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欢喜传媒崛起前,文青徐峥宁浩加上资本家董平,为啥最后又亏20亿

2024-01-01影视

三子登基:文青出道之路

2006年的那个夏天,一部名为【疯狂的石头】的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上空气十足,轰动一时。

「一个优秀的导演,必须在创作与票房之间找到平衡点。」当被问及自己的转型之路时,徐峥如是说。的确,徐峥、黄渤与宁浩三人均是90年代从艺,他们或出身话剧,或拍摄小众电影,一心追求「艺术」与「精神食粮」。

直到近些年,他们才一改作风,全面转向商业电影道路。这其中,最关键的转折点,便是2006年的那部【疯狂的石头】。

作为【疯狂的石头】的编剧与导演,宁浩坦言自己当初并不看好这部电影。小成本剧情片在市场上向来不受待见,投资方又力推新人编剧与演员,这让他对票房成绩并不抱有信心。

「我已经做好了转行的准备。」宁浩说。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部电影取得了超2亿人民币的高票房,一举将三位青年导演推上了影坛新星的宝座。

主演之一的黄渤在获奖感言中非常激动:「感谢所有观众的支持!这部电影让我重新认识到,原来商业与艺术是可以完美结合的。

」对,正是这部小成本电影的意外收获,启发了三人对娱乐电影价值的思考。或许,在商业与精神之间,还存在一条通向成功的新道路。

【疯狂的石头】的爆红,成就了他们在商业电影领域的「三子登基」。

囧王加冕:沉浮与突围

2010年,一部以中国人春节返乡题材为蓝本的喜剧电影【人在囧途】登上银幕,并取得了超过4。2亿元的票房佳绩。

这不仅奠定了徐峥在商业电影界的地位,更与另一位喜剧演员王宝强的合作,打造出了「囧系列」这一中国喜剧电影的票房保证。

然而,在巨大商业成功的背后,两人也历经了来自资本与市场的种种束缚。最终,他们选择自立门户,这成就的不仅是个人的自由,也是对中国喜剧电影这个侥幸存活的物种最后的救赎。

对徐峥来说,【人在囧途】的成功有着双重意义。第一,这象征着他在商业电影界的最终加冕,一个可以用票房说话的喜剧大师,从此诞生。

第二,这也成就了与另一喜剧巨星王宝强之间的联手,开启了两人「共赢共荣」的职业生涯。两大票房保证的合体,很快便实至名归,囧系列电影接连推出并取得了一致好评。

对观众来说,「囧」系列已成为春节和暑期档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然而,这其中也饱含着长久以来两人对市场与投资方的种种不满和焦虑。作为囧系列的灵魂人物,徐峥和王宝强却未从中获得与票房和劳动相匹配的回报。

这最终在【泰囧】上映前爆发,徐峥为了获得资金自由和分成,不惜与之前的合作公司「真极度」决裂,并由自己出任监制。

从此,两大喜剧巨星正式宣告脱离困境,开始自导自演与独立开拍自己的作品。这标志着他们对资本与市场的根本突围,也为中国喜剧电影这一曾经岌岌可危的文类注入了全新的生机。

新航路:欢喜传媒的崛起

在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崛起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推手却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资本力量。一位名叫董平的投资人,通过其神通广大的人脉资源,在电影圈里可谓如鱼得水。

他不仅参与投资并发行了多部卖座大片,还与三位青年导演徐峥、黄渤和宁浩合作成立了一家名为「欢喜传媒」的电影公司。

这家公司像一艘巨轮,有着雄厚的实力与投资支持,一度成为整个电影圈的风向标。

「没有董老板的支持,就没有我们三个人今天的成就。」在某次采访中,徐峥如是说。的确,正是在董平的运作下,欢喜传媒通过引入各种机制不断推高自己的股价,并签下多位一线导演与演员。

这为三位导演提供了一个施展拳脚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打造出自己的作品。同时,通过股权分红的模式,电影的销售收入也能直接体现到股东的利润中,这让电影投资本身也变成了一项极具潜力的盈利模式。

在欢喜时代的鼎盛期,整个电影业界也正经历着空前的繁荣景象。票房销售节节攀升,股价飙涨,各种资本闻风而动,都想分一杯羹。

这背后的推手,就是以欢喜传媒为代表的新兴电影公司以及它们背后的投资集团。对于电影人来说,这无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与创作自由。

而这条新开辟的创业航路,也让更多电影工作者看到了通向成功的可能性。欢喜时代,实则是电影产业鼎盛时期的写照。

困局:欢喜不再

曾几何时,欢喜传媒这艘巨轮,载着电影业界的梦想,破浪前行。它不仅签下了多位顶级影人,还与三位青年导演结下不解之缘。

然而好景不长,在近几年与疫情年的冲击下,欢喜传媒渐渐陷入困顿。旗下艺人少有佳作诞生,股价暴跌,最终面临了20亿元的巨额亏损。

这一切的起因,其实都可以从市场的变化中找到答案。当老方式不再奏效,欢喜传媒势必会迎来自己的终结。

「我们低估了疫情和生活压力给观众带来的影响。」欢喜传媒CEO李行在股东大会上忏悔道。的确,疫情期间,观众压力与焦虑大增,也就无心欣赏那些轻松搞笑的商业片。

与此同时,旗下艺人推出的多部新作均告失败,投资毫无回报。股东与投资人见势头不对,也开始매도股票,股价直线下滑。

与市场失去连接,是欢喜传媒衰亡的最大原因。

「文娱产业要依赖人心,我们不能违背普罗大众的意志。」有评论如是说。的确,当商业逻辑行至尽头,市场进入瓶颈,人心却是最不能忽视的变量。

无论多完美的体制,也抵挡不住时代变迁的洪流。欢喜的失败,正是一种必然。当代人不再买那一套,欢喜传媒注定会在历史的洪流中消逝。

我们唯有接受这一事实,这种局势已经无法挽回。

历史终结:电影的黄昏

一个时代的终结,往往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启。当欢喜传媒在市场中渐趋衰微,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意味着电影这一文化形式本身,作为大众娱乐的地位也随之下降?电影带给过我们欢乐,感动过我们的心,但在利益的推波助澜下,它还剩下什么?或许,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当下人心不再,电影的辉煌已成历史。

「人生苦短,我们还要及时行乐。」这是李安在获奖感言中提出的名言。的确,电影这一媒介形式曾让千万人怡然自得,给人们带来欢乐。

它推动着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着创作表达的平台。但当世人的关注转移,产业的发展停滞,电影能给我们的,恐已所剩无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电影不再是那个时代的主流。

「新人立,新的创作潮流正在孕育而生。」这是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的确,电影这门手艺终会有人来承继与发扬。

但在现有格局被颠覆、新秩序建立之前,电影业必将先经历一段冬眠。这是任何文化形式发展至趋势衰退阶段时的必然规律。

我们唯有积蓄力量,观望新生代电影人的崛起。

历史终结后,必将迎来新的电影曙光。

总结与启示:壮志未酬 还看今朝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整个故事,那就是「壮志未酬,还看今朝」。从三位青年导演登基,到欢喜传媒的兴衰历程,再到电影自身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我们看到的无不是青春与梦想在这变迁中曲折前行的轨迹。

它启示我们:面对失意,仍要保有希望。

「我们这些老骥休矣,望新生代电影人接续我们未完的心愿。」这是业内大佬们的心声。的确,当欢喜梦幻破灭之时,电影人心中是否也升起这样的想法?固然遗憾,但更多的是期盼——期盼有新人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电影毕竟记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它值得被世代相传。

所以,当市场失衡,环境不佳之时,我们更要保有积极心态。盈利模式何其多变,创意永无止境。电影的终结只是暂时的,它的希望还在明日。

我们怀揣着壮志,任重而道远。就让我们引颈以待新锐电影人的崛起,看他们将为中国电影开启什么样精彩绝伦的新篇章。

今日暂别,他年再聚。电影人的故事并不会就此落幕,还有更精彩的一幕幕在后头。这就是电影命运转折的刹那,我们仍然看到希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