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柯汶利真实社会事件改编【默杀】:警惕「集体沉默」引发「哗变」

2024-07-07影视

上一秒霸凌别人,下一秒就被锤杀——这惊场景绝不仅仅是柯汶利在【默杀】剧中呈现给观众的需要,更是柯汶利对真实社会事件改编 ,表达集体沉默导致「哗变」的无声呐喊。

【默杀】创作灵感来自柯汶利在台北读研时,在新闻中看到一则关于女孩遇害的报道。 当时校园霸凌,周围有人明确听到女孩呼救,但集体选择沉默,没人出来制止,导致少女被行凶致死。被害者母亲在女儿迟迟未归去调取监控,发现女儿早已回小区。被害者母亲挨家挨户去敲门询问,在邻居们的视若无睹中,决定「扫楼入户」寻找女儿,发现自己女儿尸体被裹在垃圾袋,丢在床底下。震惊与悲愤触动人心,令人发寒。案发时,响动巨大,邻居们却选择了沉默,没有人出来制止,没人电话报警,任由悲剧发生,却不伸手援助。集体「默杀」行为让柯汶利大受触动:「原来沉默是可以杀人的。 」凶手之外,选择旁观的「沉默者」同样成为了案件的共谋。

大为触动的柯汶利开始创作【默杀】剧本,希望用艺术作品为情绪找到出口。电影故事以从普通人走向恶魔的心路历程 为主线,在学校内发生女学生失踪事件时集体选择沉默中展开,并引发校园霸凌、家暴、性侵、谋杀等连锁效应 。【默杀】主题明确,说的是沉默引起「杀人」。犯罪的元凶固然可怕,但是沉默者更可怕。

「谁敢再霸凌?」,施暴者遭遇极端报复,全员惨死收场,私刑复仇超越了法律的边界?以暴制暴绝非电影「正义」,但如何解决霸凌问题?【默杀】在剧情中为观众呈现报复的快感,也写实「默杀」。在片末,林在福指认埋尸花圃犯罪现场时,面对墙倒众人推时的唾骂,大为失望的林在福,知道没有人关心林在福暴者的动机缘由 ,选择跳楼救赎,以无声反抗社会的漠视。

柯汶利拍摄«默杀»的视角独特,手法也很细腻。剧情大反转时,想让观众关注挖掘施暴者背后行为动机 ,或许他们也曾遭遇不为人知的施暴,或许它们行为的背后是家庭压力、生活环境、价值扭曲、利益瓜葛引发的。复杂性的终究还是人性,以暴制暴绝非「罪有应得」,是对社会环境的无声控诉 。这种极端的「正义」是否过于激进,是否会引发新的暴力循环,是极具争议的话题,挑战着公众认知边界。

比鲁迅笔下的「看客」更可怕的是「默杀」 。鲁迅先生在【药】中描摹围观砍头场面的观众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社会「看客」心态。而柯汶利把「看客」心态和社会后果刻画更加入木三分,在【默杀】中诠释着有一种谋杀叫沉默,那些「冷漠」「麻木不仁」的「看客」终将引发一系列的施暴与复仇 ,这种犀利的笔触,将冲突不断上升,推动着剧情走向高潮,也使得影片呈现出哲学思考,警示社会要敢于发声、勇于挺声而出、用好法律武器,才能真正终结霸凌的噩梦,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