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些古装剧的朋友们很容易就能注意到, 古代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权臣,都十分注重「天命」一说。
因此,野史中也常常会出现帝王或者历史名人的一些「天命」故事, 意在证明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天命之人」。
当然,一般来说, 帝王会主动让这种故事流传下去,目的是巩固自己的政权。
不过,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皇帝,他的「天命」故事可是真实发生的。
据说,算命先生走进他的家门时, 仅仅是抬头望了望天的功夫,就认定他气运不凡,说什么都不愿意给他当面算命了。
这个故事并非野史,这位算命先生也是晚唐至北宋年间有名的奇人, 被尊为陈抟老祖的「希夷先生」陈抟。
难道,真的有所谓的「天命」之说吗? 陈抟老祖为这位「天命」帝王算命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不得志士子到道家老祖
陈抟出生于871年, 是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唐懿宗当政的时期。
奇怪的是,一般小孩一两岁就会说话, 可陈抟直到四五岁的时候还沉默不言,大人们都觉得他性格木讷又不太聪明。
然而,五岁这年,陈抟却突然变了, 变得十分聪明,还成了当地有名的神童。
对于陈抟变化如此之大的原因, 传说是因为他在涡水岸边玩耍时,碰见了一个青衣老妇。
老妇面容和蔼,说话也轻声细语的, 陈抟只是远远地和她打了个照面,就不自觉的被她吸引,走到了她的面前。
没想到,老妇竟然摸了摸他的头之后, 将他抱在了自己的怀里,随即便开始给他哺乳 。
按理来说,四五岁的孩子早就断奶了, 别说是陌生人,就是亲生母亲的奶水都不一定会喝。
毕竟抱在怀里的婴儿和会跑会跳的儿童终归是不同的, 即使是母亲和儿子,也要时刻谨记「男女大防」,俗话说「儿大避母」就是这个道理。
可不知为何,陈抟本想挣扎 ,可一躺进老妇的怀里,就什么都做不了了,只能乖乖地喝奶。
这天以后,陈抟就突然开了窍,不仅能开口说话了, 而且还能出口成章,看文章也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原本,陈抟志在仕途,他努力读书,想要为天子尽忠, 为百姓谋利,结果,60岁那年,陈抟自信满满地赴京科考,却无缘进士登科,只能回到家乡。
从此以后, 陈抟以山水为乐,不再执着于入仕。
公元935年,陈抟来到武当山,从此隐世不出, 服气辟谷修道二十余年,每天只喝几杯酒。
后来他拜麻衣道者为师, 先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修行隐居,生活惬意自在。
在此期间,陈抟写成了 【胎息诀】、【指玄篇】、【先天方圆图】和【太极图】等著作,名声大噪,成为了有名的相士。
我们都知道,唐朝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彼时处于乱世,陈抟作为没有官职的隐世之人,继续隐居才是最安全的。
然而,由于他实在太过出名, 而当时后周的皇帝周世宗又十分推崇相士,有人为了讨好周世宗,便将陈抟的名号告诉了周世宗。
周世宗对陈抟立刻产生了兴趣,叫人传陈抟进宫面圣 ,就这样,原本隐居避世的陈抟迫于皇权,重新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深受皇家重视的隐世高人
周世宗对道教的痴迷多表现于他对丹药和法术的喜爱, 他常常在宫中修炼点金化银的法术,还曾自己尝试炼制丹药。
也正因如此,陈抟被带到他面前的时候, 周世宗第一反应便是要求陈抟为他表演点金化银的法术。
可惜的是,陈抟并不会这种法术, 不仅如此,他还反过来「教训」起了周世宗,让他专注治国理政,不要迷恋这种黄白方术。
陈抟的话把周世宗点醒了, 他非但没有生气,还想要把陈抟留在朝中做官。
不过,此时的陈抟早已经对仕途没有兴趣了, 他拒绝了周世宗,表示自己还是想要回到隐居之处,继续过原本悠闲的生活。
周世宗倒也没有勉强, 但是逢年过节,他总会让人给陈抟送去礼物。
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 此时的陈抟年过百岁,已经是德高望重的陈抟老祖,就连宋太宗也不可避免的听说过他的名号。
尽管对相术并不十分相信, 但出于好奇,宋太宗还是将陈抟召入宫中。
让宋太宗没想到的是,陈抟见了天子, 竟然不下跪拜见,而且弯下腰作揖权当行礼了。
侍从提醒陈抟应当跪拜天子,陈抟却说: 「我乃是一介粗陋山野之人,却得陛下召见,我感激不尽。」
按理来说,宋太宗应当惩罚他以示天子威严, 但他见陈抟鹤发童颜,很有仙人气质,又如此有个性,对其多了几分尊敬,便也不计较陈抟的「无礼」了。
君臣二人坐下之后,宋太宗迫不及待地问陈抟: 「仙师如此仙风道骨,竟无老态,是如何保养的呢?」
陈抟表示: 「臣长居云台观,每日既无需忧于国事,也不必长坐案前,悠闲自在,自然年轻,陛下只需调养身心,避免过忧过虑,也可年轻几分。」
宋太宗觉得陈抟说的很有道理,便也愿意接着问, 他希望陈抟为自己算一算,河东战役会有怎样的结果。
宋太宗私心是希望陈抟说可以出兵的, 不管是真是假,至少给自己求一个心安。
但是,陈抟却没有如他所愿,反而说: 「陛下如果想及时止损,最好立即停止征伐。」
宋太宗觉得,陈抟到底是个文人 ,对于行军打仗之事不甚了解,对征战讨伐更是避之甚远,他大概是为了减少杀戮才这么说的,恐怕不能当真。
因此,宋太宗最终没有听陈抟的话,仍旧固执己见出兵作战, 结果,此战果然不顺,没过多久宋太宗就得到了战败的消息。
此事之后,宋太宗对陈抟可谓是十分信任, 他再次请来了陈抟,许他高官厚禄,只为留他在朝中为自己效命。
可陈抟却一再拒绝, 无论宋太宗拿出什么条件都没有让他松口。
宋太宗很奇怪,问他: 「仙师不求高官厚禄,不求封王拜相,所求究竟为何?」
陈抟说: 「臣只求陛下让我离开俗世,回到云台观。」
陈抟是长留不住了, 不过有事时召他入宫还是可以做到的,宋太宗也就没有再坚持,放陈抟回去了。
几年后,宋太宗又叫来陈抟, 问他这次是否可出征,陈抟说:「可。」
这一次,宋太宗没有任何犹豫 ,听陈抟的话立刻出兵,果然大获全胜。
陈抟在宋太宗心中的地位水涨船高, 有任何大事都会问陈抟,陈抟没有被限制自由,虽然偶尔会入宫,倒也不耽误自己的生活,他也就乐于为宋太宗解答。
被迫卷入夺嫡之争
随着年龄的增加,宋太宗也开始考虑立储君的事情, 一方面是以防万一,另一方面,国家有了储君,就会让心怀不轨的人有所畏惧。
但是宋太宗有三个中意的儿子, 要选择他们中的哪一个,他十分纠结。
这个时候,他就想起了陈抟, 他希望陈抟为他选出最适合做皇帝的儿子,以求大宋江山能够顺利传下去。
其实,宋太宗一直以来最中意的是长子赵元佐, 按照「长幼有序」的规矩,太子的位置本来也应该是赵元佐的。
但是,赵元佐却干了一件事, 让宋太宗对他颇有微词,太子之位也逐渐离他远去。
当初,杜太后临终时安排赵家三兄弟中, 老大赵匡胤传位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传位给三弟赵廷美,这一安排被称为「金匮之盟」。
然而,接手了赵匡胤的皇位的赵光义, 也就是宋太宗并不想传位给赵廷美,于是,他多次故意刁难赵廷美,最后将其贬斥,赵廷美也抑郁而终。
赵元佐不忍于此,曾在赵光义面前给赵廷美求情, 这一行为精准踩到了赵光义的逆鳞,赵元佐在赵光义心中的地位也一再降低。
宋太宗的二儿子名叫赵元僖,赵元僖在政事上颇有能力, 是宋太宗的得力助手,可惜的是,他身体不好,太医们都推测他活不过三十岁,只是不敢告知宋太宗。
最后,他的确活到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三皇子赵元侃不但身体健康,也从不忤逆宋太宗, 长得也好看,宋太宗很喜欢这个儿子。
受宋太宗所托去给几位皇子看相的陈抟将他们的状况了解了一番, 陈抟的心中有了数,便请宋太宗派来的心腹先带自己去赵元侃府上。
一进门,陈抟等人便由赵元侃的小厮带去正厅,一路上, 陈抟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看天又看看地,最后,他停下了脚步,表示无需再向前走了。
「这一家人都命定不凡。」给小厮留下一句话后, 陈抟转身就走,回去给宋太宗复命了。
果然, 陈抟的话正合宋太宗的心意,最后立了赵元侃为太子。
前面我们提到过,很多帝王, 尤其是开国之君会用「天命」故事巩固自己的政权,稳固帝王的权威。
像女帝武则天,还有历史上的几个开国皇帝, 比如朱元璋、赵匡胤,由于一个新的政权建立后需要拥护者,民间百姓对这样的故事的真假又没什么概念,就很容易深信不疑。
而宋太宗所求正是如此,用陈抟的名声和权威, 让赵元侃名正言顺的坐上帝位,也让天下人免于诟病长幼无序,同时,今后见到故去的杜太后,自己也算是有了说法了。
一举三得,果然是帝王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