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强大的魏国为何没能一统六合?地缘环境太差,也没有有利的时机

2024-07-24图片

战国初期,魏国统领三晋,西击秦,东制齐,南攻楚,异军突起,成为了一方霸主,大有一统六合之势。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魏国达到极盛后不久,就迅速衰落,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便从天下霸主沦为二流国家,最终被秦国所灭。

那么,强盛一时的魏国为什么没能在鼎盛时灭掉秦国,乘势兼并天下,而是迅速衰落,直至灭国也未能东山再起呢?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魏国地缘环境太差,而且没有遇到兼并天下的有利时机,到后期更是摒弃了魏文侯时期重用天下良才的策略,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尽失。也因此,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霸一时后,便如昙花般在短暂绽放后就迅速衰败了。

鼎盛时期的大魏

今天我们就从魏国立国开始说道说道魏国的兴亡之路,侃一侃强魏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姬午封分韩、赵、魏为诸侯,魏氏正式从晋国大夫变为了一方诸侯,魏国正式建立,第一任魏侯就是雄才大略的魏文侯魏斯。

魏斯很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他以当世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重用李悝、翟磺、乐羊子、西门豹、吴起等一干能臣,率先进行变法改革,奖励耕战,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实行平籴法,使国民安居乐业,国力迅速提升。国富民强后,魏文侯便开始积极向外扩张,向北攻占了中山国,向西尽占秦国河西之地,向东联合韩赵瓜分了齐国的大片土地,向南打的楚国连连败退,被迫放弃在中原的利益。

奋发图强的魏国在魏文侯时期内政清明,外交成功,对外战争极少败绩,疆域前所未有的广阔,国力达到了极盛,也因此魏国率先在战国称雄。

此时的魏国雄峙中原,完全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但魏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地缘环境太差。

魏国霸业的奠基者魏文侯

三家分晋时赵国得利最丰,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而魏国处在韩赵之间,韩地又直插魏国腹地,如一把利剑,将魏地一分为二。魏西临秦、东接齐、南面楚,处四战之地,虽背山临河易守难攻,但也很容易被孤立封锁。

三家分晋之初,赵国最强魏国最弱,赵国常怀吞并魏韩之心。为此,赵国想拉拢魏国共分韩地,而韩国也想拉拢魏国攻打赵国。处在夹缝中的魏国稍有不慎就有灭国之祸。魏文侯明白,如果魏国帮助赵国灭了韩国,下一个被灭的就是魏国;如果联合韩国攻打赵国,到最后只会两败俱伤,最终被其他诸侯国吞并。

于是,魏文侯选择两不相帮,而是说服韩赵联合向外扩张。

魏国虽然暂时稳住了韩赵,但这个火药桶始终存在,在魏国孱弱或者利益分配不均时,它的引线随时都有可能被点燃。

魏国稳住韩赵后对内实行变法改革,对外将拓展方向对准了西面的秦国。这一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当时的秦国正处在内政混乱,国力孱弱的时候,而且秦地地处边陲,拿下秦国就会对中原各诸侯国形成压迫之势。

三家分晋时的韩赵魏形势图

公元前419年,魏文侯命人渡过黄河,在黄河以西筑造少梁城作为军事据点,开始向秦国扩张。

起初,魏秦互有胜负,僵持不下,直到吴起弃鲁奔魏被翟磺推荐给魏文侯得到重用后,魏国开始节节胜利。吴起率领自己亲手训练出的魏武卒,连连拔除秦国在河西地区的军事据点,并在与秦军的决战中大获全胜,魏国乘机攻入河西,经过几年经营,尽占秦国河西之地,设西河郡,以吴起为太守镇守。从此,秦国被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几十年,魏国开始独占关东之利,越来越富。

其实,魏对秦发起攻击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攻占河西。魏谋划数年,以李悝、公子击、吴起为统帅,直插渭河平原向秦国都城雍攻去,明显是要灭了秦国。

但攻下河西后,魏对秦的攻势就戛然而止了,是魏找到更加理想的扩张目标了吗?当然不是。

魏攻下河西后虽然国力大增,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就在魏与秦在河西鏖战的时候,齐楚在东面连败魏师,魏国东面边境告急,魏文侯顶着压力对东面的战事未予理睬,直到攻下河西后,魏不得不转头料理东边的战事,灭秦的事只能暂时搁置,魏的作战方向被迫从西转向东。

魏秦争霸之初战国形势图

在东边,魏国凭借魏文侯时期积攒的国力连败齐楚,但从此也被齐楚死死咬住无暇西顾。在此期间,魏国还应小弟赵韩的要求攻灭了中山国,击败了郑国和宋国。但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引起了韩赵的不满,以魏国为首的「三晋联盟」开始出现裂痕。

随着魏文侯的去世,以魏国为霸主的各国之间的平衡很快被打破。秦、齐、楚、郑都开始反攻魏国,魏国陷入四面征战的困局。

起初,魏武侯凭借文侯时期积淀的国力还能勉强支撑称霸中原的局面,曾经一度也有翻盘的机会。

公元前389年,秦军在齐、楚的支持与怂恿下组织50多万人马向魏国发起反击,魏将吴起率领5万魏武卒在阴晋大破秦军,并乘势向秦国腹地进击,这是魏国打垮秦国并逐步灭亡秦国的绝佳机会,因为魏国的主力部队在东边基本没动,齐楚就不敢妄动,而秦以举国之力动员的50万军队溃败,已无力对抗精锐的魏武卒。在此时如果打残秦国再慢慢蚕食吞并秦地,无疑是最佳时机。

战神吴起雕塑

但在这关键时刻,名将吴起被公叔痤离间排挤,被迫逃离了魏国。吴起离开后,灭秦的计划就搁浅了,孱弱的秦国躲过了致命一击,也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魏武侯后期,魏赵决裂,三晋联盟彻底瓦解,魏国所面临的地缘环境更加恶劣,而且中山国乘魏国四面征战时复国,魏国失去了制衡赵国的砝码。自此,赵国就像悬在魏国头顶的一把利剑,使魏国不得不时时提防,对外征战时再也放不开手脚。

公元前371年,魏武侯去世,没有立太子,公子魏婴与公中缓争位,魏国大乱。韩赵乘机插手魏国君位的争夺,想借此削弱吞并魏国。好在两国因策略不同而产生分歧,最终一拍两散各自撤兵回国,这才让魏国没有遭受灭顶之灾。

魏婴在争位中胜出后继位为魏惠王。惠王在位期间齐、楚、秦通过变法都强盛了起来。可悲的是,使这几国强大的功臣都是弃魏而去的人才,魏如果能重用其中之一都不会迅速败落。也正是这些人反过来针对魏国,才使得这个战国初期的霸主迅速坠落。

影视剧中的魏惠王形象

吴起离开魏国后在楚国实行变法,成功后率领楚军一路打到魏国腹地;孙膑离开魏国后,成为齐国军事上的灵魂人物,正是他在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中消灭了魏国精锐和名将庞涓,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霸权旁落;商鞅离开魏国后在秦国实行变法,从此魏国的这个死对头一直压着魏国在地上摩擦,最终灭亡了魏国。

魏惠王并不是昏君,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重视民生、修筑长城、拉拢韩赵,一度重新恢复了霸业。但无奈西有悍秦、东有盛齐、南有大楚 、北有强赵,在强敌环伺之下,魏国应付起来捉襟见肘。刚安抚好韩赵,齐国就来找事;好不容易摆平了齐国,楚国又来进攻;刚打退楚军,秦国又来找茬…

苦苦支撑局面的魏惠王被迫归还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向齐楚低头,让出了东南方向的利益,迁都大梁,转攻为守。正如魏惠王所感叹的「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国无可避免的开始走向衰落。

惠王死后魏国又历经襄王、哀王、昭王、安釐王、景湣王、魏王假六代国君,但始终没有再复兴的机会,一直被秦国压制吊打,疆域越来越小,国力越来越弱,最后只能以地事秦来讨好秦国。

魏惠王后期的战国形势图

公元前225年,秦军水淹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魏作为战国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未能延续强盛的国运却让秦国后来者居上统一了六国,究其原因主要是魏国地缘环境实在是太差,不像秦国地处西陲,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周边多为戎狄小国,与东边大国争端较少。

魏国地处中原,处四战之地,齐秦赵强大后更是四面强国,再加上魏国战略位置重要,民富物丰,人口众多,很快就成为他们扩张的主要目标。后期,魏国更是摒弃了文侯时期重视人才的策略,使吴起、孙膑、商鞅、张仪等一众顶级人才流失他国。而且魏国的死对头秦国强大后就再也没有给过魏国任何复兴的机会,处在抗秦第一线的魏国一直被强秦追着屁股打。

在这种情况下,天时地利人和尽失的魏国自然没办法统一六国。当然他们有过唯一一次横扫天下的机会,那就是吴起阴晋之战大败秦军向秦国腹地进击的时候,但可惜的是吴起被排挤出魏国,灭秦之战戛然而止。而这却给了秦国以喘息之机,最终迅速强大灭了六国。

秦灭六国形势图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君主的决策对一个国家的国运也非常重要。试想,长平之战中如果秦王不能下决心发举国之力保障前线军队的供给并切断赵军的补给线,秦军很可能不会大胜,那样的话秦会不会一统天下就很难说了。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