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关东军军医回忆诺门罕6 在诺门罕炎热和缺水是比苏军更现实的敌人

2024-08-19军事

作者:松本草平、华野,李兆晖译

第二次诺门罕之战相关背景介绍

1939年6月8日,山县联队的残部退至将军庙一线掘壕固 守,伤兵源源不断地运回海拉尔,小松原道太郎为自己的轻率 出击感到一阵后怕,他深谙极度狂热的军部绝不容忍日军出现 任何失败。

两年前的张鼓峰事件提醒他丧事要当成喜事办,那 次冲突中日军伤亡更为惨重,但师团长尾高龟藏避而不谈,对 外极力渲染第19师团的战绩,使东京大本营的虚荣心得到充分 满足,不久尾高被提升为第12军军长,现在正指挥部队在华中 大打。

小松原决定也这么办。他一方面将摧毁蒙军骑6师司令 部、击毙师长以及全歼骑15团的「捷报」上报,对损失轻描淡 写, 一笔带过; 一方面悄悄命令井置中佐重组师团骑兵联队。(幸 好东八百藏留下了一个骑兵中队在海拉尔,对外还能当一块遮 羞布。)

关东军司令部也认为这一仗与苏军打成了平手,要不是第 23师团动用的兵力太少,谁胜谁负很难说,于是向东京大本营 汇报了「战绩」。

东京参谋本部很快发来参字547号电予以祝贺, 并询问下一步是否需要支援。

陆军省的态度更加明朗,授意关 东军完全可以自行选择适当时机,借类似问题再大打一场。

想 想陆军大臣是坂垣征四郎也就不难理解,坂垣是制造「九一八」 事变的元凶,事变成功后青云直上,由关东军的一个大佐作战 参谋一直升到中将陆军大臣。这次又是他的老部队关东军在诺 门罕挑起事端,正沿着他早年设定的路线向苏联外贝加尔进军, 焉能不积极支持?!

东京传回的消息让小松原暂时松了一口气,看来参谋本部 和陆军省都有将战事进一步扩大、向前继续进攻的用意。

根据东京的旨意,关东军司令部6月20日向伪满洲国境内的部队下达了集中令,准备调集13个步兵大队、112门反坦克速射炮、124辆坦克和重型装甲车、400辆汽车在第2飞行集团(军)的支援下,报复驻蒙苏军,并伺机「北进」。

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认为,诺门罕地区不是苏蒙军队防御重点,兵力有限,且从这一带的地理条件判断,也不适合苏军大兵团作战,因为从苏联最近的铁路线到这儿也有750公里之远。以日军补给经验来看,补给线超过250公里就不宜作战。

陷入泥泞的 日军辎重卡车,

可植田忘了一件事,日军的后勤补给是靠畜力和大板车,苏军用的是卡车,而且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面前从来没有什么克服不 了的困难,只有想不想打、没有敢不敢打的问题。斯大林早就 憋着一口气,植田这次冒险可是一头撞在苏联红军的枪口上了。

打诺门罕,第23师团当然是首当其冲。

6月20日,小松原 中将带着步、炮、工、辐、骑7个联队2万多人浩浩荡荡地出 发了。缺乏车辆的日军步兵师团行军完全依赖徒步,6月下旬 诺门罕地区的户外温度中午已达35℃以上,在烈日的烤灼下, 步兵背着30公斤重的负荷踩着细软的沙地, 一 步一 陷地向前 挪。

更要命的是,第23师团军需部门没有带饮用水,因为从地 图上看有的是湖泊,士兵们的水壶第一天就干了,个个渴得喉 咙冒火眼睛喷血,途经的湖泊全是咸水泡子,连马都不能喝,部 队只好利用晚上宿营时挖坑,轮流吸吮沙坑里的湿气。就这样 走走停停, 一周后终于到了前线,所有的人都几乎脱了一层皮, 师团长小松原气得差点把军需部长给劈了。

驻扎在公主岭的日军第1坦克师团也接到了进军诺门军的 命令,这还是师团成立后首次大规模远距离作战,上上下下忙 成了一团,直拖到6月25日才乘火车到达阿尔山。这儿离诺门 罕前线还有180公里,沿途都是原始森林(大兴安岭山南山北气 候迥异,山南林区多雨,山北沙丘绵延)。

6月下旬,正值林区 阴雨绵绵,河水泛滥,道路泥泞不堪,日军坦克部队没有配备 专用拖车运送装甲车辆,坦克在泥水中行驶不久便故障频出, 被履带反复碾压的土路很快变成了两条深深的泥浆沟,跟随的第23 师团全 员出动开赴战场。

在诺门罕之战中炎热和缺水是日军第 23师团面对的比苏军更现实的敌 人。

阿尔山附近, 安岗坦克部队在泥 泞中艰难行进。 一 辆卡车居然需要 20多个人推拽,工 兵设备落后始终是 制约日本机械化部 队的瓶颈,油罐车、弹药车、给养车一辆辆地陷了进去,同行的日本步兵背负着65磅重的背包,还携带着一支9磅半重的步枪、60个弹夹、两颗手榴弹、 一个军用饭盒和一个防毒面具。

已经负重不堪的徒步士兵还不得不帮助坦克兵推拉那些陷入泥坑的车辆和马匹。部队每天都为拖车、推车而疲于奔命,更要命的是配属的工兵联队没有重型舟桥设备,遇到稍大一些的河流就得绕路,行军混乱而缓慢。

(第1坦克师团长安冈正臣与步兵第23师团长小松原是日本陆军大学同班同学,看来师承果然一样, 一个在干旱的荒漠中长途行军忘了带水, 一个在多雨的森林里远程跋涉没有带必要的工兵装备。)

阿尔山附近, 安岗坦克部队在泥 泞中艰难行进。 一 辆卡车居然需要 20多个人推拽,工 兵设备落后始终是 制约日本机械化部 队的瓶颈

安冈正臣更心痛的是那一辆辆趴窝的坦克,第1坦克师团是当时全日本仅有的一个坦克师,被东京大本营视为「军中之国宝」。别看日本那些九五式、八九式小坦克个个粗糙简陋,却是日本陆军武库中最宝贵的武器(八九式中战车日本当时每月只能生产出4辆),除了在检阅式或敌阵前远远地炫耀一下外,平时根本舍不得用。

侵华战争中曾在松沪会战时以联队规模出动了一次,被炸毁了几辆后,就再也没成建制出击,关东军这次是动用了老本。经过4天多艰苦的行军, 6月29日下午,安冈坦克师团终于以每天40公里的「摩托化」 行军速度抵达前线。所有的坦克都被泥浆糊住,面目全非。

第七师团的部 队正搭乘汽车赶赴 诺门罕前线,为防 止苏军空袭,从图 中可以看到,大部 分车辆都插满了树 枝加以伪装。

相比之下,步兵第7师团参战部队的运气就好了许多。第 26联队是乘关东军汽车联队的400辆卡车赶赴诺门罕的, 一路 上虽有颠簸之苦但却没遭什么罪。这倒不是植田谦吉特别关照 他们,因为第7师团本身就是关东军的主力机动兵团,机械化 行军也在情理之中。

植田动用第7师团还有他的一番考虑,这个师团一直作为东京大本营的 战略预备队,牌子硬,名气大, 尤其是这次上阵的第26、第28 两个联队(第28联队出动了一 个加强大队),为甲午战争和 日俄战争中的双料王牌,被公 认是整个日军中战斗力最强悍 的联队(日军规定陆军士官学 校毕业生必须在此实习合格才 能授衔,皇族人员从军也多在 此镀金),1918年列强干涉俄国十月革命时曾入侵过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等地。这是一支 最适合对苏作战的部队,可以作为诺门罕之战中关东军的「杀 手铜」。

1939年7月20日,【纽约时报】的社论这样评价道:「这 是一场陌生的战争,日本第7师团的士兵们在齐齐哈尔附近尘 土飞扬的草原上长期接受高强度步兵训练,他们主要集中于三 种日军所重视的训练:刺杀、射击和机动。

他们一如既往地练 习在一次冲锋中,与敌人面对面地交手,在肉搏战中杀死敌人。 大多数步兵一年中有38周进行夜战训练,平均每周10小时。他 们学习各种夜战方式,包括清除障碍物、隐蔽、静默、夜间定 向、巡逻以及警戒。

其中第28联队被视为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他的官兵据说全来自北海道和南库页岛,那些地方被认为盛产 顽强和冷静的武士。」

第7师团长圆田中将对战事不像植田谦吉 那么乐观,他觉得与苏军作战凶多吉少。

部队出发前,他悄悄 嘱咐联队长须见大佐最好把军旗留在军营里(日军规定:战斗后 军旗在,编制存;军旗失,编制撤)。圆田认为第26联队是日本 陆军的骄傲,应该存在下去。不带军旗出征对第26联队来说还 是第一次,须见和他的部下都明白前途凶恶,还未出发,士气 先泄了大半。

圆田真是「料事如神」,他的第26联队上了诺门 罕就如同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而让他没想到的是,第7师团 剩下的几个联队也被陆续抽调上阵,填了苏军的坦克,最后齐 齐哈尔只剩下师团部和一个留守大队,圆田几成了光杆司令。

不过令他惟一欣慰的是,由于他的「先见之明」,各联队军旗犹 在,第7师团还可以重组。

6月21日,嵯峨彻二中将率第2飞行集团(军)指挥部抵达海拉尔。

此后几天,第7、第 9、 第12、 第15飞行旅团 陆续飞抵海拉尔机场,九 八式笠川战斗侦察机、九 七式中岛陆攻(战斗机)、九 八式川崎轻型轰炸机、九 七式三菱重型轰炸机乱糟 糟地放满了停机坪,关东 军航空兵主力已倾巢出动。

二战期间,日 军的补给基本上还 是依靠 力拽拉的 大板车,行动缓慢 不说.从图中可以 看出, 一车也拉不 了多少物资。

在海拉尔火车站站台 和货场上,各种军用物资也堆积如山。崭新的弹药 箱、饼干箱、帐蓬、木料、大米袋、白糖袋、梅干袋、鱼干袋 和打成方块的干草、豆饼(马料)一垛垛地码在铁轨中间,全满洲 都在向这儿运送物资。

从海拉尔到诺门罕约180公里,日军运 输主要靠平板车,马拉一趟来回至少要8天,牛拉一趟需要10 天,车上装不了多少东西,光人吃马喂就要占一半地方,看着 热热闹闹、车流不断,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运到将军庙一 线的物资少得可怜。

轻视后勤和辎重部队建设以及落后的补给 方式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次惨败的主要原因之 一 ,战后日本军史研究人员每提及此事都痛心疾首。

各路人马云集到了诺门罕前线,中将、少将一大堆,按日 本陆军的传统,在一个战区内同等军衔的以授衔早的为主官, 小松原道太郎中将提升最早,前线总指挥的职务自然也就落到 他身上。 一下子指挥近三个师团的兵力,手下还有坦克、重炮 这么多先进的装备,令小松原兴奋不已。

曾长期作为日本驻苏联大使馆的武官,小松原非常了解苏 军的战斗力和战术特点,他曾经写过一个小册子——【如何与 苏军作战】,由参谋本部秘密下发。

这本49页的手册中指出,苏 联红军缺乏在被包围或侧翼包抄的情况下,与友邻部队进行协 同的能力,苏军士兵受过正面防御的严格训练,但如果侧翼发 现敌人或补给线受到威胁,就会全线产生混乱。

这个手册给日 军各级指挥官造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只要发起侧翼包抄, 苏军就会撤退。

在整个诺门罕战争期间,日军一次次地按照这 种僵化的战术对苏军发起进攻,结果被苏联红军打得头破血流。

【如何与苏军作战】写成于1933年,小松原没有考虑到苏军的 变化和进步。

按照上述思路,小松原和前线指挥部作出了第二次诺门罕之战的方案,

即由安冈坦克师团、第23师团的山县步兵联队协同兴安骑兵师6个团正面发起进攻,给哈拉哈河东岸的苏蒙军队施加压力以吸引其注意力;

而第23师团主力和第7师团参战部队从哈拉哈河下游抢渡过河,突入蒙古境内,进行侧翼包抄;

最后两军合击结束战斗。

这可以说是第一次诺门罕之战日军战术的翻版,在某种程度上,小松原这个计划还不如山县武光,山县至少知道派机动性较强的骑兵联队远途包抄;而小松原放着一个坦克师不用,偏去用步兵进行大迂回作战,显然他又忘记了步兵在沙丘地带行进的缓慢和艰难。

总攻时间最终定为7月1日。

关东军司令部很快批准了这个计划,小松原顿感踌躇满志, 大有一番拔剑四顾、谁与争锋的感觉。不光是小松原,进攻前 夜,整个关东军上下都得意洋洋,兴高采烈,武断地认为这一 仗将会成为日军的胜利大进军,还特意邀请德国和意大利武官 到诺门罕观战。可是关东军没想到对手此时已换成了朱可夫, 在大草原上跟坦克战专家朱可夫上将玩这种小把戏无异于以卵 击石。

【日德反共协 定】签订后,侵华日军犹如打了一针 兴奋剂,狂躁不已

5月下旬,在蒙「满」边境上的战斗引起了莫斯科的高度 关注,斯大林认为驻海拉尔的日军反应之迅速不同以往,表明 第23师团是有备而来,这很可能是关东军要大打出手的前兆。

特别是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协定】之后,德国已先后吞并 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刚刚又将立陶宛分离出波罗的海三 国联盟,正虎视眈眈陈兵波兰边境;

意大利则侵占了阿尔巴尼 亚,并在北非蚕食阿尔及利亚;

日本不会满足于只侵略中国,肯 定也要有所动作。

共产国际打入东京的「埃姆扎」小组近日也 传回了令人不安的消息,关东军已任命小松原道太郎中将为 「满」蒙前线指挥官,而这个小松原任驻苏武官多年,可谓一个「苏联通」,关东军近期准备在远东进行军事冒险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

与其被动应战,不如主动出击,斯大林下了决心,在对付欧洲剧变之前,应尽快抽出手来狠狠教训 一 下这个东洋小国,让他彻底老实下来。

不过「大清洗」后,找出 一 个既能让斯大林放心又有指挥才能的将领确实不容易,思来想去,斯大林的目光最后盯上了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苏联援华前军事顾问、苏军坦克战的积极倡导者 — — 格 · 康 · 朱可夫上将。

他有在华与日军作战的经验,又是布琼尼骑兵部队的老班底,忠诚可靠,这几乎是斯大林当时的最佳选择了。

1939年6月1日,朱可夫刚刚结束了明斯克地区的首长— 司令部演习(这次演习的内容恰巧是装甲部队由防御作战转入进 攻,简直是两个月以后哈拉哈河反攻的兵棋推演),就接到命令 速到莫斯科国防人民委员会(国防部)报到。

朱可夫有些发蒙, 「肃反」期间,很多将领都是接到这样一纸通知后就一去不复返 了,包括朱可夫热爱的老上级雅基尔(当时任基辅军区司令员)、 乌鲍列维奇(当时任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员)和【铁流】一书中著名 的科茹赫师长的原型、智勇双全的兵团司令员科夫丘赫将军, 以及他的前任骑兵军军长罗科索夫斯基将军。这些名将都先后 被处决了,接到这种莫名其妙的通知太令人害怕了。

第二天,朱 可夫忐忑不安地到了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办公室,才得知远东地 区局势已十分紧张,很可能要爆发一场大战,斯大林亲自点了 他的将。

朱可夫暗自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感到了压力,这一仗 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前线传回的消息并不令人轻松,刚刚结束 的一场冲突中,苏蒙军队虽有优势的火力,但未取得预想的战 绩,军队在一些缺乏经验的年轻军官指挥下伤亡很大,特别是 装甲部队没有发挥出优势,仗打得十分艰苦。

伏罗希洛夫元帅 神情凝重地告诉朱可夫,斯大林同志要求我们必须打胜,为此, 远东苏军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支援。

苏军在最初 的战斗中,由于经 验不足,伤亡很大 (注意堑壕前众多 伤亡的士兵)。堑 壕里一名炮手正用 50mm 迫击炮提供 火力支援。

6月5日上午,朱可夫乘飞机抵达蒙古,他吃惊地发现第57 特别军指挥部设在离前线120公里外的塔木察布拉格市里,军 长费克连科竟至今未到前线去过。这位中将军长对此辩解为前 方找不到构筑指挥所的木料。

怒气冲冲的朱可夫亲自到了哈拉 哈河东岸,经过一番侦察,他认为日军近期很有可能就在这里 发起一场更大规模的进攻,而以第57特别军现有的精神状态和实力根本无法取胜。

莫斯科收到了朱可夫的调查报告,6月8日,费克连科被解 职,朱可夫兼任第57特别军军长。

面对严峻的战场形势,朱可 夫命令第57军各部放弃幻想准备战斗,迅速占领哈拉哈河东岸 的所有要点,日夜施工构筑永久性工事;同时要求驻蒙苏军各 部队必须无条件抽调出所有机动车辆(包括火炮牵引车)紧急运送 军用物资。

从博尔集亚火车站到诺门罕前线汽车往返需要5天, 苏军采取了歇人不歇车的办法,长长的车队日夜不停地穿行于 草原之上。

10天后,足以支撑第57军作战半个月以上的物资堆 积在了哈拉哈河畔,朱可夫赢了第一步棋。为延缓日军进攻的 时间,苏军还充分利用了其装甲部队机动性强和火力猛的优势, 趁日军坦克师团未到前线之际,多次派出营、连规模的坦克分 队,袭扰日军步兵集结地、兵站和补给线。

6月28日,苏军第 11坦克旅的一个坦克营一度逼近将军庙,险些端了第23师团司 令部的老窝,70多辆T-26 坦克将日军指挥阵地冲了个七零八 落,直到日军调来几十门反坦克速射炮后才从容撤离。

朱可夫 这一招「进攻防御」果真奏效,日军十分头痛,每时每刻都要 提防苏军坦克袭击,坦克成了日军前线部队的心理负担。对苏 军这种快打快撤的袭扰战术,日军始终没想出有效的对策。

由于苏蒙「满」边境漫长,在3000多公里国境线上的任何 一点,关东军都有可能发起攻击,朱可夫不敢抽调边境地区的 苏军守卫部队。但仅靠第57军力量在诺门罕防御尚可,反攻显 然是力不从心,朱可夫提请国防人民委员会增加兵力, 一部分 用于坚守哈拉哈河东岸的登陆场, 一部分准备用于对敌纵深进 行反攻。

有斯大林的支持,在伏罗希洛夫元帅的调度下,苏军精锐 部队陆续从欧洲调往远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红军除海 军以外,几乎所有兵种的司令员都到了前线。这样做, 一方面 是为了练兵检验新装备, 一方面也是表示对此役的重视。

苏联 装甲兵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带来了两个新型坦克旅、 一个装甲 旅(由于补给的原因,大部分坦克装甲旅都部署在了乌兰巴托和 温都尔汗一线,诺门罕前线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坦克11旅和装甲 第7旅);

苏联炮兵司令员沃罗诺夫大将带来了三个远程重炮团, 这种射程为30公里的重炮威力巨大,日后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苏联空军司令员鲍尔吉金少将不仅带来了几个新型战斗机大队,而且还带来了48名曾在西班牙内战中与德、意空军作过战的王 牌飞行员。这些人的到来一改塔木斯克机场被炸后的颓势,苏 联空军的士气很快高涨起来,逐渐夺回了制空权。

朱可夫也将指挥部移到了哈拉哈河西岸,短短两周的时间, 诺门罕地区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发生了根本改变: 一方面是弹粮 充足、枕戈以待的苏军, 一方面是马困兵乏、蠢蠢欲动的日军。

不过朱可夫还不想过早地与小松原交手,他的机械化兵团还需 要时间来适应这种炎热干燥的沙丘地,物资补给还远远未达到 他满意的程度。但小松原等不及了,他急于和朱可夫赌上一把,第二次诺门罕之战就在双方都有所准备但都没准备充分的情况 下,匆忙打响了。

上图 为 配 有 45mm 火 炮 的T-26 坦克。下图为配有 37mm 火 炮 的T-26 坦克。在早期的苏 联坦克中,T-26 是 比较有名的 一 种。 T-26 轻型坦克 一 般被用来支援步 兵。

中国于抗战开 始后也引进了部分 T-26 坦克,组成了 最早的一个装甲师— — 第200师,以 它为基干的第5军 曾于昆仑关战役中 重 创 日 军 第 5 师 团 。

T-2 6 轻型坦 克参加过西班牙内 战、诺门罕战争、 苏芬战争, 一直被 使用到第二次世界 大战初期,在苏联 坦克发展史上占有 重要的一页。它的 主要缺点就是发动机防护较差,在诺 门罕和苏芬战争中 损失较大,不过这 也成为苏联以后研 制 T-34 坦克的契 机。

补充资料:

日军的「迂回包抄」战术

日军这种战术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1938年颁布的【作战要务令】进 一步明确指出:「进攻的主要目的就是包围敌人,并将之歼灭。强调正面进攻后, 用于侧翼包围的兵力越大、越强、越出其不意.其歼灭敌人的成果就会越明显。

这 一观点对此后日军教范.条令的制定.对日军作战思想,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 影响,在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广泛重视和强调了实施侧翼迂回包围战 术。

这种战术逐渐成为日军的一种教义,神圣不可侵犯,甚至在太平洋岛屿作战 和南洋热带丛林战中.尽管日军很多时候完全不具备运动战和包围歼灭的条件,但 还是硬要实施,结果只能是加剧了日军的灭亡。 一种灵活的战术被食古不化的日 军如此教条地运用,真令军史学家们哭笑不得。

日军的师团编制

1938年以前,日本的常设师团为四四制单位,分为挽马制(适合平原作战)和 驮马制(适合山地作战)两种,每个师团多达2.5万人~2,8万人(相当于同期中国 军队近2个军的兵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一方面感觉兵力严重不足,同 时也感觉庞大的编制使行军,作战、补给十分不便.故1938年以后,日军采用了 新的师团编制,即3个步兵联队组成1个步兵师团,再配属上若干支特种兵部队;

师团长多是少将,其中甲种师团拥有12个步兵大队14072人,此外还有1个炮兵 联队.1个战车大队.1个骑兵联队。即使精编后,日军一个甲种师团的兵力也近 2万人。

诺门罕战争时期的关东军第23师团.第7师团都是甲种师团,其兵力远 远超过苏军一个齐装满员的主力摩托化步兵师(苏军1938年一个摩步师的兵力编制为1.2万人),

朱可夫的指挥艺术

朱可夫元帅是苏联红军中最著名的统帅,苏德战争时他被视为红军中仅次于 斯大林的第二号人物。

朱可夫元帅参与了苏德战争中所有重大战役的指挥。他是 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会战.白俄罗斯战役.维斯瓦河一奥德河战役、柏林战役 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主要指挥者;是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计划的主要 制定者。

作为总参谋长.最高副统帅,他曾是1000多万红军的总指挥。从哈拉哈 河战役开始,他就以机械化作战专家著称。

当时,他以两个坦克旅插入日军纵深, 结果是以较小代价几乎全歼了日军两个师团。莫斯科会战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快 速集群概念,并用于反攻.会战共歼敌30余万。斯大林格勒会战中,他以一个坦 克军和一个机械化军的向心突击,合围了33万德军。

库尔斯克会战中.他先以纵 深防御消耗德军实力.然后将机械化兵团投入反攻.打垮了德军的最后一次攻势,全歼了德中央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一奥德河战役中.他的坦克集团军20天前进600公里,冲过整个波兰。柏林战役中 .他的方面军在10天里就冲过上百公里的筑垒地域.歼灭数十万德军。

朱可夫指挥极其沉着,很少感情用事,也从不慌乱即使被斯大林斥责也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改变自己的看法。

正是这种力挽狂澜的能力为朱可夫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的称号.

朱可夫是苏军历史上获得勋章最多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