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多孩的家庭,都去看看「欧阳娜娜一家」

2024-07-15图片

文章图片来自节目【是女儿是妈妈】

以前我只知道 欧阳娜娜 这个女孩很优秀,最近看了情感综艺节目 【是女儿是妈妈】 ,才知道她的家庭氛围也十分优秀,简直堪称模范家庭。

欧阳娜娜出生于2000年,她有一个1996年的姐姐,叫 欧阳妮妮 ,还有一个2004年的妹妹,叫 欧阳娣娣 。这次参加节目,是姐姐和她陪妈妈 傅娟 一起去的。

我自己出生在一个多孩的家庭里,而我的父母其实缺乏养育多孩的智慧。他们会认为大的理应要让小的,他们因为精力有限忽略过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他们会把自己养育多孩的经济压力转移给孩子。

因为自己这些经历,我格外关注欧阳娜娜一家,姐妹三个的家庭,妈妈是如何教育的,孩子们的感受又是如何的。

令我深感意外的是,傅娟出生于1962年,与我父母年纪相仿,在教育方式上却很有智慧,甚至值得新一代的年轻父母去学习。

01. 「大宝也是个孩子」

我在家里排行第二,在五个孩子里面,排行第二,属于大的那一派。成长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受到作为大的孩子很吃亏,要比弟弟妹妹们更早学会懂事。

我家有七口人,我7岁能洗全家人的碗,包括那些笨重的锅具;11岁和姐姐手洗全家人的衣服,蹲水龙头旁常常一蹲一小时起步,冬天冰冻的水也毫无例外。

7岁时家里还迎来了最小的妹妹,我常常帮妈妈摇摇篮哄妹妹睡觉;冬至我们那有深夜拜神打炮仗的习俗,我的任务是守在床边给妹妹捂耳朵。

弟弟在幼儿园被班上一个小男孩欺负了,妈妈便叫我这个姐姐去警告那个小孩,只因为幼儿园和小学在同一个学校里。可我只是一个内向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根本不敢做这事,最后硬着头皮去了,结果警告也不像警告,只不过说了几句紧张又小大人的话便溜了。

姐姐也和我一样,承担了许多作为长姐的责任和义务。传统的父母总因为家里还有更小的孩子,于是觉得自己的大宝必须是个小大人了。

像我和姐姐这样排行大的孩子,很小就不能再做孩子了,对家人来说,我们被记得的,只是「姐姐」的身份。

欧阳妮妮作为长姐,也同样做了许多代母职的事情。最让人震惊的是,在妈妈陪娜娜去国外学习音乐时,她负责在家照顾当时还是小宝宝的娣娣,因此她很小就学会了换尿布、喂奶、拍嗝等照料小婴儿的技能。

但与我和姐姐不同的是,欧阳妮妮长姐式的付出,是被家人看见的。妈妈和妹妹们都不会把妮妮的付出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她们也没有因为姐姐是姐姐,因此忽视了她也是个需要被温柔呵护的女孩。

妈妈傅娟在节目中提及小女儿欧阳娣娣19岁了,可作为妈妈的她,仍然觉得女儿好小啊。

这个想法让她心生自责,娣娣19岁自己却还觉得她小,可是妮妮在5岁的时候,自己就觉得女儿已经大了,因为在妮妮4岁时她生了娜娜,家里总有一个人比妮妮小,让她有种「妮妮大了」的错觉。

这种被父母看见,被父母知道还需要温柔呵护的感受,于孩子来说真的太重要了。可惜我的父母并没有这样的觉悟,我真正的孩子时期很短,后来我的身上,都有一个叫「二姐」的外壳,外人早已看不见壳里住着的那个小孩了。

节目中还有一个情节很感人。娜娜决定玩跳伞,从几千米的高空跳下去,妮妮是恐高的人,在这方面很胆小,挣扎了很久都下不了玩的决心,在听闻妹妹要去玩的时候,因为自己紧张、又担心妹妹,直接破防哭成了泪人。

回到地面后,妮妮和妹妹相拥哭了起来,娜娜一边抱着姐姐,一边笑着安慰她。同行的伙伴王珞丹在事后评论说:「她那一刻你就觉得,又脆弱、又无助,像一个受伤的小孩一样,超可爱,我觉得那时候她很可爱。」

撒娇、示弱、可爱这些事情,传统都认为不是长姐该做的事,但在这件事上,姐姐弱小无助得像个孩子,妹妹勇敢安抚姐姐,反倒像个大人。

我十分喜欢她们姐妹之间这种没有因为年龄大小带来刻板印象的相处模式,在她们身上,姐姐也可以变成脆弱的一方,妹妹也可以变成强大的一方。

在节目最开始,欧阳妮妮画了一张海报,是关于妈妈傅娟的播客梦,傅娟有所触动。

娣娣见状后,说:「我觉得妈妈看到这个海报,还有一个触动就是,觉得我的宝贝妮妮以前画画画得很棒,现在又画画了,我很感动。」

必须强调的是,欧阳娣娣比欧阳妮妮小了8岁,但是在她的认知里,大姐欧阳妮妮也是妈妈的宝贝。

我觉得欧阳一家在教育上做得非常好的一点就是,关于「大宝也是孩子」的理念,不只是父母有这样的认知,连同小宝也有这样的意识。因此娜娜才会像大人那样安慰姐姐,娣娣才会知道姐姐也是宝贝。

可惜传统上,很多多孩家庭的教育里,都会忽视对更小的孩子做这方面的教育,导致弟弟妹妹常常会觉得自己是小的那个,被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他们鲜少能像姐姐那样去成为一个照料者,他们会存在一个错误的认知,就是「姐姐永远是姐姐,姐姐不再是孩子」。

专家 杜素娟 在节目上对欧阳娜娜一家的点评,十分精彩,她说:

在她(妮妮)的内心深处,她一定也有一个角落,想像一个小女孩一样,可以撒撒娇,可以示示弱。在欧阳娜娜这个家庭里面,很幸运的是,妮妮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妈妈傅娟和妹妹们的尊重,让妮妮所有的奉献都变成了她自身的一个力量,她能够在家庭当中获得一种价值感。 」

作为姐姐,确实因为年龄较大,有时必须比弟弟妹妹要更体恤父母,因而更早懂事,这些无可诟病,但关键的是,姐姐那些成熟懂事是需要家庭成员尊重体贴的,如果家人永远只看到她作为姐姐的一面,却看不见她作为小孩的本来面目,那她的奉献就会换来失望与伤心。

总而言之,拥有多孩的父母,真的要多看看家里的大宝,记得姐姐和哥哥也是个需要呵护关照的孩子。

02. 「手足之间的较量」

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手足之间也一样,何况同一个爹妈生养的,在一个起跑线上,就更容易产生一股暗中的、无形的、又不可言说的较量。

手足之间的较量,存在于方方面面,譬如长相、性格、读书成绩、赚钱能力、孝顺程度,甚至成家后另一半的能力,也被拿来比较。

父母常常以「手足互相扶持」为由生二胎三胎,可手足常常不是用来扶持的,而是用来互相作为参照物,继而互相伤害的。

同学觉得我成绩不赖,可回到家姐姐永远比我读书好,我因此在学习上并不受父母关注;我曾有样貌自卑,妹妹听闻后很诧异因为她眼里的我长相并不差呀,但从小无论去哪,亲戚朋友都会夸她好看,作为同行者的我,因此解读成自己长得很难看。

我在谈婚论嫁上未曾让父母操心。处的对象无论性格还是家庭背景都无需诟病,我结婚的年龄也符合社会要求。相较之下,妈妈偶尔会对至今35岁仍未出嫁的姐姐心烦气躁,觉得她是个不省事的大姑娘。每每此时我就不敢在家里提及自己小家的事,只想在她们面前消失最好。

在台湾作家 吴晓乐 一篇名为 【秘密频道】 的文章里,她便细腻地阐述了自己和唯一的手足(弟弟) 之间这种较量带来的伤害。

吴晓乐性格比弟弟外向,因此是人群里更讨喜的孩子。这样的手足搭配,注定弟弟从小就活在阴暗面里,他一边承认姐姐是个好姐姐,但也曾许愿希望姐姐消失。

吴晓乐写道:「 打从很小很小的年纪,我就明白,我光是日复一日地生活,就能带给你无止境的痛楚。因为你是我唯一的手足,而世人又对我偏心太多。 」

她曾读过 村上春树 一句话,颇为感伤,那句话是这样描述的:「 人类在某些情况下是:只要这个人存在,就足以对某人造成伤害。 」吴晓乐的弟弟也曾对她咆哮式地埋怨,姐姐的表现和人生,把他们的手足情变成了「瑜亮情结」的关系。

她说:「 人与人之间,一旦被放在天平上,就很难相互友善了,他们会忆得彼此的相异,而不是他们共同走过了这么多岁月。我后来只要遇到别人家庭里的手足,都很小心翼翼,绝不轻率说出,谁比较漂亮,但谁比较会读书;谁成就比较高,谁才是那个体贴的小孩。我自己即因为这样可有可无的对比,而失落了一种联系。 」

手足间的较量,于一些人来说,伤害是永远性的,是伴随一生的。因此当父母觉得生多一个孩子,相当于送一份有血缘的手足情给孩子时,孩子却常常怨恨地说出「我宁愿不要手足」这样刺痛父母的话。

在欧阳娜娜的家庭里,手足之间的较量,也一直在上演着。

欧阳娜娜从小就崇拜姐姐,因为姐姐做什么都很优秀,她从小就会跑步,会骑脚踏车,会游泳,会写书法,会画画,而娜娜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比不过姐姐。

幸运的是,欧阳娜娜和姐姐的这些较量,准确来说,更多是娜娜的不自信,妈妈傅娟是看在眼里的。

因此,当5岁的娜娜喜欢上音乐,在孩子对天赋一事似懂非懂的时候,妈妈傅娟却第一时间意识到,音乐是娜娜的乐趣和自信。在娜娜的音乐道路上,妈妈可以说是不辞辛苦、全力以赴地支持。

我觉得手足之间的较量,如果父母能看在眼里,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一定能或多或少地帮助小孩走出自卑的阴霾。

我的童年就很像吴晓乐的弟弟,我活在姐姐成绩好、妹妹长得好的光环之下,永远是最不入眼的小孩,走到哪里别人都记得姐姐和妹妹,却常常连我的名字都记不起来。

有一年七八十岁的外婆见到我,当着一堆亲戚的面,喊出了我的名字,我当下竟哽咽了,因为在人群中被人记住,对我来说这样的经历几乎没有,别人总是喊出了姐姐和妹妹的名字之后,问妈妈「二女儿叫什么」。直到外婆去世多年,我仍感念她那次叫出了我的名字。

我常常会想,如果我的妈妈在我年幼时,关注到我那来自手足较量的、无端的自卑,她应当有许多补救的措施,去帮助我增强自信心的,可惜她养育多个孩子,根本没精力注意到我那阴暗潮湿的童年。

欧阳娜娜后来的成就超越了姐姐,许多网友嘲讽欧阳妮妮事业不如妹妹、蹭妹妹的热度。欧阳娜娜直接回应,自己是当事人,自己没意见就好了,不用在意其他人的评论。

而妈妈傅娟也在有意无意地帮助妮妮的事业。比如她为了事业发展决定定居杭州后,傅娟也会不定时到杭州去探望;比如在综艺节目中,傅娟偶尔会提及妮妮的品牌和她直播间卖的东西,变相帮她做宣传。

手足之间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手足本身不想较量,外界也有会声音去帮他们权衡高低,因此父母教育上的关注度和鼓励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起傅娟,我的妈妈就显得特别愚蠢。

在我大学想读第二专业时,爸爸以经济不足以支撑为由拒绝了我,没多久妈妈便和我电话聊起,她积攒了五千块私房钱,想给妹妹去整牙,因为她觉得妹妹哪都好看,唯独几个牙的位置没长好,影响了容颜。

我的妈妈不仅不曾关注到,亲朋好友对妹妹美貌频繁的夸赞,对那时常常一同出行的、年幼的我来说,会产生一种自愧不如的自卑情愫,如今她还攒私房钱希望妹妹好上加好。

妈妈生育了多个孩子,却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多孩养育者。她后来也对自己养育孩子过程,对我们造成的疏忽表示抱歉,那些抱歉如果能换成年幼时的关注和鼓励,那该多好啊。

总而言之,如若你是一个多孩的父母,一定要留意手足之间暗涌的较量,及时帮助每个孩子培养他们的信心,及时关注每个孩子失落的时刻,及时鼓励每个孩子,人生有些比较很无谓,有些输赢不重要。

03. 「写在最后」

欧阳娜娜一家在多孩的教育上,相对而言算是比较成功的,一边能避开传统家庭「大理应让小」的弊病,照顾大宝的感受,一边又能顾及到多孩必定存在的手足较量问题。我觉得这两点都是值得多孩的父母去学习的。

除此之外,我还喜欢欧阳娜娜一家教育上的一个特点,这点无关多少个小孩,独生家庭也一样适用。那就是:不管谁为家庭做了什么,其他的家庭成员都会看见,并不吝啬赞美和爱的表达。

比如欧阳妮妮为大家做了饭,不管是妈妈还是妹妹们,都会夸她「辛苦了、good job、太好吃了」。

如果把家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就会变成一件很可怕的事。没有人感念妈妈操持家务的辛苦,弟弟妹妹永远觉得协助妈妈做饭的人一定得是姐姐,辛苦做完的饭还被嫌弃,这样的家庭关系一点爱意也没有。

生活中即使得到家人微小的帮助,也应该感念他的好。回家的时候有人帮你拎行李上楼,有人热好饭给你,有人帮你把床单铺好了,这些都代表家人对你的爱,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

把「看见家人的付出」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去计较得失;把赞美和爱常常挂在嘴边,会让家的氛围变得更温暖和谐。这是我们,不仅仅因为为人父母需要去学习的,也可以是以子女的身份,去努力做到的。

希望今天这篇育儿类的文章,能给你带来一点思考或帮助。

作者简介:

全网同名 「失业写作的小尔」

❤ 失业假装上班第5年,4次考编失败

❤ 7次职业探索后,喜欢上写作

❤ 分享→成长经历 | 读书感悟 | 写作经验

❤ 梦想以写作为生!梦想自由职业!

喜欢我的分享,欢迎 关注、点赞、收藏 ~~~

了解我请点击↓

一个普通女孩命运下滑后,假装上班第5年了

更多内容推荐↓

这件家务事很重要,你家谁在做呢?

小孩,恭喜你来到这个世界一年了

孩子过敏了,因为婆婆一个错误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