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琅琊榜】梅长苏一句话,直接道出了高公公彻底倒向靖王真实原因

2024-07-24影视

一,在【琅琊榜】的宫廷权力游戏中,梁帝以其喜怒无常、狠绝无情和疑心病重的性格,塑造了一个令人战栗的统治者形象。

他能在瞬息之间从和颜悦色变为雷霆震怒,让身边的人如履薄冰。前一刻,他或许还在与后妃们谈笑风生,与太子、誉王等儿子们其乐融融;下一刻,他就可能因一句话触怒龙颜,让满殿的人瑟瑟发抖。

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皇宫里,高湛却能在梁帝身边屹立不倒数十载,成为一个令人称奇的存在。高湛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情商,成为了梁帝最信任的心腹。

他懂得察言观色,总能在适当的时候说出梁帝想听的话。更重要的是,高湛深谙"不涉党争"的生存之道,始终保持中立,只忠于梁帝一人。

正如梅长苏所言:"要说这个世上,谁最了解皇上的心思,那绝不是皇后和越贵妃,也不是太子和誉王,而是这位高公公。

"高湛与梁帝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让这位无情的帝王一时半刻也离不开他。高湛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智慧,更折射出了权力游戏中生存的艰难。

赤焰军案是【琅琊榜】故事的核心,也是高湛内心矛盾的源头。这起震惊朝野的案件,不仅改变了大梁的政治格局,也在高湛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当年,梁帝为巩固皇权,不惜灭掉赤焰军,诛杀林燮一家,甚至逼死了自己的皇长子景禹和爱妃林乐瑶。这一系列血腥事件,虽然高湛不得不保持沉默,但内心却难以认同。

作为梁帝身边的老人,高湛与林燮、言阙等人相熟已久。他曾看着皇长子景禹和林殊长大,对他们也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对于晋阳长公主,高湛更是怀有特殊的情谊。

晋阳长公主本是宫里的常客,经常出入皇宫。她善解人意的性格让她与高湛建立了不错的交情。高湛目睹了太皇太后对林殊的喜爱,也看到了晋阳一家的和睦幸福。

然而,这一切都在赤焰军案中化为泡影。虽然高湛不敢公开表达,但在心底里,他对这些被牵连的人怀有深深的同情。这种隐藏的同情,在高湛的一些细微行为中可见一斑。

他多次为霓凰郡主开脱,即使在靖王因赤焰案而不被梁帝待见时,高湛也愿意为他说话。这些举动,都暗示着高湛对赤焰案相关人物的暗中关照。

二,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湛对静妃的态度。静妃因与林府的紧密关系而在赤焰军案后被牵连,十多年来在后宫中如同透明人一般被梁帝遗忘。

然而,高湛却暗中关照着她。当梁帝因太子和誉王的争斗而心烦意乱时,高湛巧妙地引荐了静妃,为她重获梁帝青睐创造了机会。

然而,高湛深知梁帝的狠绝,每当梁帝触及赤焰案这个话题,他都会谨慎地保持沉默。这种矛盾的心态,既反映了高湛的明哲保身,也显示了他内心的挣扎。

他不得不在忠诚与同情之间寻找平衡,这种矛盾为他日后的选择埋下了伏笔。赤焰军案的阴霾,不仅笼罩着整个大梁朝廷,也成为了高湛内心无法摆脱的负担。

这个案件成为了高湛在后来支持靖王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他最终选择倒戈的心理基础。当林殊以梅长苏的身份重返京城,开始辅佐靖王夺嫡时,朝堂上的局势开始悄然变化。

虽然梁帝被蒙在鼓里,但敏锐的高湛却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这个麒麟才子的出现,让高湛意识到靖王可能成为夺嫡的一匹黑马。

起初,高湛保持了他一贯的谨慎态度,选择静观其变。他不像从前太子和誉王争储时那样明确站队,而是适时地为靖王说几句好话,既不显山露水,又能做个顺水人情。

这种微妙的平衡,体现了高湛的政治智慧。正如梅长苏所言:"一来高湛多年明哲保身的做法不会因为我们的拉拢而动摇,二来他离陛下太近了,要想收服他,难免会漏些机密弱点在他手上,一个掌控不好,反而弄巧成拙。

"随着时间推移,高湛开始逐渐看好靖王。在他眼中,靖王比起懦弱的太子和野心勃勃的誉王更具潜力。靖王的长情和正直,他为赤焰军翻案的执着,都让高湛暗自赞赏。

特别是靖王得到麒麟才子梅长苏的辅佐后,高湛更是看到了希望。他注意到,自从梅长苏进京以来,靖王受到的恩宠和得到的人望肉眼可见地一日日水涨船高,而太子和誉王则日渐式微。

同时,高湛对静妃也产生了好感。静妃沉稳好静的性格正是梁帝所需要的,高湛开始有意无意地向梁帝提及静妃,为她重获宠幸创造机会。

当梁帝在后花园闻到药香时,高湛立即提醒:"陛下,墙那边便是静嫔娘娘的芷萝宫了,那边有片药圃,想必这香气呀,就是从墙那边飘过来的。

"这一提醒,为静妃打开了复宠之门。高湛的这种态度转变,虽然缓慢而隐蔽,但却是真实而深刻的。他开始在心里暗暗支持靖王,尽管表面上仍然保持中立。

这种微妙的变化,从靖王推荐刑部主事蔡荃时就可见一斑。高湛意味深长地看了景琰一眼,显然已经察觉到靖王参与夺嫡的心思。

高湛对靖王的支持,不仅源于对靖王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源于他对大梁未来的考虑。他认识到,只有靖王上位,才能打造一个兴利除弊、除旧布新的大梁。

三,靖王不仅有能力,还有静妃这位聪明睿智的母亲作为后盾。静妃既懂得隐忍,又善于笼络人心,给予机会就能牢牢抓住梁帝的心。

高湛的这种态度转变,为他日后的关键助力埋下了伏笔。他开始在暗中为靖王铺路,虽然行动谨慎,但立场已经悄然改变。

这种微妙但有力的支持,成为了靖王势力逐渐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局势的发展,高湛开始在关键时刻为靖王提供重要帮助。

这些看似微小但至关重要的行动,成为了靖王夺嫡之路上的转折点。当夏江指认梅长苏是林殊,梁帝召梅长苏入宫时,高湛敏锐地意识到了危机。

他借静妃遣宫女送清暑百合汤之机,传话给静妃"苏先生不可进宫"。虽然这次传话已经太迟,未能阻止梅长苏入宫,但这个举动标志着高湛开始主动向靖王阵营靠拢。

静妃接到这个意外的传话时,惊诧之余也意识到了高湛投靠的心思。更关键的是,当梁帝听信夏江的"宁可错杀,不可错放",欲用毒酒杀害梅长苏时,高湛在端酒时故意说了一句"这杯是苏先生的"。

这个看似普通的提醒,实际上暗示了景琰酒中有毒。这个举动不仅给了景琰抗旨的勇气,也为梅长苏赢得了生机。高湛的这一行为,显示出他已经在暗中选择了站队。

退朝后,梁帝仍心存疑虑,向高湛询问梅长苏是否真的是林殊。高湛罕见地给出了明确否定的回答,这让一向摸不准高湛心思的梁帝感到意外。

高湛巧妙地利用自己对太子性格的了解,说:"依臣对太子心性的了解,如果梅长苏是林殊,太子景琰绝不会让夏江把他带进悬镜司。

"这个看似合理的解释,暂时打消了梁帝的疑虑,再次保护了梅长苏和靖王的计划。高湛的这些关键时刻的助力,虽然细微,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每一个小动作,都在为靖王铺平道路。这种微妙但有力的支持,成为了靖王势力逐渐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靖王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高湛的支持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当景琰强势要求重审赤焰案时,他已经在朝堂上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一呼百应。此时的梁帝,已经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虽然高湛仍然亦步亦趋地跟在他身边,但他们的心已经渐行渐远。在这个关键时刻,高湛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当梁帝要传召梅长苏入殿时,高湛不再是立即执行,而是先看向静妃,得到她的首肯后才传达旨意。

四,这个小小的举动,标志着高湛已经彻底放弃了梁帝,转而投向了靖王阵营。高湛的这些关键助力,不仅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他对大局的精准把握。

他在最危急的时刻伸出援手,在最关键的转折点做出选择,这些行动都成为了靖王最终胜出的重要因素。高湛的选择,再次证明了他审时度势的能力,也印证了梅长苏当初对他的判断:"等将来殿下足够强的时候,他不是我们的人也是我们的人了。

"随着靖王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局势已经明朗化。当景琰强势要求重审赤焰案时,他已经在朝堂上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一呼百应。

这一幕,标志着靖王夺嫡之路已经接近成功。此时的梁帝,威严不再,已经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他乱发横飞,神情落寞,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

虽然高湛仍然亦步亦趋地跟在他身边,但他们的心已经渐行渐远。在这个关键时刻,高湛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当梁帝要传召梅长苏入殿时,高湛不再是立即执行,而是先看向静妃,得到她的首肯后才传达旨意。

这个小小的举动,标志着高湛已经彻底放弃了梁帝,转而投向了靖王阵营。高湛的这个选择,再次证明了他审时度势的能力。

他准确地预见到了靖王的胜利,并在最后关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一刻,高湛不再是那个只忠于梁帝的老臣,而是成为了新朝的支持者。

他的倒戈,不仅是对靖王的支持,更是对大梁未来的期望。随着靖王成功登基,新的朝代开始了。高湛因其在关键时刻的支持,被任命为六宫都总管,在宫中安享晚年。

五,这个位置,既是对他多年忠诚服务的回报,也是新皇对他能力的认可。在新的宫廷生活中,高湛显得轻松愉快。他最喜欢去看望小皇子,与新皇后相处融洽。

有一天,当皇后体贴地提醒他"起风了"时,高湛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意味深长地说:"不,不是起风了,而是在这宫墙之内......风从来就没停过......"这句话,既是对他漫长宫廷生涯的总结,也是对他成功度过无数风浪的自豪。

高湛的故事,成为了【琅琊榜】中一个独特而精彩的篇章,展现了一个老臣如何在权力更迭中保全自己,并最终选择正确的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