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陆小曼与徐志摩爱恨交织,甘当小三,晚年却困顿不已,骨灰无人收

2024-08-30图片

1963年的一个冷得要命的冬日,60岁的陆小曼蜷缩在上海一间黑乎乎的小屋里,手里头紧紧攥着一只烟枪。彼时,她的脸颊都凹进去了,牙齿也快掉光了,曾经的花容月貌在她脸上也找不到任何痕迹了。

突然,一阵猛烈的咳嗽打破了屋里的安静,她软绵绵地靠在墙上,眼神空荡荡的。这时,一个朋友推门进来,瞅见她这光景,眼泪忍不住的涌出眼眶:「小曼啊,你咋变成这样了?」陆小曼只是苦笑,啥也没说。

陆小曼,1903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显赫家族,陆家的祖上在多个朝代都担任重要官职,母亲吴曼华更是出身于一个有高度声望的官宦世家,这为陆小曼的生活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在父母的关怀与严谨教育下,陆小曼从小就展现出她的才华。 她先后就读于上海有名的女子小学与圣心学堂,不仅学术成绩优异,还因为父亲的远见,早在中学阶段便已经师从洋教师,掌握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与法语。

1920年,青年时期的陆小曼,已经能够用外语轻松的跟国际友人交流了。北洋外交总长顾维钧便聘用她到外交部门担任翻译,凭借才貌双全的优势,她迅速成为北京、上海等地社交圈的名媛。

在北洋内部,她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不少女生羡慕她的才华和能力,认为她是实至名归的外交「红人」。

风光背后,却是说不出的苦楚与烦恼,跟徐志摩一样,她的婚姻也是被家族一手包办,奉长辈之命,她嫁给了王赓,然而,这门婚姻却并未给陆小曼带来她所向往的浪漫生活。

她认为王赓虽然学识渊博、事业有成,但缺少了文人特有的诗书气质和浪漫情怀,这让她倍感寂寞。彼时的王赓由于忙碌的公务,忽略了对妻子的关怀,甚至将自己的好朋友、风流才子徐志摩请来陪伴陆小曼。

徐志摩,一见陆小曼便惊为天人,她的美貌仿佛天上璀璨星辰,令他瞬间倾倒,从此心中再也容不下其他风景。他为她写下无数诗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陆小曼深深的倾慕与不舍。这段情感,如同烈火烹油,炽热而难以自持。

两人迅速坠入热恋,并不顾世俗的眼光,双双决定离婚再婚。1926年,他们正式结婚,尽管这段婚姻一开始充满了甜蜜与热情,但很快,现实的冷酷打破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幻想。

婚后的陆小曼依旧热衷于追求社交生活,频频出入各大宴会,成为了社交圈的宠儿。然而,妻子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的同时,徐志摩却陷入了深深的困扰。他努力奔波,试图为妻子提供她所向往的生活,但陆小曼的社交开销如同流水般源源不断,让他感到不堪重负。

徐志摩开始意识到,婚姻不仅仅是爱情的延续,更是责任,他试图与陆小曼沟通,希望她能理解他的困境,但两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让这段婚姻逐渐走向了分歧。

更为致命的是,陆小曼逐渐堕入吸烟膏的深渊。她可能是出于缓解压力,亦或是追求一时的快乐。最初,她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眼看着爱人日渐憔悴,徐志摩对此非常痛心,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陆小曼已经踏上了一条渐行渐远的不归路。

面对陆小曼的沉沦,徐志摩的心被深深撕裂。他深知,作为丈夫,他有责任引导她走出这片黑暗,但爱与责任之间的天平,在他心中摇摆不定。他尝试用温柔的话语唤醒陆小曼的理智,用深情的目光期盼她能回头是岸,然而,烟膏的魔力似乎比任何言语都要强大,将陆小曼紧紧束缚。

最终,徐志摩意识到,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陆小曼的选择。他选择了承担起作为丈夫的责任,尽管这责任沉重而艰难。

他继续用自己的方式爱着陆小曼,但这段婚姻,终究还是走向了无法挽回的境地,成为了徐志摩生命中一段深刻而痛苦的记忆。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仅仅维持了数年,1931年,徐志摩在前往北平讲学的途中,所乘坐的飞机因浓雾迷失方向不幸坠毁。那一天,天空乌云密布,似乎预示着一场灾难的降临。飞机失事的消息传来,陆小曼如晴天霹雳,一时悲痛欲绝。

陆小曼坐在那熟悉的客厅里,周遭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变得灰暗而沉重。窗外,雨丝绵绵不绝,如同她心中无尽的哀伤,细细密密地织成一张网,将她紧紧包裹。

她手中紧握着那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徐志摩笑容温暖,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那份温柔仿佛还能穿透岁月的尘埃,轻轻拂过她的心田。

她不愿相信,那个总是用诗意的语言为她描绘世界,用无尽的耐心包容她一切的男人,就这样突然离她而去,永远地消失在了那片茫茫的云海之中。

这段灾难深深烙印在陆小曼的心里,让她此后的人生再也没有光辉。失去了丈夫,陆小曼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志摩死后,她不再频繁出现在社交场合,而是终日深居简出,生活变得简单但又空虚。她的健康状况也迅速恶化,原本美丽的容颜逐渐消失殆尽,牙齿也几乎掉光。吸食烟膏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让她的精神状态陷入极度的低迷与困顿。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陆小曼把仅存的精力投入到整理徐志摩的手稿与诗作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保持两人的精神连接。在整理徐志摩的手稿期间,陆小曼几乎足不出户,她将房间布置得像一个书房,每一页手稿她都亲自校对,每个字都仔细读过,仿佛在与徐志摩一同创作一般。

她曾对来访的朋友说:「只有在这些手稿中,我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她的这份深情厚意,为保全徐志摩宝贵文学遗产的同时,也将她自己深深困在了回忆与痛苦之中。

夜深人静时,陆小曼常常独自坐在书房,她开始尝试着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念与感悟,将那些无法言说的痛楚化为一行行深情的诗句,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与远在天堂的徐志摩进行一场跨越生死的对话。

她的作品里,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陆小曼于1965年病逝于上海,享年62岁。更令人唏嘘的是,她死后连骨灰也无人速愿领回,无人愿意妥善安葬她。多年后,她的一位堂侄才将她的骨灰安葬,但她想与徐志摩合葬的愿望,至死也未能实现,她的一生,在孤独与离弃中画上了一个残酷的句号。

在本该珍惜爱情的时候,她选择了浮华;在本该珍惜健康的时候,她选择了颓废,原本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却最终因为自己的任性,沦为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