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怪物】:要撒多少谎,才能成为一个「正常」人?

2024-01-20影视

如果说成为自己,是许多人理想的人生目标,那么努力成为一个被社会接受的正常人,是许多人在现实中努力的方向。

在成为自己,和成为一个「正常」人之间,往往隔着许多个谎言,甚至是许多的自我欺骗。

近期上线流媒体的日本导演 是枝裕和 作品 【怪物】 ,便是用电影手法揭示这一现实的佳作。

电影涉及孩子、学校、家庭,属于青春题材,不过讲述手法新颖,画面唯美,当然还有知名演员(如 安藤樱、永山瑛太、田中裕子 )贡献不俗的演技,值得大家消磨2个小时的时光。本文则从心理视角做的一点分享,为了不让剧透影响观影体验,建议大家可以在欣赏完影片后阅读。

1

如果说这个社会上哪个群体最不「正常」,大概就是孩子。

因为孩子身上还保留着大量原始、质朴的人性,他们不虚伪做作,最少撒谎,当然也因此是整个社会最希望改造成「正常」人模样的群体。

故事就从小学生凑的母亲发现儿子近期的异样开始:问自己关于「猪脑子」、「是不是怪物」的问题,运动鞋莫名少了一只,校服沾满脏颜料等,都让她忧心忡忡。观众也会觉得,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遭遇了什么霸凌。

她到学校了解情况,竟然发现,「霸凌」者是孩子的老师!

而且老师对自己的做法「义正言辞」,道歉也很不情愿,因为这名老师所见的是,凑欺负了班上的另一名同学星川,他的干预完全是出于维护秩序,所以对于家长的兴师问罪,只是出于学校管理体制的无奈之举。


然而,这不是【少年的你】日本版,随着故事线继续推进,观众会发现,这些都是「迷雾弹」,原来, 凑和星川这两个男生的关系非常紧密,甚至到了被班上同学拿来说笑他们是「一对」的程度,当然在同样保守的日本,这是非常不被接受的。

不仅如此,更直白表达性取向的星川,被自己的父亲认定是「猪脑子」、是「怪物」,并且因为他和凑亲近,所以要其转学,甚至教他当着凑的面说自己「喜欢女孩子」,阻断这段不被社会接受恋情继续发展。

至此,观众才明白,凑母亲发现的异样,老师发现的所谓「欺负」,其实背后是少年小心呵护自己的亲密关系才有的各种「诡异」举动。如果说存在「霸凌」,也是班级上其他同学看见他们的「不正常」发出的各种揶揄和嘲笑。

少年人不善于伪装,但又不想被认为是「怪物」,因此「撒谎」,却似个漏斗,让大人察觉到,但又没有察觉实质 ,进而延伸出了故事的种种。

讲述青少年性取向有关的题材,是这几年国际文艺创作的热点,也很容易讨好许多十几岁二十几岁更加开放的年轻观众。但是以东亚地区为背景,从少年角度讲述的性少数故事还是凤毛麟角的,【怪物】可以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不过,如果仅仅把视角放在性取向方面,我觉得还是有些狭隘,因为青少年心理或行为问题中,性取向的探索及困扰,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 更多的问题,如抑郁、焦虑、逃学、茧居族等,其实也会呈现出类似的情况:

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真正问题,并不了解,却也缺乏深入探究的意愿。

电影没有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而是采用三重视角,即母亲、老师、孩子,用大量电影语言,向观众呈现这个故事的「真相」,既有叙事手法「炫技」,让观众有悬念感的意味,同时也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问题揭示之难:

真正的真相,往往是掩藏起来的,人们,特别是大人,只是「看到」,便以为这些就是真相。

亦或者,他们也 不允许真正的问题被暴露出来,因为他们要的是一个更加「正常」的孩子 ,他们害怕,一旦探究下去,孩子竟然真的「不正常」,而这点他们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

而能感应到这一点的孩子,自己也会主动隐藏起来。

因此,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怪物】至少也提醒了父母和老师,面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要「 思路打开 」,用旧思维很难找到真正的答案,甚至会误入歧途。

当然,除非你准备继续自己骗自己的话。

2

孩子总会长大,也会变得更加善于隐藏自己,撒谎大概是很多成年人的本能。

电影如果仅仅停留在孩子层面,那不失为一部儿童青少年心理片,但是导演和编剧的野心绝不止这点。

其实, 电影中的大人们何尝不在主动隐藏自己、改造自己,只为做个「正常」人?

电影中,由日本青年演员瑛太饰演的老师,虽然自己没有霸凌学生,但是受制于日本学校制度下,老师的地位更加卑微,所以不得不对家长进行道歉。


其他老师就劝慰他,没有人在意真假,现在只是要把这件事了掉,能平息家长怒火就可以,不让事件继续发酵才是最终目标。

他也不得不选择低头认错。

成年人身处在一个系统中,很多时候都要被迫接受这类事,而且是以一个看起来更加宏大的名义,让你不好拒绝。

作为老师,他更是被老师这个身份束缚住,因为是老师,所以举止要端庄,想和女友求爱,女友便回应了一句,你可是老师哟,虽然有调侃成分,但是言下之意似乎老师就得正儿八经,不能有性的需求。

他的女友曾经在日本夜店工作过,而这一点也被家长、同学放大解读,认为这个老师不正经,怎么和这样的人谈恋爱?而他也不得不把这段关系小心隐藏。

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没有一个具体的人迫使你要怎么做了,但是这个系统似乎就有神奇魔力,让你不得不主动、自觉接受「改造」,改造成「他们」期待的「正常」人。

凑的母亲亦是如此。

丈夫早逝,她一个人抚养凑长大,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她到学校为孩子的事情主张权益的行为,就被解读为,因为是 单亲妈妈所以会过度紧张孩子 ,认为是她不太正常。

因为是单亲妈妈,所以行为就要被放大解读,视为不正常了?


没错,这种「刻板印象」也是「正常」体系的一部分:

你的「不正常」在他们看来,也有「正常」的理解,而没有人在意你的诉求是否真的合理。

而妈妈自己也很难逃脱所谓社会规则对「单亲妈妈」的「刻板」要求:

她就直言不讳地对孩子说,现在自己的任务,就是好好抚养孩子,等孩子长大,结婚,然后自己才能寻找自己的幸福。


这是非常东亚母亲的说辞,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听到过类似的版本,也可能你的母亲也说过类似的话,诸如你结婚成家,她的人生任务就完成了。

这当然是令人窒息的,特别对凑这样比较「不正常」的孩子来说。

然而,这种对自己要做什么的确信,不也正 是努力成为一个「正常」的「单亲妈妈」自我认同在作祟吗?

是的,成年人在成为自己和成为一个正常人的道路上,往往选择了后者,甚至是下意识,想也不想就往这条道上走,而且,因为多年撒谎骗人,功力增强,不仅很容易骗过他人,也很容易骗过自己。

站在局外看他们,我们可以感受到浓烈的 压抑人性 ,电影对大人世界的画面色调,也是充满压抑,全然不同于小演员出场时候的画面舒服,但是这恰恰是成年人世界吊诡的地方:

成年人努力成为一个正常人,让他们看起来都很变态 ,至少心理上是这样的。

而这,或许是电影之所以叫【怪物】的缘由吧:

如果说小孩的性取向不同于「大多数」是「怪物」,那么 一个个七辛八苦努力成为「正常人」的大人更是「怪物」。

何苦来哉!

3

就这个层面看,导演和编剧的眼光是毒辣了,他们看准了这些年我们整个社会的基本思潮:

社会趋同

虽然市场上可以选择的物品变多了,人们的工作类型也丰富了,但是大家好像变得都差不多:

不同超市里的货物,从包装到品类,都差不多,你搞面包摊和小厨房,我也搞,卖的东西外观、口味也都差不多。

商家派送的礼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帆布袋。

各家直播间的路数、话术也差不多,都是「家人们」、「宝宝们」,都是「最后几单」。

时尚达人,也像拷贝出来的,画着类似的眼线和浓妆,春夏天穿多巴胺、秋冬穿美拉德。


十几年前流行过的MBTI测试又开始风靡,而且这次更是把人简化为「I人」、「E人」,人们也乐得这种简化,倒也不是为了一眼看穿对方,而是简单明了就是好的。

独立思考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谈出来的内容,不是AI生成,便是某个短视频博主的二手观点, 真正有见地的思想,越来越少 ,当然也不能指望几分钟的短视频能有多少见地。

人们似乎 被某种东西罩住了,看起来选择很多,但是这些选择也是类似的 ,就像「预制菜」、「定制化」,是批量生成的, 有性格的人不缺,但有个性的灵魂很少。


在这个局面下,人人都在试图变得更靠近某种标准,并按这种标准过活,对内心深处那个与标准不太一样的自己怀揣戒心,担心这个内心的「怪物」被人识破,亦或者让自己「破功」。

4

我很幸运地做了一份有机会与许多人内心「怪物」打交道的工作,心理咨询。

可以这么说,每一个走进这间咨询室的人,往往都是在谈自己的「与众不同」,在谈自己与所谓标准不一致的地方。

很多时候,他们也为此苦恼,并不是苦恼自己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而是 苦恼自己做一个与标准一致的正常人好像也不容易。

而这恰是生而为人悲哀的一面。

事实上,我们 每个人相对这个所谓的标准,都是「怪物」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所谓千人千面。

而我们苦心经营,出了房门可能就要戴上面具,去做一个「正常人」的结果,是千人一面。


本来这个千人千面,才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要求千人一面,才让自己变得口不对心,生活拧巴。

而很多的 心理问题,正是这种试图变「正常」导致的。因为违背内心,本身就是不正常。

人是多么会和自己较劲啊!而且是这么多人一起在玩一个和自己较劲的游戏!

电影中,星川被父亲要求和凑撒谎,自己即将转学,而自己的「猪脑子」也治好了,喜欢女生了。

但是,骗过父亲的他,立马转身打开房门,告诉失望的凑:

自己刚才说的,都是谎言。

「对不起,我撒谎了。」

这一幕打动了很多观众,也包括我。

这是一个人,虽然是个还很稚嫩的小孩,敢于直面自己谎言的一幕,话不多,但直戳内心。

千人一面的社会,我们无力去改变,但是,至少我们 可以直面自己的「与众不同」,从承认自己一直以来,都在「撒谎」过活开始。


我们可以出门戴起面具,这可能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在社会做不到足够包容的情况下,一个人更要做好自我保护。但是回到自己的房间,要马上把这个面具摘下,让自己透口气。

你要允许自己有这么一间房间。

知名英国作家伍尔夫说,女性要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是女性思想独立的基础。

我想这「一间房间」是属于所有人的,我们都需要这样一间属于自己、可以敞开面对自己的内心房间,在这里, 可以不用撒谎,至少不对自己撒谎。

祈愿我们都能奔跑在阳光下,不用在成为自己和成为正常人之间做选择题,不用在意是否成为他人心中的「怪物」,一如电影中田中裕子的著名台词:

「如果只有一部分人能拥有的,那就不是幸福,幸福是任何人都能拥有的」。

这份幸福,当然应该包括每一个「怪物」,每一个」内心深处住着「怪物」的你、我。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