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好莱坞是女人们的小镇:1930年代美国影迷杂志里面娘娘腔的男主角

2024-04-03影视

这本备受推崇的杂志对男演员们的评价,是既充分尊重他们独特的演绎风格,又坚决反对那些带有阳刚硬汉气息的角色形象。

更令人瞩目的是,大部分出镜配合女明星的"男主人们",其形象甚至比一线男明星更显"娇柔"和温婉。

通过大量报道体育赛事、狩猎活动等阳刚题材,这些杂志无疑在坚定不移地支持着美国的男子气概。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它们对于被视为"精英阶级"的柔性男性气质的刻画,或许正是某种消费主义企图颠覆男性气质的险恶用心的体现。

杂志编辑们似乎更热衷于塑造和推崇那些具有独特"温柔"阳刚魅力的银幕男星形象。他们频频在浪漫题材的影片中担任主角,与女星在剧中的化学反应令人叹为观止。

选择这样的男主角更有利于吸引女性观众,远比那些以传统"硬汉"形象著称的明星更具可靠性和诱惑力。

追溯20世纪早期男性气质的定义及其在公共艺术领域的体现,对比消费主义给男性气质带来的冲击。

要追溯男性气质在20世纪早期的定义,我们不得不提及大萧条时期。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无论是公共壁画、小说还是电影,普遍突出了与工人男性联系在一起的坚韧意志力和体力劳动的形象。

走进20世纪上半叶拍摄的影片,我们会发现许多工人阶级的男性角色表现出一种懦弱无力的形象,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们那些强大的女主人公的父亲或兄弟却常常面临着失业无收入的窘境。

相比之下,富裕阶层男性角色所展现出的,则是一种更加温婉谦逊的男子气概。

这种现象映射出了当时男性气质塑造中的权力斗争。著名影史学者德鲁·托德便深入分析过30年代影星及其银幕形象与男性气质之间的关联,他诘问道:"20世纪30年代是'花花公子'英雄盛行且反常的十年,堪称'男性理想'遭受扭曲的象征。

我个人观点则是,这其实是一种文化思想层面的"腐蚀"行为,试图通过投机取巧的娱乐化和消费主义方式,瓦解男性传统的坚定气概,转而培养出一批"娘娘腔"的顺从消费群体,服务于资本的贪婪利益。

描写1930年代女明星在好莱坞的显赫地位,掌控影片创作权力和薪酬待遇,展现她们在行业中的统治力量。

追溯1930年代,我们会发现大量确凿数据清晰地反映出女明星在好莱坞的主导统治地位。从1922年到1929年,男星在年度票房成绩排名前十位置上长期占据压倒性优势。

然而仅仅在1930年到1934年这短短几年间,女星的数量就迅速超越了男星,她们的影响力在娱乐圈内开始迅猛发酵。

接下来的1935年至1937年,女性在排名名单上的人数依旧稳步领先于男性。虽然到了1938年,男女明星的数量暂时重新达到了一种平衡,但是随即在1939年,女星的人数比例就已经直逼6:4,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优势。

除了在人数上的绝对统治,女明星在明星薪酬待遇方面也体现出她们在好莱坞的核心地位。虽然在1937年首次获取的前二十名薪资排行榜上,只有区区7位女星上榜,但在最高薪酬的十强名单中,却有6位是女性、4位是男性。

这无疑揭示了一个事实:在好莱坞这部"大制作"中,女星们确实是扮演者强大的"主力军"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享誉全球的顶级女演员们已经在事业上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自主权。通过自由签约和合同谈判,她们不仅能分享影片利润,还能主导故事的创作方向,甚至拥有选定剧组成员的决定权,包括能否批准与谁合作担任男配角或男主角。

这无疑就是权力的核心所在。

拥有了声誉、人气、收入,还掌控着影片创作的各个关键环节,女明星们已在好莱坞的金字塔顶端坐稳了宝座,统御着这座梦工厂的方方面面。

她们用自身的硬实力,彰显了女性在这个行当中独树一帜的统治力量。

通过一封年轻影迷的信件,阐释普通观众对男女明星形象的矛盾情绪和困惑。

1933年4月,一家备受瞩目的影迷杂志刊登了一封来自印第安纳州的读者来信。这是一位年轻的影迷,在信中他坦白了自己对男女明星形象的矛盾情绪和困惑心理。

"当她迷恋上乔治·布伦特时,我开始涂抹发油,塑造自己的面部轮廓,试图向他那样英俊挺拔的形象靠拢。"年轻人写道,满怀憧憬地努力模仿自己心仪的明星偶像。

"然而,就在不久之后,她又被詹姆斯·卡格尼那性感危险的魅力所吸引。我当时簇简直气得给了她一记耳光,却依旧深陷这段感情的泥淖,难以自拔。

"他的语气变得愤怒而无助,似乎对女友对卡格尼的迷恋感到茫然和嫉妒。

"就在最近,她又被莱斯利·霍华德那种温文尔雅的'柔情'魅力所吸引。

显然,这位年轻人的心上人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男性魅力都兴趣盎然。她对霍华德那种"温柔"的男子气概情有独钟,却也对拉夫特和卡格尼那种曼妙硬朗的形象充满向往。

年轻人对"柔弱"一词的使用,不无某种鄙夷和排斥的意味。

然而,从影迷杂志作家对霍华德独特魅力的评价来看,他在当时的女性影迷心目中却有着独树一帜的影响力。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影坛银幕之上,更已渗透到了银幕之外的现实生活中。

男演员们在私底下也开始展现出内在的多元气质,他们或阳刚威武,或温文尔雅,或刚柔并济,个性百态尽显无遗。

由此可见,那些忠实的女性影迷是何等热衷于发掘和追捧那些具有独特"温柔"阳刚魅力的男星!这类男星常常在浪漫题材的影片中担任领衔主角,与女主角在银幕上的化学反应令人艳羡和赞叹。

选择这样的男主角作为理想伴侣,显然比起那些以传统硬汉形象而闻名的男星更受女性的青睐和信赖。

回溯粉丝杂志编辑对"女性统治好莱坞"论点的支持,引发观点争议。通过男明星的吐槽,呼应开场提出的男性气质困境。

尽管好莱坞电影公司高层一直非常重视防范合同明星在工作之外生活曝光负面新闻,但这似乎并未影响到影迷杂志们对女性话题的关注热情,也没有阻挡他们对男性银幕形象生动描绘的兴趣。

事实上,大多数影迷杂志的封面都由女明星的独自照片所占据,她们光彩照人、备受瞩目。即便偶尔与男星合照亮相,男性也往往只能屈居其后,扮演了配角的角色。

1934年10月,知名编辑劳拉·贝纳姆直言不讳地表示,在那个年代,仅有查理·卓别林和乔治·阿里斯这两位男星的个人魅力足以独撑一部影片的卖座号召力。

至于那些着重于形象儒雅精致的男星,则很难与光彩夺目的女明星分庭抗礼。

一些女性影迷作家对此更是近乎热切地支持和倡导"女性统治好莱坞"的论点。她们根据女星的喜好来精心挑选影片主题和故事情节,这一点甚至已经超越了著名制片人塞缪尔·戈德温本人对"女性观众主导论"的支持程度。

最后,一位匿名的米高梅男主演不无嘲讽地吐槽说,一个男演员想在票房上取得成功,最大的嘉奖竟然是与一位重量级女明星合作同框,这实在是对男性地位的嘲弄。

这些迹象,无不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开场时提到的一个事实:影迷杂志将那些形象柔美、娇娆的男星归类为"阴柔"和"娘娘腔"的气质代表,与传统的阳刚硬汉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卡罗尔·隆巴德曾赞颂好莱坞是"瑰丽万象的王国,财源滚滚正是源自于女性的孜孜矻矻"。

这句话无疑道出了1930年代好莱坞被冠以"女人的小镇"美誉的重要原因。

虽然大多数影迷杂志鲜有直接质疑1930年代好莱坞场景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格局,但也有小部分杂志勇敢指出,好莱坞的女性不仅是舞台上的明星,更活跃于星探、剪辑师、影评人、服装设计师、剧本撰写人等诸多岗位,展现出了女性在这个行当中的多方面能力和地位。

这些影迷杂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振奋人心的信号:好莱坞并非男性主导权力的单一环境,主要的女明星们通过自身的出色表现,充分体现了女性超越男性的天然优势。

除了享有高于男星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她们更拥有了"特权和豁免权"这一超越常人的殊荣。

归根结底,1930年代的好莱坞正经历着一场性别权力版图的剧变。传统的男性主导霸权格局开始被颠覆, 女性的主导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水平。

女明星们凭借自身的影响力、话语权和掌控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之都"时代。

正是这种性别权力的转移和女性主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了好莱坞被冠以"女人的小镇"美誉的关键原因。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好莱坞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性别权力革命,女性在此处真正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彰显和权力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