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一文梳理D单倍群:北迁者为氐藏,大多汉羌化,东迁者汉壮苗瑶化

2024-01-18图片

白马族

文/万物君

白马族是居住在甘肃文县,陕西汉中宁强县、四川平武县、阿坝九寨沟县交界的岷山东端摩天岭中的一个族群。上世纪50年代,他们被定为藏族。1973年,本族人民提出重新审定其族别。

其实,他们是一个与藏族同样古老的民族。准确地说,他们和藏族同源,单倍群都为D,但他们与藏族分开的有些早。

早在西汉时期,他们就被称为氐族,【史记·西南夷列传】云:「自厓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表现得很活跃,曾建立前秦、后凉等地方政权,仇池杨氏还建立了长达三百五十多年的仇池国。

唐朝时,吐鲁番强大起来,很多氐人居住区落入吐蕃之手。于是,部分氐人藏族化,但很多氐人依然保留氐族特色。

1

很早的时候,文献中氐羌相连:

【诗经·商颂】:「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史记·匈奴列传】:「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

不少人认为,二者同类,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居住:羌人穹庐,氐人板屋

生业:羌人牧业,氐人农业

饮食:羌人肉酪,氐人不吃奶制品

发饰:羌人披发,氐人编发

桃坪羌寨

从考古方面来说,羌人属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人群,他们很早就迁徙到西部地区。而氐人则属于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土著。

羌人和氐人土著,在西部和西南地区的碰撞和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结果上看,羌人是获胜者,所以才有汉藏语系藏缅语支,实际上应该称之为羌藏语支。

虽然氐人土著在语言上受到了羌人的影响,但他们在文化上依然保存自己的特色,因此才有现在的白马族。

在此,让我们回顾一下氐人的历史。

2

商朝时,氐人就已经存在,他们的居地与羌人相邻,受到商人的统治,需要向商人供奉物品和朝拜。所以,【诗经·商颂】才说:「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西汉时,氐人主要生活在冉駹东北,大约包括甘肃东南、陕西西南和四川北部阿坝州一带。【史记·西南夷列传】云:「自厓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据此可知,西汉时就已存在白马氐,而且他们是最强大的氐人部落。

魏晋南北朝时,氐人建立了前秦、后凉和仇池。

前秦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苻坚即位后,先后灭掉前燕、仇池、前凉、代国,攻占巴蜀,平定西域,使得国土东邻大海,南抵汉水,西到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对峙,疆域成为五胡之最。但自淝水战败后,前秦走向衰落和瓦解,中国北方再度陷于分裂之中。

苻坚被杀后,前秦名将吕光占据姑臧(武威)自立,先后自封酒泉公、三河王。龙飞元年(396年),自称天王,国号「大凉」。共历四主17年。

仇池是氐族杨氏建立的国家,历史上的仇池国主要是指杨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国、杨定重建的后仇池国。而杨氏后裔所建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也被史学家认为是仇池国的延续,所以完整意义上的仇池国应该指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政权。

唐代时,仇池杨氏还以地方豪族地位存在着,累世居住在成州、武州。【括地志】:「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

【元和郡县志】载:「石门山,在(龙州江油)县东一百三里,有石门戍,与氐分界。」唐代江油县即今平武,石门山在今平武县治西南。唐时犹为「与氐分界」之处,说明唐时氐人仍活动在平武地区。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乘虚东进,大片氐人居住区落入吐蕃之手。

在宋代,氐人仍以白马之名见于史籍。【方舆胜览】说阶州「杂羌氐之俗」;说文州「为氐羌地」;于龙州也载「石门戍与氐分界」。这都说明阶、文、龙等州在宋代犹有氐人存在。

在元代,【元一统志】中记载了白马氐:「(西和)州境东(当为「西」字之误)通吐谷浑,至青海之塞,南直白马氐地。」

明清时代,记载很多。【寰宇通志】:「(文县)土风习俗,半杂氐羌。」【四川志】:「广元民贫役重,壤错氐羌。」【全蜀艺文志】:「人旧多氐语,自隐翁张俊变之。」乾隆【一统志】:「(阶州)地杂羌氐。」【岷州志】说:岷州「与氐羌杂处」。【文县旧志】载:「土风半杂氐羌。」

综上可见,氐人的居地几千年来一直没变。而且他们一直被称为氐。当然,也存在被同化的现象。

3

需要指出的是,氐人区一度被吐蕃统治,使得吐蕃人移居到那里,形成蕃人、氐人和羌人杂居的状况。

由于蕃人数量众多,于是出现了用「西蕃」概括当地居民的情况。

【武阶备志】说:「其(指吐蕃人)在阶、文等州者,皆与氐羌杂处,自分部族。中朝人总以西番名之,不复别其汉种、唐种也。」汉种即汉代以来居住在那里的氐羌,唐种即唐代以来移居那里的蕃人。中原王朝的人不再区分其为氐、羌,还是藏人,而以「西番名之」。也许意味着,他们的区别不再很大。

4

氐人本是西南土著,所以他们的单倍群为D。与他们同源的还有藏人。

随着族群的融合,一些氐人变成了羌人或藏人。最终使得氐、藏、羌都拥有D单倍群。

具体情况如下:

DE

—D(M174)

——D1 (CTS11577)

———D1b(Z3660)--日本列岛、朝鲜半岛

———D1a(F6251)--2.39%

————D1a2(Pp84/M533/P47)--0.38%,向北迁徙者,藏羌主流:藏族、丽江普米族、纳西族摩梭人、党项李氏。

————D1a1(F849)--2.01%

—————D1a1a(F1070)--0.55%,向东迁徙者,后为汉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瑶族、傣族。

—————D1a1b(Z27269/Z27278)--1.46%,向北迁徙者。

——————D1a1b1(Z31591)--0.52%,藏缅父系,彝族、越南侬族、倮倮族、尼泊尔藏族、日喀则藏族。

——————D1a1b2(F729)--0.9%,藏羌父系,喇家遗址、西藏藏族、甘南藏族、若尔盖藏族、巴中汉族。

具体来说,哪些单倍群原本是氐人的,后来也成了羌人的或藏人的?哪些单倍群一直是藏人的?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下藏缅语族部分语支对应的族群情况:

羌语支:土家族、白族、羌族、普米族、独龙族

彝语支:彝族、傈傈族、纳西族、拉祜族、怒族等

藏语支: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

结合单倍群、语支和族群演变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D为西南土著,后来分兵两路,分别向北和向东发展。D1a1a(F1070)为向东迁徙者,后来演化为汉族(90%)、壮族(2.8%)、苗族(1.5%)、布依族(1%)、土家族(0.94%)、瑶族(0.82%)。D1a1b(Z27269/Z27278)和D1a2(Pp84/M533/P47)为向北迁徙者,后来演化为氐人和藏人。

二、D1a1b2(F729)最开始很可能是氐人的单倍群,很早的时候,部分人就羌化了。唐代之后,部分人转化为藏人。这一单倍群汉化最严重,92%是汉族,应该与苻坚把氐人迁徙到各处有关。

三、D1a1b1(Z31591)最开始很可能是藏人的单倍群,后来南迁,成为彝族(3.78%)、纳西族。这一单倍群汉化也很严重,86%是汉族,应该与其南迁到西南地区有关。但也意味着他们没有生活在藏族核心区。

四、D1a2(Pp84/M533/P47),最开始是藏人的单倍群,后来少部分人被羌人同化,成了党项羌、普米族等。总体来说,这一单倍群汉化不太严重:55%是汉族,24%是藏族,7.4%是蒙古族。其原因自然是,他们生活于藏族核心区,即卫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