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同样演「三国」刘备,把于和伟、孙彦军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2024-07-25影视

若要论谁笔下的群像最生动,罗贯中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其中刘备这一角色尤为复杂多面。

一部【三国演义】,写尽了德与道。我们看到刘关张桃园结义,患难与共;见证李曼成慨然允诺,义薄云天;感受玄德为友冲冠一怒,肝胆相照;惊叹关云长单刀赴会,气吞山河。

同时,这部作品也道尽了利与权的争斗。身处劣势的曹操反杀四世三公,威震华夏的关云长败走麦城,身负血仇的刘备含恨病死白帝城,三雄争霸却让司马家得了天下。

在这纷繁复杂的乱世中,刘备的形象显得格外矛盾。他时而英雄气概十足,时而又显得优柔寡断;既有匡扶汉室的远大抱负,又不乏市井草莽的市侩气质。

说他中庸吧,他却成就了"开局一卖草鞋的,收局却问鼎天下"的热血上位史;说他是有能之臣吧,他的创业又屡屡破产被清算,知天命之年都还在逐梦中原。

这样一个矛盾而丰满的角色,给演员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扬刘抑曹的基调下,避曹锋芒,诠释出刘备的魅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从于和伟和孙彦军的精彩演绎中寻找了。

在众多版本的【三国】影视作品中,于和伟和孙彦军分别塑造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刘备形象。二人同样演绎刘备,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孙彦军版的刘备沉稳大气,儒雅有度;于和伟版的刘备则血性十足,草莽英雄本色尽显。究竟谁的诠释更胜一筹?让我们走进这两位演员的表演世界,一探究竟。

刘备的一生,始于微末,终于帝位。然而,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一个信念:匡扶汉室,中兴汉统。于和伟在饰演刘备时,将这份执着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讨伐董卓的剧情中,他一上场就慷慨激昂地宣告:"我乃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尽管群雄对此嗤之以鼻——毕竟刘胜妻妾成群,光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但刘备眼中的坚定丝毫未减。

这一幕不仅体现了刘备的自信与勇气,更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当刘备接受汉献帝的密诏时,于和伟的表演更是精彩。

他先是谨慎地向门禁出示身份:"我要进去,你不让我进去我就告诉曹操。"这时的刘备,还未与曹操翻脸。然而,进门后听到汉献帝一声"刘皇叔",道尽了在位时受曹操压制的无奈和心酸。

随即,刘备的态度大变,对门禁怒斥"放肆!",彻底与曹操划清界限。从这一刻起,刘备立下决心,要以兴复汉庭为己任。

相比之下,孙彦军版的刘备则更多地体现了"宽仁忠厚"的特质。他塑造的刘备虽然同样怀揣匡扶汉室的志向,但表现得更为内敛含蓄。

无论是面对张飞的鲁莽,还是关羽的固执,孙彦军的刘备总是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化解矛盾。例如,当张飞失守徐州后准备自刎谢罪时,刘备虽然怒其大意,但也只是以巴掌惩戒,并阻止张飞的极端行为。

又如关羽惨死后,张飞暴跳如雷,嚷嚷着要去讨伐东吴,刘备再次劝阻,告诫张飞要等待时机。这些细节无不展现了一位仁君应有的气度。

即便到了弥留之际,刘备仍不忘初心。于和伟饰演的刘备在临终前仍在教育阿斗背诵【高祖本纪】,体现了他对汉室血脉的骄傲和责任感。

这份执着,正是他一生为之努力奋斗的动力,也是他勇往直前的旗帜。两位演员虽然风格迥异,但都成功塑造了一个志存高远、初心不改的刘备形象,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这位乱世英雄的家国情怀。

刘备的成功不仅仅依靠他的仁德和血统,更源于他的智慧与城府。青梅煮酒论英雄和借荆州不还的故事,正是体现刘备智慧的经典桥段。

在青梅煮酒的戏份中,孙彦军的表演可谓精妙绝伦。建安四年,袁曹锋芒毕露,为保身后无忧,曹操以酒宴试探刘备。当曹操说出"现在的天下,只有你和我称得上是英雄,袁绍那样的人根本不配!"时,孙彦军饰演的刘备先是"失匕著",翻译过来就是吓得筷子都掉了。

但紧接着,他警惕地瞥了一眼曹操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杀意,又迅速恢复平静。这短短的一瞬间,将刘备内心的惊诧、警惕、野心和隐忍全部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示了刘备"唯唯诺诺之外的隐忍克制、喜怒不形于色"的一面。

而于和伟在处理借荆州不还的剧情时,则展现了刘备另一面的智慧。面对周瑜的美人计,于和伟的刘备并未显得慌乱。

他先是怒斥张飞关羽,密令诸葛亮暗中谋划,随后才赴约东吴。在见到吴王时,刘备更是主动将赵云之剑交给吕蒙,坦然下跪,直言不讳地表示:"是的,我不是来还荆州的。

"这一跪不仅彰显了刘备追求事业的决心,更体现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者永无畏"的精神。这一跪不仅打动了孙尚香的心扉,更让整个东吴阵营措手不及。

试想,若没有刘备这番气魄,仅凭诸葛亮的"将计就计"四个字,如何能让东吴吃瘪?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殊不知美人也难抵这热血男儿的英雄气概。

两位演员都成功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刘备形象,但侧重点略有不同。孙彦军更多地展现了刘备的内敛和城府,将其塑造成一个"宽厚仁慈却颇具城府,胸怀大志却懂得适时示弱"的形象。

而于和伟则突出了刘备的果断和魄力,展现了一个"血性市井,草莽英雄"的刘备。孙彦军的刘备仿佛一潭深水,于和伟的刘备则如一团烈火,各有千秋。

这两种诠释都为观众展示了刘备智慧的不同侧面,让人不禁感叹:难怪刘备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就帝业。他的智慧与勇气,正是他在三国乱世中立足的关键。

刘备的一生充满传奇,但最终仍难逃悲剧命运。无论是创业初期的艰辛,还是晚年的夷陵之战,都折射出英雄迟暮的凄凉。

孙彦军在演绎刘备投靠刘表时的怆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的刘备已经40岁,正值壮年却仍未有所建树。有一天,刘表请刘备一同吃酒聊天,在前往府邸的路上偶遇蔡夫人。

蔡夫人不经意的一句调侃:"好久不见,你长胖了啊",却让刘备心中五味杂陈。孙彦军眼中闪过一丝黯然,随即流下一滴泪,又匆忙抹去。

这个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刘备面对蹉跎岁月的自卑与不甘。在与刘表对饮时,孙彦军更是将刘备内心的矛盾和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潸然泪下,感叹道:"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刘备的悲怆,更折射出一个中年人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

而于和伟在刻画晚年刘备时,则着重表现了他的疯狂与执着。在夷陵之战中,关羽被杀,荆州被夺,此时的刘备已然是穷途末路。

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举全国之兵力,对战东吴。然而,求胜心切的刘备却处处受挫。陆逊以火烧连营的战术,让刘备的八百里连营化为灰烬。

面对这样的惨败,于和伟饰演的刘备终于崩溃了。他不顾形象地朝着吴军嘶喊,声声悲戚,句句戳心。于和伟将刘备的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一头白发凌乱不堪,衣衫歪歪斜斜地挂在身上,眼中充满了悔恨与绝望。

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刘备的悲怆,更折射出一代枭雄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无力感。两位演员都成功捕捉到了刘备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变化,为这个立体的角色增添了更多人性的色彩。

孙彦军塑造的是一个内敛克制却满怀壮志未酬的中年刘备,而于和伟则呈现了一个在失败面前歇斯底里却仍不放弃的晚年刘备。

这两种诠释都让观众看到了刘备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脆弱一面,也更加理解了他作为一代英雄的不易与坚持。纵观孙彦军和于和伟的表演,两人都将刘备这一角色诠释得入木三分,但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孙彦军的刘备举止优雅,言谈得体,完美诠释了"宽仁忠厚"的形象。他的表演细腻入微,尤其是在处理刘备的哭戏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可哭可不哭就不哭,非哭不可的话就大哭。

"这种表演方式让刘备的情感表现既充分又不失分寸。在孙彦军的诠释中,刘备在失意踌躇时会大哭,为亲为知己时也会大哭,展现了枭雄应有的气魄。

而在苦言相劝张飞、目睹刘表病逝蔡氏密不发丧、看到百姓流离失所、托孤白帝城等场景中,刘备则是含泪而泣,体现了一个问鼎天下者应有的沉稳。

孙彦军通过这些细腻的表演,将刘备的德仁刻画得有血有肉,慷慨大气。相比之下,于和伟的刘备则更接近市井草莽,充满了血性与激情。

他塑造的刘备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无论是慷慨陈词还是怒发冲冠,都展现了刘备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特别是在表现刘备的野心和决心时,于和伟的表演极具感染力。

于和伟版本的刘备不再是唯唯诺诺的形象,而是更多地展现了隐忍克制和喜怒不形于色的一面。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戏中,于和伟仅用一个眼神就传达出了刘备内心的警惕、杀意和平静,将刘备复杂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两种不同的诠释,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引发了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的讨论。正如网友所言:"【新三国】中出色的人物很多,他们的塑造或是偏演义,或是偏正史,但大多都在意料之中,只有于和伟版本的刘备出乎意料。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刘备形象,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位三国时代的传奇人物。刘备这一角色,既是历史人物,也是文学形象。

他的复杂性为演员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也让观众看到了不同视角下的英雄形象。孙彦军和于和伟的表演,各有千秋。

孙彦军塑造了一个儒雅大气、慷慨豪迈的刘备,将其"宽仁忠厚"的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刘备举止优雅,言谈得体,在处理复杂局面时总能展现出一位仁君应有的气度。

于和伟则呈现了一个血性十足、草莽英雄的刘备。他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刘备市井草莽的一面,同时又不失英雄本色。

于和伟版的刘备更接近历史上的真实形象,让人感受到了这位枭雄的果断与魄力。两种诠释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也都为观众理解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正如网友所言:"两者结合就是历史上真正的刘备!"也许,正是通过不同演员的诠释,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三国时代的传奇人物。

在未来的演绎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精彩的刘备形象,为这个千古流传的角色增添新的光彩。无论是偏向演义还是正史,每一种诠释都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这位乱世英雄,体会他的成功与失败,理解他的抉择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