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从牛津大学学生到世界顶尖合唱团:半个世纪,寻找理想的声音

2024-03-13图片

1973年,彼得·菲利普斯20岁,在牛津大学学习管风琴,迷上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一种理想的声音在他的脑海中出现,没有一件乐器,纯粹的人声,交织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于是,他在牛津大学校园里创立了塔利斯学者合唱团。

如今,70岁的彼得·菲利普斯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回忆起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第一场音乐会:那是在牛津的圣玛丽教堂,只有20几个观众。创始成员全是20出头的年轻人,有的学工科,有的学拉丁语。

没人会想到,这支曾经的业余合唱团,在彼得·菲利普斯的带领下,走过半个世纪岁月,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合唱团」之一。他们迄今演出了2000多场音乐会,录制发行了60多张唱片,曾四次获得【留声机】大奖,两次获得法国金音叉奖,被英国广播公司Radio 3赞誉为「英国文化瑰宝之一」。

3月9日、10日,塔利斯学者合唱团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带来两场音乐会,一场名为「天地」,一场名为「良夜」。彼得·菲利普斯说,直到今天,他和合唱团依然在寻找和捕捉,脑海中那个理想的独一无二的声音。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他们用不变的执着捍卫着自己的声音。

彼得·菲利普斯和塔利斯学者合唱团 蔡磊磊 摄

每个人都是一件不可缺少的乐器

英国有着深厚的合唱传统,诞生了许多享誉世界的合唱团,包括蒙特威尔第合唱团、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威斯敏斯特教堂合唱团等。

但彼得·菲利普斯自豪地说:「我们的声音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听我们的现场,还是听我们的唱片,你不会把我们同欧洲任何合唱团体混淆。」

比起合唱团(Choir),彼得·菲利普斯更愿意称塔利斯学者为人声组合(Vocal Ensemble)。他们比通常的合唱团人数更精简,此次在上海登台的成员只有10位:4位女高音,2位女中音,2位男高音,2位男低音。

他们中年纪最小的20几岁,最大的50几岁,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坐在拥有1000多个座位的音乐厅里,你能听见每一个人明亮、清晰的声音,也能听见他们美妙的和声。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在上海交响音乐厅 蔡磊磊 摄

台上,成员们围绕彼得·菲利普斯站成半圆形,每个人都能看到和听到彼此,感受彼此的呼吸,这让他们融为一体。「在这个团体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件不可缺少的乐器,但又产生强烈的共鸣。」

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曲库。半个世纪以来,他们坚持挖掘和演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次在上海交响音乐厅的两场演出中,他们演绎的许多作品,主题与天地、生死有关。

其中,汤姆金斯和威尔克斯的【当大卫听到】、格里戈里奥·阿莱格里的【不用再怕烈日晒蒸】、约翰·塔夫纳的【葬礼赞辞】、奥兰多·吉本斯的【银天鹅】等作品,都与死亡有关。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 Filppo Bressan 摄

彼得·菲利普斯说:「我们唱过许多与死亡有关的作品。可能因为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平均寿命还很短,人们时常要面对周围人的死亡。在这些作品里,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去描述死亡,并在其中得到慰藉和超越。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朝着死亡不可逆转地前进,我们必须学会直面它。」

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塔利斯学者合唱团也演唱了不少当代作品。这次他们带到上海的就有普利策奖获奖作曲家大卫·兰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日心说】。它聚焦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家伽利略因「日心说」遭到监禁,受审时所说的那句话:「但它仍然在动啊」,展现人类对真理的求索。

彼得·菲利普斯说:「我们以往演的大部分作品,作曲家都去世已久。但演当代作品,作曲家可以站在我们身边,直接与我们沟通他的意图,这是一种美妙的感受。」

彼得·菲利普斯 Valérie Batselaere 摄

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声音

一支来自民间的合唱团,如何坚持了50年,依然活跃在世界舞台?

彼得·菲利普斯说,一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那时候我们都是本科生,一群业余合唱爱好者,我们没有演出机会,没有报酬,还要学习新的语言,因为我们演唱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拉丁语。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建立自己的声誉。」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聚焦的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相对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更为小众。如果他们在建团之初改变自己的曲目和演唱方式,也许会获得更多演出机会。但彼得·菲利普斯明白,这会让他们丢失自己的个性和声音。「很庆幸我们没有放弃。」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 Hugo Glendinning 摄

半个世纪过去了,虽然创团成员们都因为年龄的关系离开了合唱团,但一代又一代团员将塔利斯独一无二的声音传承了下来。彼得·菲利普斯说:「如今,科技和人们的生活的确都变得很快,但我并不觉得我们那么迫切地需要改变。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自满,但,如果有一个公式很成功,为什么要改变它呢?」

彼得·菲利普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观众,平均年龄一直维持在50岁左右。不管是50年前,还是现在,这个数字几乎没有变过。好像人要到了50岁,才会喜欢上他们的音乐。但在中国,彼得·菲利普斯欣喜地看到,许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聆听他们的演出。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在上海交响音乐厅 蔡磊磊 摄

去年,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演了80多场音乐会,今年的计划依然有80场左右。此次中国之行后,他们还将赴新加坡、美国、德国巡演。50多年来,塔利斯学者合唱团不依赖政府拨款和商业赞助,主要依靠一场一场演出的票房支撑着走了过来。

得知上海有许多职业和非职业合唱团,彼得·菲利普斯很高兴。他给年轻合唱团的建议是:「保持热情,保持好奇心,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声音,并坚持自己的声音,不要试图唱得跟其他人一样。此外,想办法找到艺术和商业的平衡,这样,才能支撑你们走得更远。」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