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伪军一个团咬住县大队,八路无兵救援,搬来另一拨伪军前来解围

2024-10-16军事

伪军一个团咬住县大队,八路无兵救援,搬来另一拨伪军前来解围

1941年的秋天,冀鲁豫直南五分区内黄县大队的两个连,正在执行一项秘密任务。然而,命运弄人,他们的行踪却被敌人的眼线发现。高堤据点的一个伪军团如狼似虎般扑了上来,将这两个连团团围住。在荒草丛生、荆棘纵横的老塔坡沙窝里,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峙拉开了序幕。

内黄县抗日县长张志闻讯后心急如焚,四处寻找增援,却因通讯落后而束手无策。就在县大队岌岌可危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计划悄然成形。张县长找到了分区锄奸科联络员连学增,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个计划,竟然是要借助另一股伪军的力量来解救自己的弟兄!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较量中,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八路军能否化险为夷?而那个被请来"解围"的伪军,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这场惊险的营救行动,究竟会如何收场?

1941年9月的一个清晨,冀鲁豫直南五分区内黄县大队的两个连正悄然向俄家村、七级村一带推进。这两个连共有120余名战士,他们肩负着一项重要的秘密任务:摸清当地日伪军的部署情况,为即将到来的秋季攻势做准备。

天刚蒙蒙亮,薄雾还未散去,两个连的战士们小心翼翼地穿梭在田野间。他们身着便装,背着干粮,装扮成普通农民的模样。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他们分散成小股,保持着一定距离前进。

然而,事与愿违。就在他们即将抵达俄家村时,一名敌军侦察兵发现了他们的踪迹。这名侦察兵属于高堤据点的伪军,他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一重要情报。

高堤据点驻守着一个伪军团,由团长冯好学统领,共有约800名武装人员。冯好学接到报告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迅速集结了600多名伪军,分成三路向县大队包抄而去。

县大队的两个连长很快察觉到了危险的逼近。他们当机立断,放弃了原定计划,带领战士们撤退到老塔坡沙窝一带。老塔坡沙窝是一片方圆十几里的荒地,遍布荆棘和野草,没有村庄和居民。这里的地形复杂,有利于隐蔽和防守,但同时也增加了突围的难度。

上午9点左右,伪军的先头部队追到了老塔坡沙窝。县大队的战士们凭借地形优势,与敌人展开了周旋。他们利用荆棘丛作为掩护,时而还击,时而转移,试图消耗敌人的兵力和耐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越发严峻。伪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从最初的三面包围逐渐发展成了四面合围。县大队的弹药逐渐耗尽,伤亡也开始出现。到中午时分,已有10多名战士负伤,2名战士壮烈牺牲。

两个连长在一处低洼地召开了紧急会议。他们意识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突围的风险同样巨大。敌我力量悬殊,贸然冲击很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亡。

就在这危急时刻,一名负伤的通讯员拖着伤腿爬到了两个连长面前。他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战斗初期,他设法派出了一名联络员,穿过敌人的包围圈,去寻求支援。

这个消息给了县大队一线希望。两个连长决定继续坚持,等待援军到来。他们重新部署了防线,将伤员安置在中心位置,组织剩余的战士轮流休息和警戒。

下午2点,伪军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他们显然也意识到时间拖得越久对自己越不利。冯好学亲自指挥,调集了所有兵力,准备一举歼灭这支顽强的八路军。

战斗愈发激烈,枪声在老塔坡沙窝上空此起彼伏。县大队的战士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意志,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冲锋。但是,他们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到傍晚时分,包围圈已经缩小到不足500米的范围。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阵密集的枪声。起初,大家都以为是援军到了。然而,很快就有人发现,这似乎是另一支伪军的队伍。

究竟是敌是友?这支突然出现的伪军会给战局带来怎样的变化?县大队的两个连能否在这复杂的局势中找到生机?战斗仍在继续,而更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就在县大队在老塔坡沙窝与伪军激战正酣之际,内黄县抗日县长张志正在县城里焦急万分。作为地方抗日力量的领导者,张志深知这两个连对于整个五分区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是精锐战斗力量,更掌握着关键的情报信息。如果这两个连覆灭,不仅会严重打击当地抗日军民的士气,还可能导致敌人获取重要军事情报,危及整个地区的抗日斗争。

张志立即召集了县里的几位骨干干部,商讨营救方案。然而,眼下的形势极为不利。首先,县里可用的武装力量十分有限。大部分主力部队都被抽调到其他地区执行任务,留守的民兵和地方武装不足以与一个团的伪军抗衡。其次,与县大队失去了联系。他们最后一次收到的消息还是早上出发时的报告,之后就再无音讯。

最棘手的是通讯问题。1941年的抗日根据地,通讯手段极为落后。电话线路早已被日军切断,无线电台数量稀少且设备笨重,根本无法及时调动。最常用的通讯方式还是依靠交通员和联络员徒步传递信息。

尽管如此,张志还是决定孤注一掷。他派出了十几名经验丰富的交通员,分头向各个方向出发,希望能找到附近的友军部队。这些交通员们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携带着暗号和简短的求援信息,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占区。

同时,张志还派人前往邻近的几个县,寻求支援。然而,由于事发突然,各地都有自己的任务在身,一时难以抽调兵力。有的县承诺可以派出一个排的兵力,但估计要到明天才能赶到;有的县则表示,虽然有心相助,但苦于没有可用之兵。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张志的焦虑与日俱增。他站在县政府的楼顶,眺望着老塔坡沙窝的方向。虽然看不到具体的战况,但隐约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零星枪声。这意味着战斗仍在继续,县大队还在坚持。

就在这时,一名交通员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报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一支正在转移的八路军部队,约有一个营的兵力。这个消息让张志看到了一线希望。他立即派人去联系这支部队,请求他们火速增援。

然而,好消息很快被浇了一盆冷水。那支八路军部队的指挥员表示,他们正在执行上级交代的紧急任务,不能擅自改变行军路线。虽然他们同情县大队的处境,但军令如山,不得不忍痛拒绝。

眼看天色渐晚,张志意识到常规的增援方式已经无望。他开始考虑一些非常规的办法。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分区锄奸科的联络员连学增。连学增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与一些伪军头目有着秘密联系。也许,可以通过这些关系来寻求突破口。

张志立即派人去找连学增。当连学增匆匆赶到县政府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张志将情况简要告诉了连学增,问他有什么办法。连学增思索了一会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伪军内部的矛盾,让一支伪军去解救县大队。

这个提议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当前的危急情况下,似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张志和连学增迅速商定了具体计划:连学增将去联系大故县村据点的伪队长许群英,说服他带队去"剿匪",实则是去解救县大队。

许群英是个复杂的人物。他虽然是伪军,但暗地里一直与八路军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他曾多次向八路军提供情报,甚至在某些行动中给予过暗中配合。然而,这次行动的风险极大。如果被其他伪军或日军发现,许群英很可能会被当场处决。

连学增带着这个险中求胜的计划,连夜赶往大故县村。与此同时,张志继续组织人力,寻找其他可能的增援途径。他深知,这场营救行动充满了变数和危险。但为了拯救那两个连的战士,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背水一战。

夜幕低垂,枪声依旧。老塔坡沙窝的战斗还在继续,而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即将展开。

连学增带着张志交代的任务,星夜兼程赶往大故县村。夜色浓重,道路崎岖,他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日伪军的哨卡和巡逻队。每一个脚步都可能带来生命危险,但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懈怠。

凌晨时分,连学增终于抵达了大故县村。村子里一片寂静,只有伪军营地里还亮着几盏昏黄的油灯。他悄悄接近营地,用事先约定好的暗号联系了许群英。

许群英是个身材魁梧、相貌粗犷的中年人。他曾是一名国民党军官,后来被日军俘虏,迫于压力成为了伪军。然而,他内心始终保留着一份对祖国的忠诚。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伪军和八路军之间周旋,试图在夹缝中求生存,同时暗中帮助抗日力量。

连学增简要说明了情况,许群英立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清楚,如果答应这个请求,就等于公开与日军作对,后果不堪设想。但如果拒绝,那么两个连的八路军战士可能会全军覆没,这个结果他同样无法接受。

经过短暂的思考,许群英做出了决定。他同意带队前往老塔坡沙窝,以"剿匪"的名义解救被围困的县大队。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来解释他们的行动,以免引起日军的怀疑。

连学增和许群英迅速商讨了一个计划。他们决定散布一个谣言:说是有一支更大的八路军主力部队正在向老塔坡沙窝靠近。许群英可以借此为由,声称要去"截击"这支虚构的八路军主力。

计划制定后,许群英立即开始行动。他集结了手下300多名伪军,装备了步枪、轻机枪和迫击炮。为了增加可信度,他还特意带上了几门缴获的八路军山炮。这些武器虽然老旧,但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天刚蒙蒙亮,许群英的部队就出发了。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故意走了一段弯路,制造出准备"截击"八路军主力的假象。同时,许群英派出了几个小分队,四处散布"八路军主力来袭"的消息。

上午9点左右,许群英的部队终于来到了老塔坡沙窝附近。远处隐约传来激烈的枪声,显然战斗还在继续。许群英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派出侦察兵查看情况。

侦察兵很快带回了消息:高堤据点的伪军团正在围攻一支八路军。许群英立即下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同时派出一名联络官前往高堤伪军团,声称他们是来"支援"的。

这个举动立即引起了高堤伪军团长冯好学的警惕。冯好学虽然不清楚许群英的真实意图,但他对这个突然出现的"援军"心存疑虑。他派人告诉许群英,不需要支援,请他们立即撤离。

许群英此时面临两难境地。如果强行介入,可能会引发与冯好学的正面冲突;如果就此离开,那么此行的目的就无法达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许群英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命令部队开始向老塔坡沙窝方向炮击,但故意将炮弹打偏,落在无人的荒地上。同时,他派人向冯好学报告,说发现了"大股八路军"正在靠近,必须立即撤退,否则可能会被包围。

这个消息让冯好学陷入了困惑和恐慌。他本以为已经成功围住了一小股八路军,没想到可能还有更大的威胁正在逼近。加上许群英部队的炮击声不断,更增添了紧张气氛。

就在冯好学犹豫不决之际,许群英果断采取了行动。他命令部队向老塔坡沙窝推进,同时大声呼喊,警告"隐藏的八路军主力"立即投降。这一举动不仅迷惑了冯好学,也给了被围困的县大队一线生机。

县大队的战士们起初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感到困惑,但很快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营救行动。他们抓住机会,开始向许群英部队的方向突围。

局势急转直下,冯好学见状,担心腹背受敌,只得下令部队后撤。就这样,在一片混乱中,县大队终于得以脱险,与许群英的部队汇合。

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就这样在敌我难辨、真假难分的迷雾中完成了。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安全撤离,如何向日军交代,这些都是许群英必须面对的难题。而对于刚刚脱险的县大队来说,他们也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否应该相信这个"救命恩人"?

老塔坡沙窝的战斗虽然结束,但更大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许群英的伪军和刚获救的县大队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安全撤离。

许群英很清楚,他们的时间不多。一旦日军得知情况,必定会派出大量兵力围剿。他迅速与县大队的指挥员商议,制定了一个大胆的撤退计划。

计划的核心是继续维持"剿匪"的假象。许群英决定将县大队的战士们暂时"俘虏",由他的伪军押解。这样一来,从外表看,这支队伍就是一群胜利归来的伪军,押解着被俘的八路军。

县大队的指挥员起初对这个计划颇有疑虑。他们担心这可能是一个陷阱,许群英会借机真的将他们交给日军。然而,在当前的形势下,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选择相信许群英。

为了让这个伪装更加逼真,许群英命令将县大队的武器全部收缴,并用绳索松松地绑住了他们的手。他还特意挑选了一些身材魁梧的伪军,扮演看守的角色。

就这样,这支奇特的队伍开始了他们的撤退之路。许群英走在最前面,不时大声呵斥"俘虏",以此来迷惑可能遇到的日军或其他伪军。

然而,他们刚走出不到五里路,就遇到了第一个考验。一支日军巡逻队迎面而来。许群英立即举起手,示意队伍停下。他快步上前,用蹩脚的日语向日军军官报告说,他们刚刚在老塔坡沙窝剿灭了一股八路军,现在正押解俘虏回去。

日军军官狐疑地打量着这支队伍。他命令几名士兵上前检查"俘虏"。这是一个危险的时刻,如果日军发现这些"俘虏"其实是装扮的,后果不堪设想。

许群英知道必须采取行动。他突然大声呵斥一名"俘虏",说他企图逃跑,并示意手下用枪托狠狠地打了那名"俘虏"几下。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不仅转移了日军的注意力,也让日军相信了这些确实是真正的俘虏。

日军军官满意地点点头,允许队伍通过。但他同时也命令许群英立即将这些俘虏押送到最近的日军据点。这个命令让许群英陷入了两难。如果拒绝,必定会引起怀疑;如果答应,又可能会使整个计划功亏一篑。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许群英灵机一动。他告诉日军军官,这些俘虏中有几个是重要的八路军干部,按照上级命令,必须先带回大故县村审讯。他还特意强调,如果日军长官想亲自审讯,可以派人跟他们一起去。

这个说法打动了日军军官。他思考片刻后,决定派两名日军士兵跟随队伍,一同前往大故县村。虽然这增加了行动的难度,但至少暂时解除了眼前的危机。

队伍继续前进,但前路依然险象环生。他们必须穿过几个村庄,每一次都冒着被揭穿身份的风险。许群英不得不频繁变换路线,有时甚至要带队绕道而行,以避开可能的敌人。

随行的两名日军士兵更是一个定时炸弹。他们虽然不懂中文,但却时刻盯着队伍的一举一动。许群英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确保没有任何可疑的行为引起他们的注意。

就在距离大故县村还有十余里路程时,他们遭遇了最危险的一刻。一支较大规模的日军部队正从对面开来。这支部队显然是得到了消息,正在搜寻"逃跑的八路军"。

许群英知道,如果被这支部队拦下盘查,他们很难再蒙混过关。他当机立断,带领队伍快速转向一条偏僻的小路。这条路崎岖难行,还要穿过一片沼泽地,但却是避开日军的唯一选择。

接下来的行程异常艰难。队伍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有时甚至要用绳索互相拉扯才能通过一些特别难走的地方。跟随的两名日军士兵显得十分不耐烦,但在许群英的巧妙应对下,他们暂时没有起疑。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跋涉,队伍终于看到了大故县村的轮廓。然而,就在这最后的关头,意外再次发生。村口突然出现了一群武装人员,他们显然是冯好学派来搜寻"逃跑八路军"的伪军。

许群英意识到,这可能是最后也是最危险的一关。如果被冯好学的人认出县大队的战士,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他必须在短时间内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否则不仅县大队会陷入绝境,他自己和手下的伪军也将面临灭顶之灾。

面对大故县村口突然出现的冯好学派来的伪军,许群英的大脑飞速运转。他知道,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计划功亏一篑。情况危急,但他依然保持镇定,迅速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许群英首先命令队伍停下,然后大步走向村口的伪军。他用响亮的声音喊道:"弟兄们,你们来得正好!我们刚刚在老塔坡沙窝剿灭了一股八路军,这些就是俘虏。快帮我们看守一下,我要立即向日本长官报告!"

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让村口的伪军一时不知所措。他们原本是来搜寻"逃跑的八路军"的,没想到许群英竟然主动将"俘虏"交给他们看管。这种反常的行为反而降低了他们的警惕。

许群英趁机向随行的两名日军士兵解释说,这些是他们的增援部队,可以帮忙看守俘虏。日军士兵虽然不太理解情况,但看到有人分担责任,也就默许了。

接下来,许群英又快步走向"俘虏",故意大声说:"你们这些该死的八路军,以为逃到这里就安全了吗?现在日本皇军和我们合围,你们插翅难飞!"这番话既是为了迷惑村口的伪军,也是在暗示县大队的战士们配合他的计划。

然后,许群英转身对村口的伪军说:"兄弟们,这些俘虏中有几个是八路军的重要干部,我们必须严加看管。你们先帮我看着,我去找日本长官汇报情况,请求增派人手。"

说完,许群英带着几名心腹和两名日军士兵快步走向村子。这个举动看似是去请求增援,实际上是为了将日军士兵引开,给接下来的行动创造机会。

就在许群英离开后不久,村口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是几名"俘虏"趁机"逃跑"了。这当然是许群英事先安排好的。看守的伪军顿时慌了神,有人追赶"逃犯",有人则留下继续看守其他"俘虏"。

混乱中,县大队的战士们按照事先的暗示,开始分批"逃跑"。他们借着夜色和地形的掩护,迅速消失在附近的田野和树林中。看守的伪军虽然试图阻止,但在突如其来的混乱中,他们的反应明显慢了一拍。

与此同时,许群英带着日军士兵来到村子中心。他找到了村长,装作焦急地说明情况,要求立即召集村民帮忙搜寻"逃跑的俘虏"。村长虽然不明就里,但也不敢违抗,立即组织村民行动起来。

这一连串的举动不仅成功分散了注意力,还制造了更多的混乱。在漆黑的夜色中,村民、伪军、许群英的部下,甚至是两名日军士兵,都在村子周围奔走呼喊,搜寻所谓的"逃犯"。

趁着这个机会,县大队的战士们借助地形和黑暗,悄悄地向预定的安全地点撤离。许群英的部下则假装在四处搜寻,实际上是在掩护县大队的撤退。

整个"搜捕"行动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期间,许群英不断地在村子和村口之间来回奔走,制造出一种紧张忙碌的氛围。他还特意安排人不时"发现"逃犯的踪迹,然后又"跟丢",以此来维持搜捕的氛围。

天快亮时,许群英终于宣布停止搜捕。他对日军士兵和村口的伪军表示,俘虏可能已经逃远,继续搜捕已无意义。他提议立即向上级汇报情况,请求派遣更多部队进行大规模搜索。

日军士兵和伪军虽然对搜捕失败感到不满,但也无可奈何。许群英趁机带领自己的部队离开了大故县村,借口是去周边地区继续搜捕。

实际上,许群英早已安排好接应的人员。他们在离村不远的一处隐蔽地点与县大队的战士们汇合。在确认所有人都安全后,许群英亲自将县大队送到了安全地带。

临别时,许群英对县大队的指挥员说:"我们虽然立场不同,但都是中国人。我不能公开站在你们一边,但也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同胞被杀。日后若有机会,希望你们能记得今天的情谊。"

说完,许群英带着自己的部队转身离去。他知道,接下来他还要面对日军的盘问,还要应付冯好学的质疑。这场危机虽然暂时化解,但更大的风险可能正在等着他。然而此刻,看着县大队安全撤离,许群英的脸上却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

这次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不仅拯救了一支抗日力量,也在敌我难辨的战争迷雾中,展现了中国人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民族情怀。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缕光,照亮了那个艰难岁月里人性的温暖一面。