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李贞:从童养媳到开国少将,一生经历3次婚姻,去世遗嘱令人感动

2024-01-27军事

1990年3月11日,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遍了全国:新中国开国女将,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原副检察长,曾为国家和人民立下赫赫战功的抗战女将军,与世长辞。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心系着家乡和祖国的教育事业。

李贞少将

在她的遗嘱中,她这样安排她的遗物:

「一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县,一条捐给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县,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送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

这位伟大的女性,她的名字叫李贞。她曾参加过土地革命、湘赣边境秋收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她的英勇事迹足以让世人铭记。

1955年,李贞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光彩耀人。

然而 李贞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她经历了三次婚姻。尽管后两次婚姻让她倍感幸福,但在第一次婚姻中,她曾是别人家的童养媳,受尽折磨,吃尽苦头。

她是如何成为别人家童养媳的?她的后两次婚姻过得有多幸福?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历史,重温那些荡气回肠的岁月。

1907年,湖南省浏阳县(现浏阳市永和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女婴呱呱落地,她就是李贞。因为父母一直想要个儿子,所以一共生了6个孩子,结果都是女儿。父母失望之下,也就随便给她起了个小名,叫作「旦娃子」。

李贞家里只有几间低矮的茅草房和几亩贫瘠的土地,一家人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父亲是她家的顶梁柱,然而,当她最小的妹妹出生才两天的时候,她的父亲便因病离开了人世。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孤儿寡母的生活举步维艰。

李贞六岁那年,母亲满含热泪地告诉她:「贞儿,有一户姓古的人家,家里没有女孩,他们想要找一个养女。妈妈想让你去,你愿意吗?」面对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况,李贞懂事地点了点头。

然而,当她踏入古家的大门,她才明白,自己并非来做养女的。古家的长女嬉笑着告诉她:「嘻嘻!你还不知道吧,你是来给我弟弟做媳妇的。」李贞听后泪流满面。她从未想过,自己竟然是来做童养媳的。

李贞的童养媳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自在。实际上,她所承受的远远超过了一个普通童养媳所应该承受的。与其说她是童养媳,还不如说她更像是一个丫环,日复一日地忙碌在繁重的家务劳动中。无论是早晨的扫地、烧水,还是晚上的洗衣、做饭,所有的家务活都离不开她那瘦小的身影。

然而,这些繁重的劳动并不是她生活中唯一的压力。干不好活,李贞就会遭到婆家的打骂。比如,端的水洒了,要挨骂;饭煮得不好吃,要挨骂;早上起来干活晚了,要挨骂……在婆家的那段日子里,李贞不知挨了多少打,每一次打,都像是在她的心上重重地砸下一锤。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贞逐渐有了反抗意识。在她十五六岁的时候,她和几个要好的童养媳商量,决定一起逃离婆家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幸福。然而,她的计划被婆婆发现了,婆婆担心李贞真的会离开,便立刻决定让她与儿子圆房,以确保她的婚姻稳定。

1924年的正月,年仅16岁的李贞被迫与丈夫举行了旧式婚礼,从此开始了她的婚姻生活。这段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没有任何感情基础。李贞与丈夫形同陌路,没有任何了解和感情,甚至连话都没有说过一句。

李贞的丈夫名叫古天顺,比李贞大4岁。古天顺的性格耿直且忠厚,但脾气却有些暴躁。由于长期受到虐待,李贞对古家人怀有一种敌意,这种敌意甚至延伸到了她的丈夫身上。虽然在外人面前,李贞表现得十分顺从,但实际上,她的内心却并未对丈夫产生任何爱情。

对于这个从小被家里当作粗使丫环看待的妻子,古天顺也很难生出多少柔情蜜意,动辄恶语相向、拳打脚踢。

一天,李贞山上砍柴,衣服被雨水淋湿。古家人从田里干活回来,衣服也被淋湿,婆婆责骂李贞没把衣服洗出来,李贞生气地回嘴说:「我也上山砍柴去了,哪里有工夫洗衣呢?」

「你竟敢跟我妈顶嘴?活得不耐烦了?!」古天顺说完,抄起一根棍子就朝李贞劈头盖脑地打去。

在那段痛不欲生的日子里,李贞时时刻刻都想逃离,终于等来了机会。1924 年 10 月,北伐军进入浏阳,李贞毫不犹豫地投身于革命运动中,尽管古家人试图阻拦,但她义无反顾。

在革命活动中,由于李贞具备出色的组织和宣传能力,她被选为浏阳地区妇联委员。同时,她积极追求思想进步,并向党组织靠拢。

1927 年 3 月,李贞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她那胆小懦弱的婆家因担心受其牵连,迫不及待地送来一纸休书。从那一刻起,李贞终于摆脱了婚姻的束缚,能够全身心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1926年,李贞踏出婆家大门的第一天,有幸结识了时任中共浏阳区委书记的张启龙。张启龙一眼见到她,便对她产生了好感。

后来,李贞的母亲病重时,由于家贫无法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张启龙得知这一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生活补贴,帮助李贞的母亲渡过难关。李贞对于这份无私的帮助,满怀感激之情。

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反动派对革命党人进行疯狂的屠杀,张启龙的家人在这场浩劫中不幸罹难。李贞为了慰藉张启龙内心的痛苦,默默地为他送去热腾腾的饭菜,细心地帮他清洗衣物,还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双布鞋。

张启龙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32年,李贞和张启龙终于喜结连理。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不久后,张启龙被错误地打成了「改组派」「AB团分子」,陷入人生的低谷。

为了不连累李贞,他含泪签下了离婚申请书。那一刻,李贞的世界崩塌了,她不明白为何命运如此残酷,要让两个相爱的人被迫分离。她一次次向组织申诉,请求恢复两人的婚姻关系,却一次次遭到无情的拒绝。

然而,李贞并没有放弃。她坚信爱情的力量,坚信张启龙的清白。在长征途中,她独自承受着痛苦和压力,默默等待着重逢的时刻。

在长征启程的前夕,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贺龙把时任红六军团组织部长的李贞介绍给了甘泗淇认识。

甘泗淇,原名姜凤威,又名姜炳坤,于 1903 年 12 月 21 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楠竹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童年时期历经艰辛,直到十岁才有机会进入村小读书。尔后,他升入宁乡县云山高小,在那里受到谢觉哉等革命先驱的思想启蒙。在 1919 年夏天,甘泗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长郡中学,之后转入湖南政法专科学校继续深造。短短两年后,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 1926 年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甘泗淇

为了继续深造,党组织在 1927 年选派甘泗淇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异国他乡求学期间,他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甘泗淇,表达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四年后,甘泗淇学成归来,他受党中央的派遣,前往湘赣苏区,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一师党代表。

而此时的红六军团有一位英勇的女战士李贞,她既擅长战斗,又精于烹饪,为了撮合李贞和甘泗淇,贺龙又对甘泗淇说:「我们军团的女战士少得很,你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呀!」其实,甘泗淇对李贞早已心生爱慕,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不久后,甘泗淇离开了独立一师党代表的职位,被调到了湘赣省委,担任宣传部长。在湘赣省委,甘泗淇凭借其出众的工作能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迅速赢得了同志们的高度赞誉。

李贞与甘泗淇

后来,甘泗淇又被调到了红六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兼代政委,这给他与组织部长李贞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有一次,甘泗淇甚至直接找到李贞进行长谈,话题广泛,从工作、理想到爱情都有涉及。在共同的工作、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语言的推动下,两颗心逐渐靠近。

在与甘泗淇的接触中,李贞逐渐了解到他的品质和才能。她明白,甘泗淇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同志,也是一位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她特意为他做了一双布鞋,这也被旁人视为她送给他的定情礼物。在长征即将开始之际,他们欣然接受了贺老总的安排。在贺龙的主持下,他们在一家老百姓的家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结为了一对情深意笃的革命伴侣。

李贞与甘泗淇

在长征的艰苦岁月里,李贞和甘泗淇将军曾经曾有一个宝贵的孩子,但命运残酷,这个孩子在长征途中夭折了。

长征结束后,他们收养了20多名烈士遗孤,用他们的爱去弥补这些孩子失去的亲情。这些孩子或许曾在战火中失去了父母,但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家,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李贞和甘泗淇将军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这些烈士遗孤,用他们的慈爱和关怀给予孩子们生活的勇气和希望。他们不仅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更在精神上给予孩子们无尽的鼓励和引导。

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这些孩子茁壮成长,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他们有的成为了解放军战士,有的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铭记着李贞和甘泗淇将军的养育之恩,用实际行动回报着这份无私的爱。

李贞

李贞和甘泗淇将军的故事传颂千里,感动了无数人。他们用深沉的爱诠释了父母的伟大,展现了革命先烈的精神风貌。他们的善举不仅为烈士遗孤带来了新的生活,更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

李贞将军,在她的离世之际, 留下的遗物仅仅包括4把旧藤椅、一个行军箱、1.1万元人民币、2500元国库券以及两根小金条。 这些简单的遗物,无声地诉说着她生活的简朴与节俭。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将这些宝贵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以表达她对祖国的最后一份心意。

李贞将军的这种精神品质,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什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她的故事将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