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红色鲨鱼——孔雀石设计局系列潜艇(5):大洋利箭:705型

2024-03-19军事

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卡德罗克海军水面作战研究中心,有一个名为「大卫·泰勒模型盆地」的室内海洋池。它号称是世界上设备最全的室内海洋测试设施,被美国海军称为「舰队出发的地方」。 1896年美国国会拨款100,000美元用于建造一个造船的模型试验水池,地点位于华盛顿船厂,监造者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海军建造师,名字叫大卫·沃森·泰勒。1910年,他创造了泰勒标准系列造船方法,这被认为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成就。

大卫·沃森·泰勒

他建立了80个模型,允许长细比、梁拔比和棱柱系数的变化。1933年,海军建造和维修局局长兰德开始展开了密集的游说,以建造新的模型水池。1937年9月8日,海军新的模型水池破土动工。在卡德洛克建造的新的模型水池是世界上最好的。1939年,为进行更复杂的舰艇测试,美海军开始在马里兰州的卡德罗克建设现代化的实验模型水池。1940年7月28日,泰勒去世。此后不久,新的实验模型水池建造完成,美海军将其命名为「大卫·泰勒模型盆地」。

大卫·泰勒模型水池

大卫·泰勒模型水池是美国海军部门构思、设计和建造的,用最现代最先进的方法来建造和测试船舶模型。这些模型代表了美海军、其他政府部门和美商船所有型号与尺寸的舰船。运行在大型船舶水中在特殊环境下,他们在水中的行为可以被密切研究,牵引和驱动的力可以被精确测定。当大型模型水槽针对模型开展上述工作时,在建造船舶之前,用相对较小的花费,提供设计师关于船舶性能的预测,精确到百分之几以内。尽可能频繁地向船舶设计者提供这种预测,则相应地,船舶方案修改次数也多,这就提高了船舶性能。

美海军室内海洋测试设施「大卫·泰勒模型盆地」

二战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各国对潜艇水下航行性能展开了大规模研究。1948年美国海军潜艇作战部队副司令莫姆森少将提议建造一艘具有最佳水下性能的新型潜艇,军方高层随后让海军舰船局开展相关研究。1949年,一个特别委员会开始了一系列流体动力学研究,这导致了IS船舶局内部的一个计划,以确定哪种船体形式最适合水下作业。设计师们进行了大量水动力学研究,在大卫·泰勒试验水池做了大量实验,终于找到水下高航速阻力最小的艇体线型——水滴形。

大青花鱼艇型

1950年11月25日美国海军批准了这种设计的试验潜艇的建造。该船被列为辅助潜艇AGSS-569,并命名为Albacore,译文大青花鱼。1952年3月「大青花鱼」号(AGSS-569)潜艇在新罕布什尔州朴次茅斯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1953年8月下水,成为至关重要的水下实验平台。它是第一艘采用水滴型外壳的潜艇,全长62.2米,宽8.2米,吃水5.6米,标准排水量1242吨,水下排水量1837吨。艇体采用双壳体结构,所有横截面都近似圆形,耐压壳体由刚研制成功的HY-80低碳高强度钢制成。

「大青花鱼」号(AGSS-569)潜艇

1954年开始第一阶段实验,测试了对称回转体艇体外形、HY-80高强度钢性能、多用途天线以及一种类似飞机操纵杆式的操纵方式。1956年第二阶段实验中,这种新布置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今天常见的潜艇艉部模样。这次实验还测试了数字式多波束扫描声呐,能探测到水下各方向的微弱声波信号,后来发展成先进的BQR系列声呐系统。1959年第三阶段实验,这次「大青花鱼」号安装了一副X形艉舵。1965年,「大青花鱼」号进入第四阶段实验,海军在艇内加装了高容量银锌电池,推进电机功率提升到7500轴马力,单螺旋桨换成了双反转螺旋桨。实验中,「大青花鱼」号在水下一口气飚到33节,创造了常规动力潜艇水下航速最高纪录。

「大青花鱼」号X形艉舵

「大青花鱼」号双反转螺旋桨

为了使「大青花鱼」号的先进水滴线型尽快应用到作战潜艇上,美国决定在1956财政年度同时建造均具有水滴线型的长颌须鱼级常规潜艇和设计编号为EB-269A的鲣鱼级攻击核潜艇。美国战后建造高速核潜艇的序幕由此拉开,并且一直持续。1956年5月29日,「鲣鱼」号在电船分公司开工建造。本级艇原2号艇「蝎子」号在建造过程中被改装成了美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该级艇的建成为以后建造高速艇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被称为美国高速型核潜艇的母型。鲣鱼级核潜艇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水下高速核潜艇舰队。

鲣鱼级攻击核潜艇

华盛顿号模型

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

上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军备竞赛如火如荼,在海军尤其是核潜艇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对美苏核潜艇设计而言,航速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当时的美国海军学会认为,随着核动力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核潜艇航速有望突破50节。事实上尽管「鲣鱼」级采用了革命性的水滴形壳体加核动力的设计,最大航速也只能达到33节,远低于宣称的数字,而50节是个天文数字,不仅当时无法实现,现在也显得不可思议。然而在冷战高峰的60年代,美苏双方均秉持料敌从宽的原则,苏联人显然更愿意相信这一点。

苏联核潜艇都是按照设计学派的思想研制的,因此和美国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下一代的V级核潜艇虽然有所突破,采用了水滴型艇型,但仍是双壳体,大储备浮力,当时苏联就有关于美苏核潜艇结构形式的优劣和关于是否应保证艇的水上不沉性的争论。那时关于美国核潜艇的资料很少,有的也是零碎和互相矛盾的,特别是与减少艇员人数有关的核潜艇的自动化水平,以及关于SOBIC(潜艇综合控制)计划的情况也知之甚少。为了弥补与美国核潜艇在设计建造方面的差距,苏联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

673型图纸

在60年代初,苏联设计师打算研制新一代核潜艇,目标是缩短甚至超过与竞争对手的技术差距,不过苏联设计师一向有自己的想法,新的673型核潜艇被设计成一种拦截潜艇,用来拦截任何入侵潜艇,思路和坦克歼击车有些相似,它不注重低噪音等匿踪性能,反而强调高速度。设计师提出了多个673型潜艇设计方案,它们都采用适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形,采用双壳体设计,艇长约60多米,水下排水量在2000吨左右,它将用坚固的钛合金打造,潜艇没有常规固定式的围壳,这是为了降低水下航行阻力,配备一个小型的可伸缩围壳。

673型核潜艇示意图

位于潜艇后部的是一座高功率铅铋液态金属冷却核反应堆,这套动力系统将输出40000马力,单轴或双轴驱动,螺旋桨为直径4米的5叶螺旋桨,艇身另有2部伸缩式的辅助电机驱动螺旋桨,潜艇的最大水下航速将达到35~40节,巡航时速25节,以5节低速航行时可以做到非常安静,潜艇海上自持力30~50天,最大下潜深度800米。673级核潜艇只停留在设计工作阶段,没有实际建造,或许是它的设计过于前卫,不过673级的设计被运用于新型的攻击核潜艇上。

673型核潜艇想象图

该型潜艇的概念最早由安德列•佩德罗夫 提出,旨在利用潜艇高航速、低可探测性的优势,对接近苏联海岸的美军水面舰艇展开拦截作战,同时考虑到美军新型攻击核潜艇的威胁,要求其具有对抗主动声呐和规避反潜武器攻击的能力。

安德列•佩德罗夫

705型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

1958年,美国舆论吹嘘称,美军最新的鲣鱼级核潜艇可以跑出45节的速度,但真实情况远没有这么夸张。受此刺激,苏联决定研制类似的潜艇。 1958年,苏联「孔雀石」设计局的工程师安德列•佩德罗夫开始构思一种航速达到40节的「水下截击机」,代号705项目,这可以视为阿尔法级核潜艇的源起。按照佩德罗夫的观点,新型潜艇需要满足高航速和大潜深的特点,围绕这个概念设计的潜艇与第一代627型核潜艇大有不同。首先潜艇采用表面光滑的流线型壳体,指挥塔围壳与艇体连接处过度自然,潜艇排水量大幅减小,且结构不同于以往的苏联潜艇,采用单壳体而非双壳体结构,艇员数量也大幅减少,鱼雷发射管在潜艇底部,鱼雷装载口位于艇艏部水线以上。彼特罗夫为此设计了十种方案。

627型核潜艇

佩德罗夫的想法在设计局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时任SKB-143特种装备设计局(现为俄罗斯孔雀石设计局) 负责人G·N·车尔尼雪夫对此很感兴趣。在车尔尼雪夫的推动下,SKB-143特种装备设计局 开始了相关项目的研发,项目要求该型潜艇必须采用核动力,兼顾高航速、大潜深,配备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尽可能减少艇员人数,却并没有对武器配置、作战任务、具体性能等提出明确要求。

鲁萨诺夫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布托马撤掉了过于激进的佩德罗夫,以 鲁萨诺夫代之。在苏联造船界, 鲁萨诺夫以其卓越的工程直觉及广博的知识著称,其能力、资历和声望远非年轻气盛的佩德罗夫可比。在 鲁萨诺夫的领导下,阿尔法级核潜艇正式步入研制阶段。 1959年末,M·G·鲁萨诺夫领导的设计小组终于拟定了具体的初步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钛合金制成的单壳体,搭载一台反应堆,单轴推进,使用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首先遭到了海军的强烈反对,主要原因是单壳体设计。出于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考虑,海军之前装备的潜艇均采用双壳体设计,体积和排水量更大,但潜艇有更大的储备浮力,抗沉性更好。单壳体设计能减小潜艇的体积和排水量,降低在水下航行的阻力,更容易用更小的反应堆功率实现高航速的要求,但是抗沉性不足。

然而,苏联潜艇部队对「705型核潜艇」并未表现出浓厚热情。其单层壳体设计、大分舱布局、小储备浮力等概念,都源自西方潜艇的设计流派,与传统的苏联潜艇风格格格不入。此外,大量自动化设备、钛合金艇体和液态金属反应堆,在当时都属于极为前卫的新技术,其可靠性也令人怀疑。尽管遭到基层的广泛质疑,但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和造船工业部门负责人布托马却一致看好,使得705项目的初审勉强过关。即使得到高层支持,有关705工程的争论仍持续不断。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军方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弃水上抗沉性标准。

705艇体结构依旧是苏传统的双耐压壳体和大储备浮力

海军反对的另一个原因是该方案采用了液态金属燃料反应堆——结构太复杂,维护保养需要大量时间,需要不断加热冷却剂防止凝固。在整个705项目中,以钛合金艇体和液态金属反应堆技术最引人注目。它们是确保阿尔法级性能优势的关键。 液态金属燃料反应堆的优点同样非常突出:液态金属导热性能好,不存在辐照肿胀问题,堆芯结构简单,可在高温低压下运行,装置效率较高,没有转动部件,紧凑性好。经过半年论证,设计方案终于在1960年6月尘埃落定,苏联部长会议发布决议,要求研发一型高速攻击核潜艇,具体设计要求与设计方案吻合,项目编号为705,代号「Лира」(意为「天琴座」,北约代号「阿尔法」级)。得到官方批准后,705型核潜艇的研发走上正轨。

705型攻击核潜艇的研制可以说是历程艰难,针对海军司令部和海军方面的反对,孔雀石设计局的设计小组进行了多方案探讨。 苏联部长会议于1961年5月27日发布的NO.485-201号决议批准了705型的技战术要素,要求1962年第一季度完成705型的初步设计,1963年第一季度完成705型的技术设计,第一艘705型潜艇应该在列宁格勒的第196造船厂建造,并应该在1965年之前建造完成,并进行航行试验。

1961年12月11日,705型攻击核潜艇的战术技术任务书被批准。之后设计局展开的一系列实验,解决了较多的技术问题,最终于1962年3月完成,方案的排水量增大到1780吨,水下最大航速达到了42-43节,未能完全满足战术技术任务书的要求。1963年3月,705型的技术设计已经完成,此时潜艇的排水量仍在上升,达到了2000吨,最大水下航速在41节,同时潜艇仍然采用单壳体,储备浮力低于20%。

705型攻击核潜艇

在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上,出乎意料之外,副总师B·B.罗明也突然拥护抗沉性设计,因此他也与М·Г·鲁萨诺夫彻底决裂,而这场关于不沉性的争论也基本画上了句号。1963年4月2日和3日海军和造船委员会的领导又研究了潜艇的技术设计资料,特别集中地研究了技术设计中用于保证水上不沉性的柔性应急水舱,但由于安装这些柔性应急水舱就要修改技术设计,改动各舱内的设备布置,使多数潜艇系统变得复杂,以及需要更换部分设备等,该设计也未被采纳。705型攻击核潜艇最终还是改为了双壳体结构,其他的很多设计仍沿用了鲁萨诺夫的方案,虽然仍未达到苏共中央提出的设计要求,但海军部门比较满意并最终定型。

705型的建造示意图,该型潜艇采用模块化分段建造法建造

705型建造中

纵观整个705型的设计过程,基本上是技术革新与保守之争,两者各有道理,但是除了为采用单壳体以外,其他的革新设计如高自动化,高度流线性艇身等,这也代表了苏联核潜艇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不能否认海军坚持双壳体和抗沉性设计,苏联的核潜艇主要部署在高纬度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潜艇的可靠性对维持潜艇的正常使用至关重要。总体而言,705型的最终设计方案是进步与保守并存的。

705型核潜艇在北极

建造完成的首艇K-64号

早在1962年10月16日第一艘705型K-64号就被列入苏联海军的舰艇名单,而此时705型潜艇还处于设计之中,而此时承接705型建造任务的第196造船厂也展开了对船厂设备的升级改造工作,为了方便潜艇的建造,船厂方面甚至在车间里搭建了一个1:5的模型,1968年6月2日,K-64号(船厂编号900)在列宁格勒第196造船厂正式开始建造,1969年4月22日下水。

下水仪式上的K-64号

K-64号潜艇在列宁格勒下水时伪装成641型潜艇以防止间谍窥探。从CIA解密文件来看这些措施还真管用, 当1969年涅瓦河边的散步者(间谍)发现舾装中的该艇后,美国海军分析人员最初误认为是一艘由641型潜艇改进的柴电潜艇。然而,西方情报人员在当地酒馆里就打听到了有关705的钛合金材料等关键情报,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保密失败案例。

K-64号潜艇在列宁格勒下水时伪装成641型潜艇

K-64号潜艇在列宁格勒下水时伪装成641型潜艇

K-64号潜艇在列宁格勒下水时伪装成641型潜艇

1970年10月15日至21日,K-64号通过白海运河系统转移至北德文斯克开始为海试做准备,11月13日,该艇进行消磁作业,1971年7月4日,K-64号的反应堆发生了故障,过热的高压蒸汽无法释放。同年11月,K-64号发生了更严重的事故,由于钛合金壳体初期制造工艺不够完善,发生了壳体开裂事故,导致一回路中一自控环路损坏,不过经过一系列修复,1971年的最后一天,该艇被交付给苏联海军北方舰队。

海试中的K-64

705型攻击核潜艇艇长81.4米,艇宽10米,水上排水量2300吨,水下排水量3180吨,水上最大航速14节,水下最大航速39节。虽然水下39节的最大航速比不上661型的44.7节,但也已经是相当惊人的高速了。如此高的航速和705型良好的艇型密不可分。705型攻击核潜艇除了采用最优化的长宽比外,为了使艇体光顺,指挥台围壳和上层建筑处的非耐压艇体也是光顺连接的,消除了指挥台围壳和甲板处的垂直连接、直角过渡,使得流经此处的水流更通畅,也消除了指挥台围壳两舷侧的水平甲板。为了减少艇体的摩擦阻力,要求钢板的表面粗糙度不超过10-15微米。艇上的所有流水孔和开口都做成可关闭的,以避免在水下时海水从开口处流进流出,增加艇体阻力。

705型围壳

围壳上的排水孔

705型攻击核潜艇采用低流体阻力的「三元流线体指挥塔围壳」实现了主附体融合的线型设计,从细节上看苏/俄后来批量建造的971型攻击核潜艇线型也是在705型核潜艇的设计经验上放大改进而来。在潜艇的流体噪声中,因为其指挥台围壳前端辐射声压最大,所以其辐射噪声最强,同时采用流线型围壳和围壳前端填角无疑对降低流体噪声是有好处的,但是其弊端也较为明显:流线型围壳的制造成本高,且不容易布置观瞄、侦查设备,风浪较大时水面航行上浪严重。美国海军在其SSN-21「海狼」级和SSN-774「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上采用了类似的设计,美其名曰「先进低阻围壳」。

三元流体围壳在风浪较大时水面航行上浪严重

海狼级核潜艇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705型潜艇的指挥塔围壳位于潜艇的中前部,内部配备有相应的升降设备,可以用于观察外部情况,导航等。除此之外指挥塔围壳内部还配备有一个集体逃生舱,必要的时候可以携带艇员与潜艇分离之后浮出海面。该逃生舱直径2.4米,一次可以让30名艇员浮上海面,最大工作深度可达500米,该型逃生舱甚至可在潜艇横纵倾斜都达到60度的时候释放,之后自行浮出水面。这是苏联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应用于潜艇的整体式逃生舱,此后整体式逃生舱便成了苏联核潜艇上的标配,这种整体式逃生舱的配置极大的提高了事故发生时705型/705K型艇员逃生的概率。

705型逃生舱示意图

测试中705型的逃生舱浮上海面

705型全壳体用钛合金制造,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全级为钛合金制造并服役的军用潜艇中的一个。不仅降低了潜艇的排水量,而且强度也更大,使其最大标准潜深可达350米,极限潜深420米,甚至有说法称705型的极限潜深可达700米。钛合金的密度也小于消磁钢,也就减轻了潜艇的排水量。钛合金具有无磁性的优点,从而降低了潜艇磁性物理场效应而使其更难被反潜飞机用磁探测仪发现。同时钛合金还要比其他材料更抗海水的腐蚀。705型的缺点就是太贵,使用钛合金也就注定了705型不可能大批量地生产。1979年,美国航母编队曾捕捉到阿尔法级的踪影,当时它在水下700米的深度,这已大大超出西方反潜武器的工作深度,西方对此深感震惊。

705型核潜艇

705型阿尔法级的另一项新技术,就是液态金属反应堆。早在1955年,苏联就着手研制这种新型反应堆。同期,美国海军也有类似计划,只是由于技术上的顾虑,美国最终选择放弃,而苏联却坚持下来。与常规的压水堆相比,液态金属堆具有功率密度高的优点。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液态金属反应堆的堆芯功率密度为压水堆的四倍,因而拥有异常强劲的动力。据估计,阿尔法级装载的VM40型反应堆至少有42000马力的功率。然而这种态金属冷却剂核反应堆都采用铅铋合金作为冷却剂,必须对其保持加热以防止其凝固,否则会出现反应堆堆芯熔断的情况。苏联核潜艇多部署在高纬度海区这给这种需要精密保养的反应堆造成了不少的麻烦,此外人员操作问题也是导致事故的原因之一。

图为建造中的705型K-64号的OK-550反应堆隔舱(潜艇IV舱),此时蒸汽发生装置已安装

705型K-64号正在加注反应堆主回路的冷却液

1980年春天,美国部署在北大西洋水下的监听系统,监测到一艘阿尔法级潜艇沿挪威海岸航行,数据显示,当时这艘潜艇的航速达到43.4节。1981年,一艘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在冰岛附近发现一艘阿尔法级潜艇,美国潜艇将速度提至32节试图跟踪,但被对手轻松甩掉。

705型核潜艇

由于「阿尔法」级采用了大量当时还不是很成熟的技术,其性能并不是很稳定。从1971年服役到1996年退役的25年中,仅仅服役了7艘,其主要问题也正是围绕着它的优点展开的。例如虽然其航速极快:40余节的水下航速是当之无愧的当代第一,甚至超过了部分鱼雷的航速。 美中不足的是,阿尔法级装备的大直径五叶螺旋桨转速较高,每分钟高达到350转。这种高转速并不利于降噪,但别无选择,因为如果降低转速的话,必须得采用体积更大的动力装置,其小巧的艇体根本塞不下。

705型尾部特写可见其十字型尾舵,以及五叶螺旋桨以及水平尾舵上的辅助推进螺旋桨

五叶螺旋桨以及水平尾舵上的辅助推进螺旋桨

705型核潜艇

但是超高的航速却带来了巨大的噪音,而这对于核潜艇来说则是致命的问题。尽管其可以潜入极深的海底,但是其作为攻击潜艇的隐蔽性依旧荡然无存。 「阿尔法」级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其在低速巡航时与前苏联其它型号攻击型核潜艇的噪声相差不大,而在全速航行时辐射噪声惊人。据美国海军称,设在百慕大的监听站竟然都能够收听到位于挪威海的「阿尔法」级核潜艇的螺旋桨噪声。这一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阿尔法」级的噪声的确是相当大。

705型核潜艇

在武器装备上,705型攻击核潜艇倒是没有什么突出之处。705型搭载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采用上二下四的布置方式,最多可携带20枚SET-65A或SAET-60A鱼雷,执行布雷任务时最多可携带24枚水雷。唯一比较革新的是其首次运用了气动液压式鱼雷发射装置,该发射装置可以实现大深度的鱼雷发射,发射深度可达400米。不少资料称,阿尔法级装备有SS-N-15和SS-N-16型反潜导弹,但以其「水下截击机」的工程概念看,阿尔法级是否以反潜为目的是有疑问的。由于艇体很小,其不可能在艇艏安装大型声呐设备,布置在其低矮指挥台的观通设备,也只能对周围20海里范围内的情况实施监控。因此,阿尔法级基本不具备独立搜索目标的能力,它只能在情报系统支持下作战,这显然需要依赖卫星及远程雷达。

705型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一位艇员睡在705型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中

SET-65鱼雷

SAET-60A鱼雷

SS-N-15型反潜导弹

SS-N-16型反潜导弹

705型攻击核潜艇

705型攻击核潜艇全艇分为3个逃生区域,即艏、舯和艉区域,共分6个舱室。第1舱为鱼雷舱,2舱为机电设备和辅机舱,3舱为中央指挥舱,4舱为反应堆舱,5舱为主机舱,艉舱为舵机和辅机舱。耐压艇体由圆柱体和正截锥体组成,首端和尾端均为平面舱壁,第1舱和第2舱间的舱壁是阶梯形的,第3舱的艏艉隔壁是球面舱壁。艇上还设置了可供全体艇员水下逃生的漂浮救生舱,这在苏联潜艇上也是首次,它能在应急情况下保证全体艇员的逃生,该舱布置在中央操纵舱之上。

705型核潜艇结构

705第1舱为鱼雷舱,2舱为机电设备和辅机舱

705型3舱为中央指挥舱,4舱为反应堆舱

705型5舱为主机舱,艉舱为舵机和辅机舱。

1:5大小的705型的动力舱段模型

建造中的705型动力舱段中的OK-7K蒸汽轮机

705型攻击核潜艇非常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一改苏联装备电子设备落后,操作粗糙的一般印象。曾是世界上成批建造的攻击核潜艇中吨位最小、航速最快、下潜最深、自动化最高并采用钛合金耐压艇体的核潜艇;也是苏/俄海军迄今为止满编作战人数最少(艇员编制仅为45人)、效费比最低的核潜艇。705型攻击核潜艇上武器的使用,战术情报的收集、处理、显示,以及艇的机动、驾驶都可以进行自动控制和遥控,而且得益于МВУ-III「和弦」作战情报指挥系统,全艇电子设备的操作都可以集中在这一个设备上。如此高度自动化的705型核潜艇只需要32名艇员就可以出航作战,当然,因为自动化设备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705型潜艇上所有的艇员都是军官,这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世界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705型指挥舱示意图

705型的机动控制系统的显控台

705型的机动控制系统的显控台

在完成K-64号的建造之后苏联又接着建造了3艘705型核潜艇分别是K-316号(船厂编号905),K-373号(船厂编号910),K-463(船厂编号915),建造一直持续到1981年3月31日最后一艘705型K-463号下水,全部4艘705型均在列宁格勒第196造船厂建造。

在此期间,705型的改进型705K(K表示改进设计)型完成技术设计,但为705型建造的艇体己基本完成,如要换装成705K型上的新型反应堆,就得把第4舱整个换掉,而且当时苏联工业部门还提供不出这种新型反应堆。最终结果是,第1批在列宁格勒市海军部造船厂建造的4艘艇仍按705型建造完成,而在北德文斯克402造船厂建造的3艘按705K型完成。这3艘:K-123艇、K-432艇和K-493艇则由北德文斯克402造船厂建造。

705型与705K型

705型与705К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动力装置,前者装有1座155兆瓦的ОК-550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而后者装有1座同功率的БМ-40А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主机均为一台40000马力的ОК-7型蒸汽轮机,单轴单桨推进,水面航速均为12节,水下航速为40.2节(40.3节)。艇上电力系统包括2台各1500千瓦的ОК- 1.5型涡轮发电机和1台500千瓦的ДГ-460/500型应急柴油发电机,在主动力装置丧失功能的情况下驱动2部136马力的辅助推进电机,以低速返回基地。

K-64

705型首艇K-64在1972年1月23日开始了第一批艇员培训任务,培训任务于28日完成,然而就在31日K-64号的反应堆二回路发生了故障,2月下旬该艇进行了紧急修复,然而就在同年4月,该艇发生了严重的事故,反应堆的一回路的液态金属冷却剂发生了凝固事故,采取的各种修复措施均未奏效,最终反应堆被堵死。因此该艇被迫转入预备役。1974年8月19日,该艇正式从苏联海军退役。之后该艇的I舱和III舱被拆除,被放在岸上作为艇员培训的工具。而反应堆舱被单独拆除。一直到2015年该反应堆舱段还以封存的形式漂浮在北德文斯克的赛达湾。

船坞中的K-316

1983年10月705型2号艇K-316艇为测试中的941型核潜艇首艇TK-208号进行护航,不过在这次护航任务中,K-316型艇上发生了火灾,幸运的是火灾最后被扑灭,没有人员伤亡。1988年8月该艇抵达格列米拉为卸载核反应堆做准备,1990年1月该工作完成,1992年该艇的艇号变更为B-316号,1995年-1996年该艇在北德文斯克拆除了核反应,封存在北德文斯克的赛达湾。

K-373

1980年4月至9月的训练中,705型3号艇K-373艇在280米的深度以28节的速度行驶并发射了4枚SAET-65鱼雷,这也是苏联海军首次使用该鱼雷。1981年4月,该艇与K-123和K-432一同参加了「北方-81」演习,并圆满的完成了任务。1983年4月该艇在训练中完成了对不明外国潜艇的跟踪任务。

1984年6月22日K-373艇和667AM型试验核潜艇K-140号在港口发生了碰撞,当时两艘潜艇都处于水面航行状态,事故的原因是能见度不佳,事故导致K-373号壳体轻微受损。1989年12月8日,该艇在进行日常维护的时候,反应堆发生了事故,不过好在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没有发生泄漏,由于此时苏联已经处在末路,因此维护水平低下,这是导致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1990年4月19日该艇在西利察湾拆除设备,准备从海军退役。在海军服役期间它共完成了8次战备任务。1992年该艇改名为B-373号。之后该艇一直处于封存停航状态。

K-463

1982年9月705型4号艇K-463艇在执行战备任务中,反应堆发生了泄漏事故。9月27日该艇浮出水面,进行舷外洗消作业,有数人在抢救作业中牺牲,在1983年根据苏维埃最高主席团的政令之后,他们被授予红星勋章,潜艇在任务的第19天返回基地。1983年4月该艇参加了「海洋-83演习」与K-316,K-493,K-432,一起完成了预定任务。1987年11月5日,该艇被授予优秀潜艇的称号。1990年4月19日该艇在西利察湾拆除设备,准备从海军退役。1992年,该艇更名为B-463号。1994年该艇拆除了核反应堆,反应堆舱段被焊上浮箱封存在北德文斯克的赛达湾。

K-493

对于苏联海军而言,705型并不能算是一款优秀的核潜艇,其本身试验色彩过于浓重,导致服役后麻烦不断,除了发生过不少事故,日常使用中也需要处处小心。维持705型的正常使用需要极高成本。70年代,当海军组织评估核潜艇的作战质量时,705型和705K型遭到了海军的严厉批评。

等待下水的705K型潜艇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705型的性能基本满足了苏联海军的要求,在实际使用中几乎所有人都被它强大的性能所震撼。水手们给705型起了个「冲锋枪」的外号,因为其航速太令人震撼。705型的辅助螺旋桨位于潜艇的水平尾舵上,大大提高了潜艇的机动性,可以使潜艇快速驶入或驶离泊位,而无需拖船来帮助进出港。705型的机动性能同样非常优秀,因而被戏称为「水下歼击机」。

K-123

曾任705K型首艇K-123号艇长的海军上将A·C·伯格丹诺夫曾回忆一次在80年代初的跟踪任务,他指挥K-123号跟踪一艘北约核潜艇,当北约潜艇指挥官意识到自己被跟踪之后,试图转弯摆脱,结果就是两艘核潜艇在水下兜圈子,持续了22小时,其间K-123号不断绕北约核潜艇做圆周运动,由于K-123号转弯半径很小,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碰撞,因此北约潜艇被困在了中间,用伯格丹诺夫的话来说,「我们将敌人抱在了中心」。最终这场水下追逐因K-123号接到返航命令而结束,而在任务中北约核潜艇对K-123号的优良机动性束手无策。

「基辅」号载机巡洋舰上起飞的直升机对K-123号展开帮助

4月8日当天紧急上浮的K-123

K-123艇是705K型里最晚退役的一艘,其于1967年12月22日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开工,1977年4月4日下水。1982年4月,一回路的冷却剂发生泄漏,由于中子照射导致铋变为钋-210,造成全艇发生核污染。1983年10月~1992年8月进行了长达近十年的大修,更换了反应堆,换上了普通的VM-4压水反应堆,使潜艇转为训练潜艇。VM-4压水反应堆,其实是「维克托」Ⅲ核潜艇的动力装置。该艇于1996年退役。不过幸运的是,两次重大事故均未造成人员伤亡。该艇一直服役到2005年才卸甲归田,成为最高寿的705型/705K型潜艇。2005年夏季至2006年春,该艇完成了核反应堆的卸载,反应堆舱段被焊上浮箱封存在赛达湾。

B-123

1981年4月,705型2号艇K-432艇与K-123和K-373一同参加了「北方-81」演习,并圆满的完成了任务。1982年7月至8月该艇与K-123号一起执行声呐系统的测试工作,不过K-123发生了较严重的事故,任务不得不取消。1983年4月该艇参加了「海洋-83演习」与K-316,K-493,K-463,一起完成了预定任务。1990年4月19日该艇退役。1991年该艇拆除了核反应堆。1992年该艇艇号改为B-432,1994年4月19日该艇正式从海军除名,目前该艇已被拆解,反应堆舱段被焊上浮箱封存在赛达湾。

1991年此时的K-432号正在为卸载核反应堆做准备

由于受到K-64号事故的影响,705型3号艇K-493艇的建造进度缓慢,因此一直到1980年9月该艇才完成建造工作,9月21日该艇下水,10月1日,该艇升起海军旗,同年11月23日,该艇正式加入红旗北方舰队。1983年,该艇参加了「海洋-83」军事演习,并圆满完成了任务。1984年该艇的空气再生系统发生故障,导致潜艇内部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不过好在并没有出现严重问题,1985年,该艇发生了反应堆泄露事故,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了IV舱,不过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之后不得不对潜艇进行了一个月的洗消工作,事故的原因是艇员操作失误。1989年该艇被拖往格列米哈卸下了核反应堆,之后被拖往西利察。1990年4月19日该艇从海军退役。1992年该艇艇号改为B-493号,1995年该艇被拖往北德文斯克拆解,反应堆舱段被焊上浮箱封存在赛达湾。

K-493号停泊在港口内,从其悬挂的彩旗可以判断此时恰逢重大节日

1962年「孔雀石」设计局在705型的基础上,研制了705A型巡航导弹核潜艇,这个设计方案为潜艇配备了使用P-70反舰巡航导弹的「紫水晶」反舰巡航导弹综合体,由于导弹发射系统较大,其采用倾斜布置的方式布置在指挥塔围壳之后,为了容纳发射装置不得不将指挥塔围壳延长,于是整个潜艇都被延长,其他方面和705型保持不变。不过由于该设计方案技术难度较大且P-70反舰导弹的性能缺陷同时苏联下一代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开发,这个方案最终被放弃。在705A型被放弃之后,「孔雀石」设计局有吸纳了其设计的部分成果,最终开发出了686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但和705A型一样,该艇也仅仅停留在图纸设计阶段。

705A型巡航导弹核潜艇

除了以上两型之外,孔雀石设计局还开发了705B型弹道导弹核潜艇。705B型将一个潜射弹道导弹舱段插入705型的中部,和705A型一样,由于导弹发射系统太大因此「龟背」与指挥塔围壳融为一体。705B型配备了D-5潜射导弹综合体,整艘潜艇上共配备了8枚D-5导弹综合体的R-27潜射导弹。但在TSKB-16总师的大力呼吁下新任的造船工业委员会委员长将705B型的项目移交给了TSKB-16设计局。最终衍生出了687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但687型最后并没有被批准建造。因为苏联海军最后选择了667A型弹道导弹核潜艇。

705B型

705B型

667A型弹道导弹核潜艇

总的来讲,705型攻击核潜艇对于苏联核潜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设计上敢于大胆革新,并且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程度高的电子设备。但是相对地,过于激进的变革通常也很少成功,705型不计成本地使用新技术,自然会面临造价过高,可靠性存疑的问题,而且对于新事物自然是有人喜欢也有人质疑,导致705型核潜艇一直到退役都只能作为试验平台而「限制使用」。 阿尔法级项目本身或许并不算成功,但其对苏联潜艇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确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如何,苏联工程师在阿尔法级项目上所展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令人钦佩的,这种探索与进取精神,正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一提的是在著名的冷战电影【猎杀红色十月】中,被苏军北方舰队命令追杀「红色十月号」的苏联攻击核潜艇就是著名的「阿尔法」级核潜艇。

705型攻击核潜艇

705型攻击核潜艇

705型攻击核潜艇

苏联通过这一型潜艇完全掌握了钛合金壳体的制造,自动化则成为了之后苏联/俄罗斯核潜艇的发展方向,高度流线型艇体最后也被运用于后续建造的部分核潜艇上,之后的971型攻击核潜艇(北约代号「阿库拉」级),685型攻击核潜艇(北约代号「麦克」级)甚至最新的885型攻击核潜艇(北约代号「亚森」级)都借鉴了705型的经验。

705型攻击核潜艇

685型核潜艇

971型核潜艇

绰号:阿尔法级,简称:A级 天琴座

艇长:81.4米(705型),79.6米(705K型)

艇宽:9.5米(705型),10米(705K型)

吃水:7.6米

排水量:2300吨(水上),3180吨(水下)(705型);2280吨(水上),3600吨(水下)(705K型)

航速:14-20节(水上),39-41节(水下)

潜深: 320-350米(工作);400-420米(极限,一说700-750米)

自持力:50-70天

续航:

噪声:

艇员编制:32-45人

传动:齿轮传动,单轴,1个5叶可调螺距螺旋桨;2个辅助螺旋桨

舰电:自动导航系统为「索日」,自动通讯系统是「闪电」型,雷达系统为「魔头」(Snoop Head)和「港湾」搜索雷达,电视系统是TB-1型,鱼雷射击指挥仪则是「沙尔岗」型。全艇还装备了「坦」型平衡调节系统,「铝土矿」型深度调节系统以及「节奏」型自动监视系统等电子设备以降低艇员人数。705型攻击核潜艇使用了МВУ-III「和弦」作战情报指挥系统以控制所有火力装备,该系统可以处理「海洋」综合声呐系统和「索日」自动导航系统获得的信息,确定3个目标的运动要素及另一个目标的方位,并将其显示在艇长的控制台面上;提出关于使用武器的建议,并将射击数据自动输入鱼雷、导弹和对抗装备中去。

安装有「海洋」综合声呐系统。「海洋」综合声呐和「刻赤」综合声呐、МГК-300「红宝石」综合声呐同属苏联第二代声呐系统,其作用距离要比第一代的大3-4倍,具有功能更强的首部圆形基阵,主要由「叶尼塞」声呐组成。

动 力系统:反应堆:1台OK-550铅铋反应堆,功率155兆瓦/170兆瓦(705K换装为BM-40反应堆)

主动力:1台OK-7K汽轮机,功率4万/5万马力;2台自主式汽轮发电机,功率2x1500千瓦

辅动力:1台柴油发电机,功率1x500千瓦;银锌蓄电池1x112块;辅推电机2x100千瓦

武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总共携带的鱼雷数量为18枚,可以发射53-65K和SET-65型鱼雷,或24枚ПМР-1和ПМР-2型水雷。据称还可发射火箭助推鱼雷RPK-2「暴风雪」/「海星」型(即SS-N-15反潜/舰导弹)。

装备数量:7艘

服役艇号:705型:K-64、K -316、K-373、K-463

705K型:K-123、K-432、K-493

705型攻击核潜艇

705型攻击核潜艇

705型攻击核潜艇

705型攻击核潜艇

705型攻击核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