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张治中:别人笑他的妻子没文化,劝他找富家小姐,他却一直舍不得

2024-06-04图片

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治中诞生于安徽合肥巢湖市的一个普通农户之家。祖籍本是溧阳人,先人曾世代务农于此。父亲张祖裕虽非书香门第,却也颇有些文化修养,在当地亦小有名气。母亲范氏乃本县人家,古德纯全,深受乡里敬重。

张治中与洪希厚的特殊缘分

彼时清王朝将至覆辙,朝野黯然,百姓生活艰辛。张家虽勤劳持家,苦不能胜被征的赋役繁重。祖裕读有诗书,见大势已去,唯有未雨绸缪,为子女把稳根基。遂将张治中早早送入私塾,祈望儿能读书后出人头地,了却家族穷困荫蔽多年的窘境。

值年十三,张治中已是生理端正,早慧过人。蒙师训诲,颇多领悟,很快便超越同龄生,深得老师赏识。祖父有了年纪,对孙儿成绩亦无不自豪,年年从街坊里给张治中拣选了一门当百年好婆家。

当时有一位洪老汉,与张家世交已久,生有一女,年小张治中三岁,素日里颇为清贫。张家虽已陷贫境,却身家败于儒雅,祖父素来自负出身,哪里会将孙女许配给外人?遂将心一横,竟将张治中和洪希厚"指腹为婚"。

婚期自古有数,张治中与洪希厚自小即以婚约拴在一起。由于门阀悬殊,即便张家人多有顾虑,在祖父的决心下,终究还是将事情定了下来。恰逢洪家家也望女归.好,双方遂定下聘约。

张治中自幼英勇过人,聪颖绝伦。及冠礼年,已考入陆师操练。临行前夕,祖父将洪希厚唤至跟前嘱托:日后相守得多难多艰,但务必勿离弃张治中半步。洪希厚听后点头稚气,分不出真伪。哪知天有安排,日后竟然遭了许多磨难考验......

漂泊军旅十余载 洪希厚独守空闺

维新元年(1909年)春,二十四岁的张治中与十九岁的洪希厚终于喜结良缘。彼时清王朝已是松垮日下,后金八旗子弟昔日的荣光不再,张治中家世代为农民,生计艰辛。婚后不久,张治中便被招入军旅,洪希厚独自留在合肥老家照料公婆。

那年秋,张治中入扬州巡警营受训。期间曾两度奉命前往南京经略,片刻不得闲暇。他只身远行,将妻儿寄托乡邻照应。洪希厚虽籍贯寒微,待人却颇为谦恭,深受街坊好评。扬子江一带武林盛行,处处烽火阵阵。张治中常年奔波军营,罕有回家,洪希厚独自操持家务,倍感艰辛。

次年春,老两口因年事已高相继离世。洪希厚尚携幼子张文心,一人身边竟无亲朋可依。眼见张治中年年在外征伐,更加彷徨无助。那时合肥城中新政新学渐兴,但大都门阀显贵子弟挤满校堂,寒士贱民难有插足之地。洪希厚望着孩子日渐长大,心急如焚,只盼丈夫早日凯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扬州亦多有过节党人。张治中虽非革命党人,却也怀有维新抱负,遂携同袍数人参与了反清起义。旋即入陆军预备学校深造,一刻也无法分身回家,只能托人前去照应妻儿。革命阵阵,洪希厚日夜提心吊胆,生怕军火归于平息后,张治中遭受无妄惩戒。

翌年,张治中毕业后分陆军第二军前往粤桂一带效力。军旅生涯起步了,但妻儿仍在千里之外。洪希厚独自一人在合肥老家,带着孩子居无定所,靠替人纺纱织布及做些杂役维生。日子虽苦却也咬紧牙关撑下去,只盼丈夫能够早日重归平民百姓。

光阴飞逝,数载辛酸,张治中连年征战南北,渐有小有小有名气。直到1921年,洪希厚始终未能与夫婿团圆,已是岁月蹉跎十二年之久...

夫妻重逢 妻子的三大特质

公元1921年春,张治中终于自军中荣休,携同妻儿团聚于家乡合肥。时年三十有六,军旅生涯已近二十载。这些年来,他历尽沙场艰辛,屡立战功,官运亨通,最终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但归家之际,京畿几经战火蹂躏,家园早已面目全非。

幸而洪希厚虽资质庸碌,却颇为勤俭持家。这十余年来,她靠织布纺纱及替人干些杂活维持温饱。虽然家徒四壁,却也未曾荒疏衣食。每逢佳节,她总是省吃俭用,攒下些小钱,为丈夫张罗年节新衣;每逢丈夫从军归来,家中也总是井井有条,干干净净。

虽说洪希厚非书香世族,却生性淳朴善良。于丈夫从军时节,她从不耽于闲语闲话,只是默默等待着丈夫凯旋。即便遭人非议嘲弄,她也从不反驳,只是一味低头忍受。镇上富家子弟对她颐指气使,她总是退避三舍,对人毕恭毕敬。

然而,这并不代表她没有尊严和骨气。每当有人居高临下地对她摆布呼来喝去,她绝不卑躬屈膝,而是恭敬地婉拒。有时富贵人家想要雇佣她做些粗活赚外快,她总是推辞说:"我是个人妻,要是被别人看见做这些,传到丈夫耳中,他可不高兴。"可见她对婚姻是很重视的。

张治中十余年征战沙场,洪希厚独自在家操持,艰辛可想而知。当时已是民国年间,离婚早已不是罕事。有不少妇人丈夫外出多年,她们纷纷离家另觅新欢。然而洪希厚对丈夫一往情深,从未动过半分离心离气的念头。

每当乡里有流言蜚语传出,都说张治中在外地被俘或阵亡的消息时,洪希厚总是泰然自若。即便偶有街坊劝她:"你先生那么些年未曾回来了,你也别等了,不如另作打算。"她还是坚定地摇头:"我是他的妻子,他便是我的丈夫,便是他真的不在了,我也一定要等到亲耳听闻确凿消息。"

妻从夫往 携手同心

岁月流转,时势变迁。1921年,张治中自军中荣休归来,次年即加入国民革命军,效命于孙中山先生麾下。他极有军功,颇受军中重用,官运一路亨通。1926年护法运动爆发,张治中随军出征,立下赫赫战功,被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

此后数年,张治中奉命分遣于南北各地征伐,所向无前,屡建奇功。然而,这一路艰辛,却也离不开妻子洪希厚的支撑与鼓舞。每当张治中外出征战,洪希厚总是暗暗祈祷夫婿平安;每当张治中凯旋而归,她总是亲自下厨,为丈夫烹制地道家乡菜肴,疗伤止渴。

不同于旧社会贵妇人家的妻妾成群,张治中自幼就只定情于洪希厚一人。即便后来官运亨通,地位显赫,他也未曾另择姬妾侍侯左右。无论是出征沙场还是安营扎寨,洪希厚总是随从在侧,做个贤内助。

当年张治中从军扬州时,洪希厚待在家中操持。及至张治中转战南北,征战无度,她便跟随丈夫东挽西扯,妻贤夫祚。即便遭遇艰难险阻,她也坚持随行在侧,绝不离开。

作为一介寻常人家的女儿,洪希厚自幼就被"指腹为婚",许配给张治中。那时她尚年幼懵懂,对婚姻缱绻没有半点概念。然而一旦结发夫妻,她便矢志不渝,一心一意侍奉丈夫,对他言听计从。

当年军火纷扰,有无数妻子丢弃了久不归家的丈夫,携子另嫁他人。然而洪希厚就是不依不饶,对张治中爱护有加,绝不离弃。即使偶有街坊说三道四,她也从未动摇,依旧等待丈夫凯旋。

张治中外出奔波十余载,洪希厚独自操持家务,艰辛可想而知。然而她却从不抱怨,对丈夫从未质疑,始终忠心耿耿。直到后来张治中官运亨通,洪希厚依旧如一,心无旁骛,以张治中为天地,全心全意侍侯左右,前后三十余年如一日...

儿行多艺 继承香火

张治中与洪希厚的儿子张文心,自幼就英慧过人。在母亲悉心教导下,七八岁便已识字读书,深得乡里赏识。及笃其志于文,便以通晓经史著称于时。

后来张文心渐长,在科场上屡试不第。弟兄间,张治中对这个独子寄予了厚望,他希望儿子能够达官显贵,光宗耀祖。于是不惜重金,聘请京师名师为之私塾,希图能给儿子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除了文化造诣极高之外,张文心还颇有绝活。幼年时,他就跟随军中师傅钻研武艺,学习剑术棍棒,轻功亦已小有所成。渐大后,他又向乡里艺人们请教绝活,终于学得一身卓越本领。

唱曲一绝,张文心乃吐字纯正、嗓音嘹亮,可谓顶尖高手;弹琴一绝,他便是琴技超群,指法曲未穷,令听者无不叹服;书画一绝,他笔力雄浑有神,遒劲有致,可与大家儿适量齐名。

别看张文心读书出身,他却也擅长综艺表演,唱做俱佳。每当有大户人家宴会,或京师贵人路经,他便总是一展所长,献上一场视听盛宴。有时表演武艺,有时则登台作戏,技惊四座,无不使人叹为观止。

结尾

洪希厚固然是寒门出身,但她与张治中的结合,却是殊途同归。张治中本是寻常读书人家的后代,一介布衣,祖上却也是靠科场发家致富的。只是因为家道中落,所以才使当世一落千丈,不得不入赘于人。

及至张文心英才出众,儿行有成,张治中才算是真正将失去的家学渐复,为家族重新扬名立万。后来张文心便以一身绝活,在朝为官、宦门行走,声名远播,令张家在合肥城中扬眉吐气,重拾往昔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