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英国战神」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体重147磅(66.68公斤),即便穿上高筒厚底马靴,他的身高也只有170cm。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成功的战地指挥官的外貌并不引人注目——头上的黑色贝雷帽遮住了他稀疏的头发,肩膀上还缝着第八集团军的徽标。
1943年1月,蒙哥马利在自己的「格兰特」M3坦克里,注视着的黎波里港口。
完全是在命运的安排下(注1),直到1942年的8月,54岁的他才真正接到了军事生涯中的第一个重要任务——8月12日,在开罗的谢菲尔德饭店里,新上任的中东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注视着这位即将上任的第八集团军新指挥官,下令道:
「到沙漠中去,打败隆美尔!」
这位以尖酸刻薄、鲁莽专横、毫不妥协闻名的英国将军,很快就重振了部下低迷的士气,并坚决地顶住了来自首相的压力,非要等到所有的准备和训练都完成之后才开始向德军发动攻势。
凭借远超对手的坦克和燃料、士兵,蒙哥马利在随后的阿拉姆哈勒法会战中挡住了隆美尔的最后一次进攻。这次会战也因为蒙蒂绝对不愿意冒险的策略,成为了军事史上最为特殊的一次战役——不仅仅是因为防御者赢得了胜利,而且这次战役居然是纯粹依靠防御决定的胜负——英国军队在击退德军后,没有任何的反击举动,甚至连任何反击的企图都没有!
又过了7个星期,在接收了潮水般涌来的装备物资后,感觉自己拥有了绝对的胜利把握的蒙蒂终于向对面的德意联军发动了猛攻。
这就是「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充分体现了蒙哥马利的作战风格:深思熟虑后才实施的攻击,尽可能多的集中强大力量来攻击特定的地区;只设立有限的目标,并通过压倒性的火力来夺取它。
天可怜见,要知道,此时英国军队拥有的装备数量和质量优势,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
第八集团军总兵力23万人,隆美尔手下只有8万人,其中德国士兵仅有27000人;英国的装甲部队有2229辆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坦克(开罗的后备武库里还要1000辆补充),而隆美尔只有260辆德国坦克——其中有20辆在修理当中,还有30辆是轻型的2号坦克。没错,隆美尔还有280辆落伍的意大利坦克,除了用来当炮靶子外,起不到任何作用。
说到坦克的质量,英国人更是享有压倒性的优势:他们手中的「格兰特」和「谢尔曼」坦克数量超过了500辆,还有更多的新型坦克正在源源不断地运过来;而隆美尔手中有资格和美国坦克正面较量的,加装了75mm长身管火炮的新型四号战车,仅有30辆,而且没有补充。
M3「格兰特李」式坦克并没有那么不堪,前期的北非战场上,英国佬全靠这个才能对抗德军的四号战车。
至于空中和补给优势,就不用多说了。
后来的战役开始阶段估计很多人都清楚,英军用1000门大炮施放了15分钟的火力风暴,英国的装甲部队和步兵师成功地在德军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但是许多人不清楚的是,蒙哥马利虽然成功地「突入」了敌军防线,却没法继续进行纵深「突破」。
被限制在狭窄地带里的英国装甲部队陷入了德国战防炮的强大包围圈,每一次英军的攻击,最后都被德军在纵深防御带里的弹性防御化解了。
隆美尔最后被击败,完全就是因为他手中的资源越打越少,直至完全枯竭——凭借海量的资源,蒙哥马利通过消耗战击败了对手。更准确地说,是人多势众的英国军队如同压路机一样推着敌军不断后退。
在消耗完了手中最后的资源后,隆美尔不得不从阿拉曼防线上开始撤退,德国军队的行动一如既往地非常地迅速:他们挤在剩下来的机动运输车辆上,有序地向西撤退。
而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军,也一如既往地开始了自己拙劣的表演——过分小心、犹豫不决、推进速度很慢,而且进攻的范围过于狭窄。追击的英军装甲部队眼睛只盯着正前方,没有任何人想起来沙漠地带还可以从侧翼包抄。他们毫无时间挂念,一到天黑就必须扎营。终于不出所料地让隆美尔逃之夭夭。
这就是让蒙哥马利成为英国国家英雄的「阿拉曼大捷」,凭借这次「大捷」和之后的突尼斯战役的胜利,他不但享有了首相丘吉尔和帝国参谋总长布鲁克爵士的完全信任,还在英国国内拥有了数百万的粉丝。
即便后来在西西里和意大利战役中表现得平淡无奇,蒙哥马利仍旧凭借他那可怕的声望成为了诺曼底战役中的盟军地面部队临时指挥官。对于自己的能力无限自信的蒙蒂,既看不起美国将领,也同样不放心自己的英国或英联邦国下属。
他最终成功地让二战中欧洲战场的英国陆军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烙印,或者说,让整个欧洲战场的英国陆军都变成了放大版的第八集团军。
英国陆军的真实写照
从19世纪初以来的100多年里,英国皇家海军一直是世界海洋的统治者,长期奉行「两强战略」的英国海军(注2),为了能够集中力量发展海军,总会从欧洲大陆上挑选至少一个陆权国家充当自己的缓冲地带和伙伴。
而相对规模较小,采取志愿兵制的英国陆军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殖民地战争,保卫并扩张大英帝国的版图。也正因为长期进行小规模的殖民战争这种特定的战争形式,英国陆军的中下级军官中不乏一些头脑灵活、机敏果敢之辈;反倒是军队的首脑们几乎个个思维僵化,死抱着上世纪的落伍军事理论不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对于发生在欧洲大陆的战争参与度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也只派出了不过14万人的正规军,22000人的死亡原因里,只有不到5000人是死于战斗。
所以,打成了尸山血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吓坏了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英国人。在这4年的大战中,英国有75万人阵亡,150万人成了残废。毫无意义且血腥残酷的堑壕战给英国人带来的恐惧,让他们直到1939-1945年间都无法接受相应的伤亡。
有人说,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了所有男子汉中的佼佼者,导致二战中的英国陆军都被严重削弱。这话虽然比较过分,但是看看他们的敌人德国人吧,你就会觉得这两支军队完全是用不同材料打造的——德国人在一战中遭受的伤亡数字更大,但是他们却跃跃欲试地告诉全欧洲——他们还有能力和意愿再来打上一场。
和战败国德国不同,英国人普遍认为,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所赢得的一战胜利是很不值得的。因此一直到1939年3月,英国人仍旧相信通过协商可以解决战争的威胁。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规模庞大的英国陆军在一战结束后就被迅速解散到只剩下几个营,一同消散而去的,除了那些战争经验丰富的老兵,还有一支强军的精气神。尽管英国是世界上最先将坦克运用到实战的,也是最早建立实验性质的机械化部队的国家。但是规模不足,预算紧张等等都阻碍了他们利用科技的进步来推动军事变革。
另外,从一战前开始,英国陆军就已经频繁地参与到了镇压国内罢工的行动中了,然后又在爱尔兰打了三年「反暴动战争」;更不用说他们通过武力征服的那些殖民地了,伊拉克、巴勒斯坦、印度,随着当地的民族主义骚乱愈演愈烈,英国军队也为之疲于奔命。
虽然我们嘲笑二战前的美国陆军是群十几万人规模的乌合之众,但是同时期的英国陆军也好不到哪里去:规模小,到1939年初也只有22万人;正规军只擅长打殖民地的治安战;后备部队几乎没有进行过任何训练。
所以当战争爆发时,英国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才拼凑出来了3个师的远征军部队开赴法国;在长达9个月的「假日战争」里,英国费尽力气才又拼凑出13个师(只有10个师被认定可以随时参战)——所以啊,不是英国人不想打仗,完全是当时的英国军队真的糊不上墙啊。
这才是敦刻尔克的真实景象。
然后就是1940年5月法国战场上的那场灾难,不但让英国长期奉行的大陆战略彻底破产。英国远征军还在不到三个星期的时间里,就被德国军队一路赶出了欧洲大陆——没错,这些只顾逃命的英国佬还把除了部分轻武器以外的所有装备都丢在了身后。
从敦刻尔克失魂落魄跑回来的英国军队,根本不是什么传说中的百战老兵,战场精锐,就是一支实力弱小,士气低落、吃了大败仗的军队。
英国陆军的重建之路从1940年6月开始,他们需要重新武装,需要重新训练,尤其是需要重新树立全新的战术思想以将其打造成一支高效的进攻型军队——不仅是军队将领,整个英国上上下下,对于如何在陆地上作战,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想法和认知。
这个过程花费了将近三年——直到蒙哥马利赢得了「阿拉曼大捷」,英国陆军才终于向世界证明了,他们有能力在战场上正面击败德军——在借助了人数和装备的优势,并且采取消耗战术的前提下。
现在大家应该理解了,为什么「阿拉曼大捷」对于英国陆军是那么的意义重大,而蒙哥马利又是为什么可以借此成为国家英雄的。
阿拉曼大捷不仅打出了蒙蒂这么位「英国军神」,也让他得以大肆推广所谓的新型军事理论,并逐步将欧洲的英国陆军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出了一支如同第八集团军放大版的军队。
平心而论,蒙哥马利真的是当时英国陆军中相当优秀的将领了,但是他的职业生涯决定了他无法像同时期的德国和苏联将领一样,能够开创或者接受一种和以往作战方式完全不同的全新作战理论,充分利用军事科技的变革去打上一场全新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蒙蒂从一名陆军中尉一直干到了步兵师的参谋长,而同期在黑格元帅统领下的英国陆军,的确是一支实力强大,战术手段高超的先进军队,尤其是他们的炮兵部队,已经发展出了当时最先进的步兵协同和炮坦协同进攻战术。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英国陆军当时就开创性地在多兵种联合作战中大规模使用飞机对地攻击,堪称未来战争的先驱者。
可以说,英国陆军在一战时期的先进战术战法,成为了蒙哥马利的作战理论的核心基础,而他后来所做的,无非是结合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的使用战术,将其填补到自己的军事理论中去。
在担任盟军地面部队总司令之后,虽然名义上蒙蒂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出反攻欧洲的部队,但他却一直饱受部队不足的困扰——英国政府在登陆日之前就重点提醒他,英国已经无法组建新的部队——他手头现有的第21集团军群就是全部兵力了。
当预备的补充兵员枯竭后,蒙哥马利不得不拆散一些部队来保证其主力的战斗力,至于为什么不在英国国内再征召几十万人(英国当时完全可以做得到这点),却从来没有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复。
不知不觉中,蒙哥马利在指挥英国陆军作战时就必须考虑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了:他的第21集团军群是英国在欧洲的主要地面力量,而这支部队的实力大小,将直接影响到英国在同盟国中的影响力大小。
这也就是为什么二战中英国陆军一直奉行绝对不能冒险,要最大化降低伤亡,保存实力是最重要的一系列原则的由来。
而在丘吉尔这种政府首脑的层面考虑,在击败德国的同时,他们还必须竭力维持住大英帝国战前的世界地位和殖民统治。这也是为什么丘吉尔一味地罔顾现实条件,只想让盟军从意大利绕道巴尔干,去进攻德国的背后原因。
一门被摧毁的88炮,炮身上的「死亡环」隐约可见。
可惜,再多的算计,无论是蒙哥马利想要夺取盟军地面部队的主导权也好,还是丘吉尔想让美军帮他们火中取栗也罢,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他们那规模太小的英加联军部队,都无法承载他们的野望。
随着在欧洲的美国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英国军队也被逐渐边缘化,而蒙哥马利和大英帝国对于作战指挥的影响力,也随着美军实力的增强,作战水平和信心的上升而被逐渐削弱。
一支不会机动作战的机械化军队
二战中的英国陆军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作战经验丰富(尤其在挨打方面),士气脆弱、战术陈旧,炮兵部队十分出色,陆军的机械化程度很高却压根不会机动作战。。。
大家别笑,最后一句话千真万确,出于前文所述的原因和限制,仓促建立的英国陆军其实缺陷不少,特别是尽量减少伤亡成为了不能明说的最重要原则后,英国陆军就彻底和「闪电战」绝缘了。
完全知道英国陆军是个什么成色的蒙哥马利成为主导后,就不再考虑除了按部就班作战以外的任何攻击方式了。加上英军将领能力普遍偏低这一公认事实(注3),蒙蒂坚信,只有在他的亲自指挥和监督下,所有的重大战役和战术行动才能保证以可接受的伤亡取得胜利。
为此,他组建了一个数百人的集团军群指挥部,包揽了从作战方针制定,战役发起,战斗中突发状况的处理等所有工作,在遍布军中的巡逻队配合下,蒙蒂可以「掌控监督」了英加联军师、团级部队的动向。
可想而知,下一级的指挥官都因为害怕下属的失利而担责,于是英国陆军从上到下都捡起了一战时期经过了实战验证的、可靠的却效率低下的消耗战战术。当计划一旦出现偏差,或者通讯失灵时,英国军队就会失去主动性。
因此,英国陆军尽管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他们的目的不是如美军一样实施进攻型的机动作战,仅仅是为了在战役中可控的、有组织地进行兵力调遣。
最为人熟知的战例就是「市场-花园」行动中,如果负责地面攻击的霍罗克斯将军率领的英国第30军装甲师,敢于承担更大风险,不顾伤亡,放弃中途休息的话,漏洞百出的「市场-花园」行动仍然有可能成功。
两名炮兵低头躲避来袭的敌人炮火。
如果无法依靠坦克部队实施突破,那么英国陆军凭借什么来克敌制胜呢?答案就是他们十分出色的炮兵部队,在第21集团军群中,庞大的炮兵部队人数占到了18%,每个步兵师中也占到了14%。因此,炮兵变成了英国军队离不开的拐杖,没有炮兵,光靠装甲部队和步兵都很难发起一次进攻。
每次步兵师的进攻面都不会超过师属炮兵团的徐进弹幕的覆盖范围,尽管德军也经常被打得措手不及,但是他们可以很快地从弹幕的宽度和方向上判明英军主力所在。
当熟悉了英军的打法后,德国人就可以从容地调动兵力,从侧翼攻击英军的进攻部队。而狭小的突击面反过来也制约了英军可以投入的兵力——巩固阵地的反坦克部队和补给车队、跟进的炮兵部队、试图发动第二波次进攻的后继梯队——通通堵塞在了一个狭窄的进攻通道中。
而当最前面的装甲部队和步兵脱离了炮兵的火力掩护范围后,他们往往会停下来等待而不是继续突破,于是乎,没有站稳脚跟的英军部队常常攻破了德军防线,然后又在德军的弹性防御下被赶了回去。
在诺曼底滩头,蒙哥马利就曾经发动了一次代号为「古德伍德」(GoodWood,意译为「佳林」)的大规模突破行动——三个英国装甲师早已秘密集结在了奥恩河(Orne)上的一个小型桥头阵地里,7月18日上午,在2000架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对德军阵地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地毯式轰炸之后,先头部队的700多辆坦克如同洪水一样从桥头阵地中喷涌而出。
「古德伍德」行动
如此密集的坦克进攻让对面幸存下来的德军都被吓傻了。
但是德军防御部署的纵深却远远超过了英国人所能想像的程度——足足有16公里。
隆美尔在负伤前早已预料到了英国人会从这个方向上突破,因此他一直在加强这里的防御;尽管英国人试图用炮击掩盖,但防线上的党卫队装甲师却已经可以看见、听见他们的装甲部队和架桥设备正集结在奥恩河河谷里。
因此,当英军坦克部队的前锋突破当面德军防线后,他们很快就被第二线的防御据点挡住了——德军将88炮放平,一枚枚炮弹从低矮的树篱中穿射而出,活像水里的鱼雷——很快,麦地里就停满了燃烧着的「谢尔曼」坦克。
最奇怪的是,这些实力占优势的英国装甲部队居然老老实实地停在了德军防御阵地外,丝毫没有打算从侧面迂回进攻。而是坐等后继部队的到来。
剩下的两个装甲师很不幸地发生了交通堵塞,发生这种情况实属正常,因为英军的攻击面就那么宽一点,所有部队都塞了进去,不堵车才是奇迹。
等不到后继部队的英国先头部队于是就彻底不动弹了,整整一个下午,英国装甲部队毫无寸进;黄昏时分,蒙哥马利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声势浩大、准备良久的「古德伍德」行动就此打了水漂。
在这场为期两天的「突破」作战行动中,英国和加拿大联军俘虏了大约2000名德国士兵,击毁了迪特里希的75辆坦克和突击炮;而他们「仅仅」伤亡了4000多人,损失了400多辆坦克——这占到了英军在欧洲的坦克数量的1/3。
英军、特别是蒙哥马利这次拙劣的表演在盟军高层激起了轩然大波,出乎意料的是,盟国空军部队对此怒不可遏,空军上将特德直言不讳地说: 「我们必须换个能把我们带至那里的将领。我、艾森豪威尔,还有其他人一直都被当成了傻瓜。」
至于蒙哥马利,面对于这汹涌的怨言时,他最自然的反应就是马上宣传,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在这一方面实施突破作战。这种掩饰的话语很快就被盟国高层所采纳,也就此变成了「真实的事实」。直到今天为止,所有军事史的相关记载也都毫不怀疑地进行了采信。
可惜,蒙哥马利使用的这个意味深长的作战代号却彻底揭露了他的本意:
「古德伍德(佳林)行动」(Operation Goodwood),「Goodwood」其实是英国赛马大赛中的一个专用名词——这是一项自1802年就开始在古德伍德公园附近举行的著名赛马大会,优胜者可以获得「古德伍德」奖杯。
如果不是想要夺得一次辉煌的胜利,蒙蒂何必去用这种具有暗示意义的代号呢?
注1:本来英国人打算让戈特将军接任第八集团军指挥官的职务的,尽管这位先生在一系列的战斗中的表现堪称拙劣——但是谁能想到,戈特将军在飞往开罗的途中会死于飞机失事呢?
注2:关于英国海军的两强战略,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其海军的规模要相当于世界第二和第三海军强国舰队的总和;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规模足以同时在两个地点进行海上决战。
注3:精神欧洲人就不用再来毫无根据的指责了,战争时期的帝国总参谋长布鲁克爵士就在自己的战争日记中抱怨:「我们半数的军长和师长完全不能胜任,但是我还无法解雇他们,因为实在没法找到比他们更好的了。」——他将这个问题归咎于「我们在上一次大战中损失了最好的军官,而这些人本应该成为现在的高级指挥官的。」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文章首发挑战赛##二战##军事##我要上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冷知识##历史##精品长文创作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