阔堂皇,有的仅数尺见方。矮墙、花窗、游廊……置身其间,仿佛行进于隋代的古画中,错落有致,移步易景。

国清寺由南向北,原本的石径扩宽成了国清路,寺周仍用条石铺设,古意盎然。

首当其冲的是位于国清寺外隋塔,这是国清寺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是隋炀帝为智者大师建的报恩塔,于清代重新修茸。砖砌塔壁,内为空心,因遭火焚,檐斗拱已经消失,形成四周空洞,然而塔身历经多次火灾依然屹立不倒。

走过寒拾亭,踏过山涧上的丰干桥,国清寺的隋代古刹照壁映入眼帘。黄色的墙壁南面上书赵朴初先生所书的四个大字「隋代古刹」。

图为国清寺观音殿(窦皓 摄)

照壁处左转,便是国清寺的山门。这是国清寺建筑最为灵巧的一笔,与一般寺院山门面南不同,国清寺山门面东。山门面东,一寓「紫气东来」之意,二为智者大师初修之地佛陇山在国清寺的东边,有不忘祖恩之义。

此外,山门悬一匾额「国清讲寺」。山寺的历史与景观,恰似其楹联所书:古刹著域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二涧,胜迹长新。

(三)

国清寺之美,美在人文诗意。

「寺若成,国即清」,国清寺之名源此偈语。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的国清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晋王杨广命司马王弘,依智者大师绘制的蓝图亲自督造。

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誉。隋唐之际,国清寺便已闻名华夏,与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并称天下寺院四绝。难怪李白有诗云: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

这里吸引着众多的得道高僧,寺中还保存着许多高僧的法师像。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兴建沿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

这里让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来,留下不朽名篇。王羲之独笔的「鹅」字的半块真迹于咸丰九年在天台山华顶峰被发现,天台书法家曹抡选经7年摹写,补为全壁,并移碑于此。国清寺中还藏有柳公权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放生池亦有董其昌的墨宝「鱼乐国」石碑。

图为国清寺(窦皓 摄)

这里文化遗产丰厚,更是一处文化名片。书法碑刻外,「和合文化」也发源于此。清朝雍正年间,皇帝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名扬天下。寒山手持荷花,与「和」谐音,拾得手捧圆盒,与「合」谐音,传达着「身心和合、人际和合、天人和合」的精神,二人所在的天台山也被视作中华和合文化圣地。

历史上他们的著名对话便发生于此: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行走台州,和合之美在当地的城市建设中随处可见,和合文化地标与城市的人文气质密切联结,人与城市和谐相处、和合共生。

(四)

国清寺之美,美在千年隋梅。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到了早春二三月,乍暖还寒,国清寺隋梅如约开放。远道而来的游客,只为赴隋梅的千年之约,一睹惊鸿盛世颜。

在大雄宝殿右侧,一株古梅静静相依,不急不躁半倚斜靠院墙之上。古干虬枝,大可合抱,冠盖丈余,苍劲有力,枝干如藤,花开白色,相传是该寺隋代僧人章安大师手植,距今已一千四百多年,是国内最古老的五大古梅之一。

关于隋梅,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为此平添了几分神话色彩。

相传一千多年前,有一对杨姓夫妻生有一女,取名「梅女」,聪明伶俐,刺绣手艺非凡。一个不学无术的刁少爷仗势要挟梅女以身相许,梅女便改扮男装到国清寺暂避。临行前,梅父将一包梅核交给梅女,要她种植寺中,留芳异地。到国清寺后,章安法师见梅女聪慧,就让她协助整理经书著作。

图为国清寺内盛开的花儿(窦皓 摄)

回家前,梅女向章安法师献上绣在白色缎子上的【法华经】和一包梅核。章安法师把梅核埋在寺右的花坛里,不几年,梅树越长越茂,每到早春,疏枝横斜,香满古刹。

上世纪70年代古刹重修,当时已经濒临枯死的隋梅枯木回春,次干抽出新枝。此后冬时,花满枝头,一树繁花如雪。现在隋梅年年花繁叶茂,更有梅果供人品尝。

「前生应是明月,几时修到梅花」,国清寺之美,亦是在此。

国清寺不收门票,名声远扬但又不人声鼎沸。古朴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文化,加上清幽的环境融合而成独特文化基因,都给这里增添了别样的意境:国清寺,让人来了便不想离开。(参与采写:谢颖)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