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他20年未归已是纵队司令,行军途中见到亲人,母亲:这是我儿子!

2024-04-28军事

1947年7月,刘邓大军奉命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鄂豫皖根据地,将山东、陕北战场主力主力吸引过去。对于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很多将士们是满怀期待,因为很多指战员都是鄂豫皖走出来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前身是红四方面军主力改编而来,陈再道、陈锡联、王宏坤、王近山、杜义德、曾绍山等诸多纵队、旅、团干部都是鄂豫皖走出来的。

转战大别山,或许能回到阔别多年的家,见到多年未见的亲人。

在行军时,作为2纵司令员的陈再道,距离家只有十几里地,但他没有回去,因为家里的父母、姐姐、叔叔都在他参加革命之前病故了。驻扎的营地距离舅舅家只有二里多地,趁着空隙去了一趟,舅舅们都病故了,参加红军的表兄弟下落不明,只有舅妈孤苦伶仃。

毕竟20多年没见,他认识舅妈,舅妈没有认出他,显得还有些紧张和不安,生怕是国民党军来找事。后来得知是自己的外甥,满眼激动的泪水,诉说着多年来的苦难。

因为部队刚抵达鄂豫皖不久,执行作战任务不少,在短暂相聚后,陈再道踏上征程。

除了他,还有3纵司令陈锡联也是意外见到母亲和胞弟。

当时,杜义德率领的6纵在高桥区一带活动,这里是陈锡联的老家,部队恰好找到一位年轻人带来,此人就是陈锡联的胞弟。在攀谈中,这位年轻人说自己的哥哥20年起参军未归,家里还有老母亲生活艰难,当部队得知他的哥哥叫陈锡联后,立即给杜义德反映情况,了解情况后,部队将他的母亲接到驻地。

纵队给陈锡联打电话,让他与母亲见见面。母亲到驻地后,纵队有多位领导,让他指一下谁是他的儿子,母亲看一遍后,指着陈锡联这是我的儿子。

当时的陈锡联从军也不过14岁,正是处于青春发育的阶段,样貌发生改变也是正常的,而且加上近20年的转战,尽管才三十多岁,已经显得成熟稳重很多。

母亲能一眼认出来,也有多种因素在里面,他抗战时期给家里写过一封信,还带着照片。那时候他已经20多岁,样貌不会再有多大改变。更何况,即便是理解再久,也是父母的儿子,长相不管怎么也会跟家人有几分相似。

母子俩见面很感人,因为陈锡联在从军之前遭受的苦难,一般人是无法体会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里有母亲、姐姐、弟弟,生活极为艰苦。只有八九岁的他就给人放牛,地主时不时打骂虐待,他多次偷偷跑回家,母亲看着是心疼不已,但没有办法因为要吃饭,即便这样也只能安慰他回去。

随着农民运动的兴起,陈锡联对打土豪,分田地很积极,也想参加游击队。但怕妈妈不同意,就偷偷跑去参加徐海东、詹才芳领导的游击队。后来游击队一分为二,詹才芳率部并入红军,徐海东继续带领部队打游击等,陈锡联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陈锡联虽然离开家,母亲也是拥军的,当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吴焕先、徐海东率领红25军继续作战,徐海东受伤,还被陈母救助过。不仅是他,他家此后似乎成了红军指战员养伤的秘密点。可以说陈母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红军部队。

见到母亲百感交集,叙旧一晚上,但因为部队刚抵达鄂豫皖,很多工作要做,也不便留母亲在身边,临行前把自己的个人物品都给了母亲。母亲说:看见你就够了,什么也不要了!

相比之下陈锡联是幸福的,王近山却遗憾终生。

随着淮海战役的结束,部队在休整准备渡江,趁着这个机会,部队准备把他父亲从老家接过来团结。结果在半路上换车时,他的父亲不幸遇难,也至于最后一眼也没看上。

可以说,那时候的少小离家,在国家运命面前无愧于忠义;在家庭方面,却没有尽到孝道。俗话说,忠孝难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