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闽南说唱艺术: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答嘴鼓

2024-01-19图片

答嘴鼓是闽南地区曲艺种类之一,是以闽南语表演的叙事性、喜剧性说唱艺术。它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和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

2006年5月20日,福建省厦门市申报的「答嘴鼓」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答嘴鼓也叫「触嘴古」、「拍嘴鼓」或「答嘴歌」。「触嘴」是斗口、舌战的意思,「古」就是讲古、讲故事的意思。答嘴鼓也可解释为专靠嘴巴对答,以语言风趣取胜。

在表演形式上,相声有单口的,也有双人的,而答嘴鼓则以两人为主。因它的对白是严格押韵的,语言节奏很强,又有些像北方的「数来宝」,只是不用击节乐器。

答嘴鼓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儿」与「韦登笑科」(爆笑料)以获取喜剧性效果,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表演者一般为相对,偶尔有一人来说答嘴鼓,也是模拟二人对话。「答」,争斗之意,「答」得「热」起来,就要求有明快的节奏,因此经常用长短句,「答"起来有跳跃感。押韵是一韵到底,需要转韵也是一件事说完后才换韵。这样「答」起来,铿锵和鸣,抑扬顿挫,富有幽默感和音乐感,很能刺激人们的耳目,达到捧腹大笑的效果。

答嘴鼓的起源、沿革没有文字记载,但在古老的梨园戏、提线木偶戏、高甲戏中都运用了答嘴鼓。旧时和尚、道士做法事,也穿插使用这种形式,可见它在民间已流传很久。

答嘴鼓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是起源于「炼仙敲嘴鼓」,即闽南地区农民利用闲暇时光,三五农民到田头地尾、屋前厝后,饮酒喝茶,谈论民间趣事,斗嘴谈乐,以达到娱乐身心的效果,因而慢慢地演变成答嘴鼓。

二是起源于梨园戏、高甲戏中的丑角表演,以插科打诨、语言调笑为主,以曲折的故事情节来扣人心弦,以便充分调动观众情绪。

三是起源于闽南「市声」,即贩夫吆喝、乞丐行乞、道士做法时所念的顺口溜,多为即兴创作,声调顿挫,音韵和谐,为招惹客源和引人注意之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句式整体、句尾押韵的「念四句」。

唐山过台湾时,「念四句」也被闽南人带入台湾,被称为「四句联仔」,并逐渐发展成「触嘴古」、「拍嘴古」。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完整听讲闽南话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和外来人越来越少。答嘴鼓的活动空间日益狭窄,创作表演人员和受众群体年龄普遍老化。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相继去世,答嘴鼓的艺术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一曲艺形式面临断代失传的严重危机。

抢救和保护答嘴鼓艺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