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击落F-117的一个细节:南联盟效仿中国击落U-2战法,操作仅用17秒

2024-03-20军事

在冷战后期的紧张气氛中,一个被认为是隐形的幽灵——F-117A「夜鹰」隐身战斗机,正高速穿越南联盟的防空监控网。它的存在,对于任何敌对力量来说,都象征着无法逾越的技术壁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紧张和不确定性的夜晚,一场精心策划的战术展演即将上演,它将挑战现代战争中技术与智慧的较量。

一个几乎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在悄然展开。在这场高科技与创新智慧的较量中,究竟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技术局限与战术创新的较量

在冷战的广阔背景下,空中侦察成了国际博弈的尖锐前沿,而美国的U-2侦察机与F-117A「夜鹰」隐身战斗机无疑是这场较量中最耀眼的明星。它们代表了当时无与伦比的科技成就,拥有高度的隐蔽性和远距离侦察能力,成为美国情报收集和军事打击的利器。对手国家面对这样的高科技威胁,似乎陷入了技术上的绝对劣势,但是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一些国家不仅没有被动挨打,反而激发出了创新的战术思维。

U-2和F-117A都拥有当时最尖端的技术,设计上追求极致的隐蔽性和性能,但它们的成功运用也暴露出了一些关键的瞬间弱点。这些弱点,虽然微小,却成为了对手可以利用的关键。对手国家没有被这些高科技装备的表面优势所吓倒,反而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到了突破口。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诸如对老式雷达系统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发现了在特定条件下,这些被认为过时的设备仍能有效探测并锁定这些高科技目标。

「近快」战法的诞生

然而,正当这些先进飞机在敌方领空高高在上、自信满满地执行任务时,地面上的一群军事人员正在静静地改写着空中侦察的规则。这就是「近快」战法的故事,一个看似简单但在实战中极具威力的战术。

「近快」战法的核心在于极大地压缩了雷达开机到发射导弹的整个操作流程。在这种战法中,所有的操作都被设计得尽可能简洁快速,以确保在敌机进入射程的那一刻能够立即做出反应。这种方法的一个关键点是对雷达使用方式的革新。在传统的防空系统中,火控雷达从侦察到锁定再到发射导弹的过程中一直开启,这不仅消耗大量能源,而且容易被敌方侦察到雷达信号,从而暴露防空系统的位置。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近快」战法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在此战法中,空中搜索任务不再由负责最终发射的S-75地空导弹火控雷达承担,而是转交给了「松9」雷达。这种雷达虽然技术上不如火控雷达先进,但它拥有更大的搜索范围和更长的探测距离,能够在不暴露导弹发射系统的情况下,提前发现并跟踪敌机。只有在敌机进入S-75导弹的有效射程内,且「松9」雷达已经准确传递了敌机的位置信息时,火控雷达才会被激活,而这个过程通常只需要几秒钟。

此外,「近快」战法还包括了对操作人员行动的严格要求。从接收命令到执行发射,每一步都被重新设计和优化,以去除任何不必要的动作。甚至连射击口令都被精简,所有这些改变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将反应时间缩短到最低。这种对速度和效率的极端追求,让「近快」战法成为了一种在面对技术上更为先进敌机时的有效对策。

通过这种创新的战术,即便是在技术参数上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对敌方构成严重威胁。在实战中,「近快」战法的成功应用,不仅仅是对防空战术的一大突破,更是对军事思想和战术创新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它证明了,在现代战争中,技术虽然重要,但创新的战术思想和精湛的操作技巧同样能够成为战场上的致胜关键。

「近快」战法的成功

1963年11月1日,在江西上饶地区的阴云之下,一场不为人知的空中对决悄然上演。这一天,中国的导弹二营准备利用一种创新的战术——「近快」战法,面对一架看似无懈可击的U-2高空侦察机。这架侦察机,以其高度的隐蔽性和飞行高度,长久以来一直是冷战中西方情报收集的尖刀。

在那个特定的早晨,随着天空逐渐明亮,导弹二营的成员们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准备状态。他们的任务是利用新近研究出的「近快」战法,试图突破U-2的高空侦察优势。这种战法的核心,在于极大地缩短雷达的开机时间和发射导弹的准备过程,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目标的锁定和攻击。

整个操作的精髓在于时间的精准掌握和快速执行。首先,导弹二营改变了常规的空中搜索模式,将U-2的空中搜索任务交给了「松9」雷达,这种雷达系统对高空目标有着更好的探测能力。而S-75地空导弹的火控雷达,则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以避免过早暴露自己的位置。

就在U-2侦察机飞至35公里距离上方时,导弹二营的操作人员迅速行动,只用了短短8秒钟的时间,便完成了从打开火控雷达到发射三枚导弹的全部准备工作。这种迅猛的攻击速度,大大超出了U-2飞行员的反应时间。

在这紧要关头,三枚导弹如同三道闪电划破长空,准确无误地击中了U-2侦察机。那一刻,高空中的宁静被瞬间打破,爆炸声响彻云霄。U-2侦察机如同一片残叶般从天空中缓缓落下,标志着这场精心策划的战术成功达成了预定的目的。飞行员叶常棣,在经历了高空坠机的惊骇后,最终被活捉。

南联盟的奇迹之战

1999年3月27日,随着夜幕的降临,一个平静的傍晚被紧张的气氛笼罩。南联盟第250防空旅第3营的官兵们,在这一刻集中了所有的注意力和专业技能,他们面对的挑战是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发现并击落一架F-117A「夜鹰」隐身战斗机。

F-117A,一种利用尖端隐身技术几乎在雷达上留不下任何痕迹的飞机,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难以被发现和击落的目标之一。然而,就在这一天的傍晚,老式的S-18雷达系统却捕捉到了这架「夜鹰」的踪迹。这一刻,对于第250防空旅第3营的官兵们来说,不仅是对他们技术和反应速度的考验,更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

当F-117A出现在雷达屏幕上时,操作雷达的官兵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种飞机被设计来执行最隐秘的空中任务,它的雷达隐身能力使其能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完成任务而不被察觉。但是,就在这一天,它的身影意外地出现在了南联盟防空系统的监控下。

发现目标后,官兵们立即进入了高度的戒备状态。他们知道,面对这样的目标,每一秒钟都至关重要。于是,当F-117A飞至23公里距离上时,官兵们果断地打开了SNR-125火控雷达,准备进行下一步的操作。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们已经进入了与「夜鹰」隐身战斗机的直接对抗阶段。

随着火控雷达的启动,紧接着在F-117A飞至13公里距离时,三营的操作人员迅速发射了导弹。整个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的过程,仅仅用了17秒的时间。这种高效率的操作显示了第250防空旅第3营官兵们非凡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反应速度。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们不仅成功地对一架几乎无形的目标进行了定位,还完成了对其的有效攻击。

当S-125「涅瓦河」导弹在空中迅速接近F-117A时,这架「夜鹰」几乎没有任何反应的机会。它在高速飞行中被导弹精确命中,成为了南联盟防空部队击落的又一架证明他们技术和战术水平的飞机。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南联盟防空力量的一次巨大胜利,也展现了他们在面对高科技挑战时,通过创新战术和精湛操作技巧成功克服技术差距的能力。

这个过程,虽然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却需要极高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直觉。雷达操作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识别出雷达信号中的异常波动,并立即进行反应。在那一刻,雷达屏幕上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可能是关键的线索。当F-117A打开炸弹舱,其雷达信号突然增大,这一变化虽然微小,却被警觉的操作员捕捉到了。

正是这个瞬间的发现,为南联盟地空导弹部队提供了罕见的击落机会。随后的操作流程,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全部在短短17秒内完成,展示了南联盟防空部队不仅在技术上的精准,更在战术应用上的高效与果敢。

对比中国在1963年使用「近快」战法成功击落U-2侦察机的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历史时刻之间战术思想上的相似性。尽管萨姆-2和萨姆-3导弹在型号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雷达制导方式和地面操作方式展现了明显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仅体现在使用相似或相同型号的雷达进行前期搜索上,更体现在整个操作流程的高效简洁上。

岳胜军,于超.从「近快战法」说开去[J].国防,2017(6):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